很多病都是从怕冷开始的!3个中成药,把阳气补到骨缝里!

张张科普 2025-03-11 07:56:4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医基础理论》、《本草纲目》、《黄帝内经》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三十余年的老中医,我见过太多因为"怕冷"而来就诊的患者了。不要小看这个"怕冷"的症状,它实际上是身体在拉警报!中医讲"阳气者,人之守也",阳气足则百病不生。

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人体就像一个小火炉,阳气就是炉子里的火。火旺了,全身都暖和;火弱了,自然就怕冷。

我在北方行医多年,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多度,却发现当地人穿得并不比南方人多。而南方虽然气温较高,但"湿冷"深入骨髓,反而让人难以忍受。这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更与人体内在的阳气盛衰有关。

记得去年冬天,一位65岁的王大爷来我诊室。他总是手脚冰凉,稍一受凉就腹泻,腰膝酸软得连楼都爬不了。把脉时,我发现他脉象沉细,舌淡胖有齿痕,典型的阳虚证。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王大爷这种情况,根源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我给他开了一剂附子理中汤加减,并嘱咐他服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一个月后复诊,他笑着告诉我:"老王现在浑身都是暖烘烘的,腰也不疼了!"

如果你也常年怕冷,那么下面这三味中成药或许能帮到你:

第一味:金匮肾气丸

这是最经典的温肾壮阳药,源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它以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滋补肾阴,辅以桂枝、附子温通肾阳。

我在临床上发现,这个方子对于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畏寒肢冷的患者特别有效。尤其是中老年人,肾气本就渐衰,再加上现代人久坐少动,更容易肾阳不足。

有趣的是,不同地区的人对金匮肾气丸的反应也不同。北方干燥地区的患者用后常感觉口干舌燥,而南方湿重地区的患者则往往反应良好。这就是中医"因地制宜"的实践体现。

第二味:附子理中丸

"理中"二字精妙绝伦,意为调理人体中焦脾胃。此药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加附子则更强化温阳作用。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阳不足,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就会出现腹部冷痛、食欲不振、四肢发凉等症状。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长期在冷库工作的张师傅,他经常腹泻,动不动就肚子疼。西医检查说是"肠易激综合症",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我给他服用附子理中丸后,他的症状明显改善,现在每年冬天都会预防性地服用几个疗程。

第三味:右归丸

这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创制的经典方剂,主要由鹿角胶、肉桂、杜仲、菟丝子等组成。"右"在中医代表阳,"归"是归纳、回归的意思,右归丸就是为了补充人体阳气而设计的。

我常对患者说:"阳气就像我们身体的太阳,右归丸就是给这个太阳添柴加火。"它特别适合那些阳气虚弱、精神萎靡、怕冷畏寒,甚至阳痿早泄的患者。

记得有位从事IT行业的小李,三十出头却已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更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扰。检查发现他肾虚阳亏,我建议他服用右归丸配合艾灸命门穴。三个月后,小李不但不再怕冷,连"个人生活"都有了显著改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三味药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在服用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

阳气的补养也不仅限于药物。我常建议患者从生活习惯入手:

早睡早起,顺应自然。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熬夜严重损伤阳气。

饮食上避免过多生冷食物。我发现现在年轻人冬天还喝冰饮,这在中医看来简直是"慢性自杀"!

适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不必大汗淋漓,哪怕是每天散步半小时,也能起到温通阳气的效果。

定期艾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等穴位。艾灸是最直接的温阳方式,我在门诊常见到一些老人家自己在家艾灸,效果都不错。

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情志对阳气的影响极大!长期抑郁、忧思过度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阳气升发。现代社会压力大,很多"阳虚"实际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有趣的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民间习俗其实都蕴含着保护阳气的智慧。东北人喜欢吃狗肉、火锅,南方人喜欢喝姜茶、艾叶泡脚,都是顺应当地气候特点的养生方式。

作为中医,我常说"治未病"胜于"治已病"。阳气一旦亏损严重,恢复起来就需要漫长时间。与其等到浑身是病再来补阳,不如平时就注意保养。

怕冷只是表象,根源在于阳气不足。补足阳气,不仅能让你告别寒冷,更能让你精力充沛,远离疾病。中医追求的不是单纯治病,而是"天人合一",让人体阴阳平衡,与自然和谐共处。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充沛的阳气,温暖过冬,健康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3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2025-03-11 08:23

好历害的三个.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张张科普

张张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