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作为未来交通的革命性技术,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在过去的一年中,智能驾驶技术在国内汽车行业的进步之迅猛,无疑是业界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激烈的两极化矛盾:一方面,用户的依赖越来越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这一新技术的认知仍然滞后,甚至产生了误解和恐惧。要实现智能驾驶的高质量发展,这一矛盾必须迎头解决。
智能驾驶的快速普及与滥用现象智能驾驶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特别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普及,改变了无数消费者的驾驶体验。这项技术为长途驾驶和拥堵路段的驾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少车主将其视作“隐形司机”,解放了双手和双脚,使驾驶变得更加轻松。在高速路和市区的繁忙交通中,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依赖智能驾驶来分担压力。
“智能驾驶不该只是少数人的奢华享受,而应是每个驾驶者的普遍权利。”
根据某智能驾驶品牌的报告,在2025年春节期间,智能驾驶的使用里程已突破1.4亿公里,占总行驶里程的41.8%。然而,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一些用户开始错误使用这一系统。例如,一名车主在高速公路上启用智能驾驶后,竟然在车内睡觉,利用作弊工具规避系统的安全监测。这类过度依赖系统的行为,甚至导致了严重的事故。2024年,某品牌汽车在行驶中因司机分心,最终造成了两人死亡的惨剧。
“智能驾驶的力量不在于解放双手,而在于依然能保持对道路的责任与关注。”
这些滥用行为一方面揭示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公众对该技术理解的严重不足。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过度依赖和不当使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认知鸿沟:公众与用户的极端反应与一些用户的“狂热”依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公众对智能驾驶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解模式中。调查数据显示,尽管L2级辅助驾驶已广泛应用,甚至有L3级自动驾驶在某些地区进行测试,然而大多数民众依然将自动驾驶等同于无人驾驶。这种认知上的断层导致了部分群体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强烈排斥,担心技术的失控和可能的风险。
“信息茧房导致的认知滞后,正是智能驾驶技术无法迈出广泛普及的一道障碍。”
这种认知差距的产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体验门槛高: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多数只搭载于中高端车型,20万元以下的车型中L2级智能驾驶的普及率仍然较低,降低了普通消费者的接触机会。技术普及呈现出“马太效应”,即越是接触到技术的用户,越是加深对其依赖。
责任界定模糊:尽管L2级和L3级智能驾驶技术逐步推向市场,但责任界定仍不明确,尤其是发生事故时,人车责任如何分配尚无明确法律条文,这加剧了公众的疑虑和担忧。
城乡差异:一二线城市的智能驾驶技术普及率较高,而三四线城市的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导致城乡间的认知差距进一步扩大。
时间差: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超公众认知的普及速度,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进步,产生了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巨大时间差。
“公众的认知滞后,正是智能驾驶的成长隐忧。”
如何破解这道难题?面对智能驾驶领域中用户依赖与公众冷漠之间的严重矛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将是智能驾驶技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普惠与认知升级的“双轮驱动”。
车企:从“卖功能”到“教用户”首先,车企应从单纯的“卖功能”转变为“教用户”使用这些功能。透明化宣传至关重要,车企应明确标注智能驾驶的等级和适用场景,如在系统中加入“能力边界可视化”模块,帮助用户了解技术在雨天、夜间等极端天气下的局限性。
此外,车企应加强对新用户的学习和考核,确保用户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智能驾驶技术。例如,比亚迪计划将高阶领航智驾功能普及到10-20万元的车型中,降低价格壁垒,促进技术的普及。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明确智能驾驶在发生事故时的责任划分,并建立健全的保险配套机制。此外,加速智能化道路的建设,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将是推动智能驾驶普及的又一重要步骤。
通过线上短视频、线下试驾等活动,提升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水平。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节目通过模拟不同天气场景,直观展示L2级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科普例子。
“只有让技术透明化,才能打破‘科技黑箱’的迷雾。”
结语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将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但如果放任“依赖加深”与“认知滞后”的矛盾愈演愈烈,技术红利将变成潜在风险。推动技术普惠,增强使用监管,完善法规与信息透明,才是智能驾驶真正进入千家万户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智能驾驶从“少数人的狂欢”到普及化的飞跃,让这项技术在未来的道路上,为每一个驾驶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