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社交了?

开卷有益TIME 2025-01-10 14:13:18

不知你发现没,和以前年轻人周末聚会、开趴相比,现在很多人好像更喜欢呆在家里“充电”,或者静静坐在某个布置温馨的咖啡馆,看着窗外发呆。甚至,更有很多人说连爱情也尽量避免,只想孤独且自由地过好这一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正是有精力、有探索欲的年纪,怎么一个个变得死气沉沉?社交,是否真的离我们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要回答年轻人对社交“不care”的原因,那就无法避免从“内在”与“外在”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先来谈谈内在原因吧。

第一,年轻人对 “社交成果”的价值判断有了根本性变化。你想想,以前我们社交是不是为了多认识朋友,或者退一步讲,是为了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社交带有一些目的性,比如认识一些人脉资源等等。

可是如今,年轻人更注重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这不可能从外界汲取到养分。读书、写作、养花、烘焙、看电影,学习一门外语或技能等等,我们有太多关于个人独处的选择。和繁忙嘈杂的社交活动相比,独处似乎更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宁静。

第二,内心敏感,社交压力大。最近几年很流行“E人”“I人”的划分,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获得内心的能量”。如果你是从与外界的频繁交往中获得,那就是“E人”;如果是在家独处时才元气满满,那就是“I人”无疑了。

相比于“E人”,其实“I人”很多时候在对外社交时心里负担更大,他们会不断复盘自己有没有说错话、有没有出丑或者有没有让别人不舒服等等,这种巨大的内耗往往让他们在社交后筋疲力尽。反而独处所带来的平静与踏实,才是“I人”恢复元气的最佳方式。

至于不喜欢社交的外在因素,那就更容易判断了。

首先,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满足更多的社交需求。没错,不管是与别人聊天、游戏,还是自己追剧、听歌,网络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在互联网上,“社交”的边界也比现实中模糊,比如独自观影后撰写影评,竟意外遇到心意相通的观影者;或者搜寻“一人食”,却发现很多有趣的I人都在分享自己的一人食乐趣等。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载,也成为社交疲惫的诱因之一。这很好理解,我们明明只是想搜一部可以打发周末时间的影视剧,却在输入问题后,页面不断有相关或者不太相关的信息弹出,眼看离自己的“搜索初衷”越来越远,谁能不烦躁?或者,随手打开社交平台,到处都是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朋友”在发图、发文字、发广告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也会影响社交的行动力。

第三,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外界的大环境并没能形成一种安逸舒适的节奏。拖着疲惫的身躯和枯萎的灵魂,不是在打工就是在打工的路上;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准备加班的工位上…试问这样的生存状态,还有几个人能有社交的心情?哎,说多了都是泪。

你要问我年轻人不爱社交是不是好事?我还真没办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对”或“错”所能概括的。

但我想,既然生活已经很累了,那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度过宝贵的时光。就像我喜欢熬夜一样,总觉得只有在熬夜的时候,才能给褪色的精神世界重新涂上鲜艳的色彩。

你呢?在2024年有交到新朋友吗?发生过什么让你真正开怀大笑的事情呢?

祝我们都开心,无论用什么方式。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