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顿悟:人生的真谛,不过两个字而已

施南来说事 2025-01-11 11:31:23

苏轼乃是我国豪放派词人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情跟他的词作如出一辙。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苏轼的仕途必定不会是坦途。

苏轼这辈子遭遇过三次被贬,要知道,苏轼的起点颇高,且他身上带着文人的那股子傲气,这也就意味着他在官场上的道路必定不会顺遂。

到了晚年,苏轼在历经诸多事情后,提炼出了两个字当作人生的要义。

【一、不过两个字】

“志宏却量狭,才高但识浅。”这里的“量”和“识”,乃是苏轼对人生的领会。此句既是苏轼对贾谊人生的看法,同时也是他对自身人生的体悟。

要说贾谊这个人,在历史上那可是相当有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和苏轼人生的前半段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这俩人都是年纪轻轻就出了名,不得不说,太早成名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少年早早取得成就,这意味着他无法真切感受一步步攀登的艰辛。未曾经历挫折的他,日后必定会因此而遭受后果。要知道,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从古至今来看,年少时就顺遂如意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

年少时若未历经艰辛,成年后定有所体会。贾谊和苏轼,在这方面的经历是相似的,不过他们的心态却有所不同。

汉文帝特别看重贾谊,二十刚出头的贾谊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是当时朝中最年轻的博士。才过了一年,汉文帝再次对他进行提拔,这回贾谊直接当上了太中大夫。

那可真是前所未有的,这足以表明汉文帝对他极为宠爱。然而在此之后,贾谊的人生却渐趋下坡。不少后人都觉得,贾谊抑郁而终是因为起点过高。实际上并非如此,正如苏轼所说,贾谊之所以抑郁而终,是他没能调好自己的心态。

贾谊的才干和本事那是没啥可怀疑的,然而他有个要命的短板,就是心胸不够宽广,见识也有所欠缺。实际上,就凭当时贾谊的能耐,只要他能把心放宽些,再次受到重用那是早晚的事儿。

他并非能力欠缺,只是运气不太好罢了。能被汉文帝看重并加以重用,那他的学识定然不凡,就连当朝的不少老臣都望尘莫及呢。

贾谊志向高远,然而却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要是用当下的话讲,就是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咱再瞧瞧苏轼,他这一辈子那可是遭遇了三次被贬呢。

最远的一回,他直接被发配到了崖州,就是如今的海南。那时候,这儿可是个杳无人烟的地方,属于未开化的蛮夷之地。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挺住了。

想想贾谊,着实令人惋惜,他去世时才刚过三十岁。实际上,这也是苏轼在提醒自己,得把贾谊当作前车之鉴,不能重蹈贾谊的覆辙。

在古代,遭贬谪可不只是身体要受折磨,心里的煎熬才是最让人难受的,特别是那些曾经身处高位的人。实际上,古代那些被贬的官员里,有不少人是因为受不了这种地位落差,最终郁郁而终的。

即便没有因抑郁而走到生命的尽头,可在他们的心里,还是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痛。

最为直观的一点是,苏轼头一回遭到贬谪,当刚得知自己被贬的消息时,苏轼简直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一事实。

而且那会儿苏轼距离死亡就差那么一点儿了,若不是宋朝重视文官而轻视武官,对读书人较为宽容,苏轼在这一回早就被皇帝给惩处了。

就算生活再怎么艰难,他也是紧咬牙关挺了过来。现今回过头看,苏轼这人不光性格豪爽,而且具备顽强的毅力。

【二、跌宕起伏】

苏轼这一生历经了五位皇帝,还遭遇了三次被贬。像苏轼这样满怀壮志的年轻人,这对他的打击可谓是相当沉重。而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当时宋朝的局势说起。

那时候的宋朝,正处于新政和守旧的纠结当中,毫不夸张地说,整个朝堂就此分成了两拨。就因为政见存在差异,使得苏轼在朝堂上遭到了排斥。

要说这人生起起落落,不光苏轼是这样,他弟弟苏辙也不例外。别的咱先不论,就拿当年的“乌台诗案”来讲,苏轼遭贬,苏辙为帮哥哥求情,把皇帝给惹火了,结果自己也被贬了。

不过要说最配得上这个词的,那还得是苏轼。要知道,苏轼刚踏入朝堂那会儿,就给自己惹上了当时朝堂上最不该惹的人——丞相王安石。

当时,王安石担任宰相,正在推行变法。大家都清楚,变法可不是件轻松事儿。不过,这时候王安石的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就算朝廷里有人心里有意见,也只敢背地里嘀咕。

然而,一向光明磊落的苏轼毫不掩饰,在众人面前直接对王安石的新政提出反对意见,正因为此,两人的关系一下子变得极为冷淡。

没过多久,王安石使了个小手段,苏轼便干脆离开了京城这个政治核心之地。要知道,京城的官员和地方官员那可是差别很大的。

【三、性格原因】

不得不说,苏轼仕途坎坷,这和他的性格有莫大关系。大家都知道苏轼是个真性情的人,然而他的这种性格在复杂迂回的朝堂之上是不太适宜的。

朝堂上有不少人看苏轼不顺眼,这通常是因为苏轼说话直来直去。苏轼人生的转折点当属当年的“乌台诗案”,即便放到现在来看,都能体会到那时的苏轼在这起事件里的茫然无助和心灰意冷。

就如前面提到的,他离死亡仅有一步之遥,可活着也并非轻松之事。从古至今,但凡被指责对皇帝不忠的人,能有几个落得好结局呢?

虽说后来朝中那些和苏轼关系不错的官员,就连先前跟苏轼政见不合的王安石,都纷纷出面为苏轼求情,然而,苏轼被贬依旧无法避免。被贬到黄州的苏轼,着实感受到了日子的艰难。

在那长达三个多月的日子里,苏轼遭受了诸多折磨,然而他却始终以笑来对待生活,堪称在困苦中找寻乐趣,从未丧失对生活的期望。

真幸运,三个月后,苏轼又被调回了京城,而且还得到了器重。这回苏轼那可是连升好几级,成功坐上了翰林的位子。这是苏轼人生的巅峰时刻,也是他达成理想的重要途径。

大家都知道“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苏轼也是这样。处在那个位置上,他既没能再次获得升职的机会,也没能实现返回家乡的愿望。

接下来,他再次遭到贬谪,这回直接被发配到了海南。要知道,在那时,这可是相当严重的惩处,仅仅比砍头稍微好那么一点儿。而且,这会儿的苏轼岁数也不小了……

这时候,苏轼心里已然有了一种感觉,自己的后半辈子怕是没机会翻身了。他被流放到海南,和之前被流放到黄州的缘由如出一辙,都是因为他说话直来直去,毫不避讳。

【结语】

抵达海南后,尽管苏轼明白自己的仕途已然无望,可他仍然积极地生活着。他把海南视作自己的家园,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想想苏轼用来评价贾谊的那两个字,苏轼自己一生都在身体力行,也正因如此,苏轼始终没有对人生丧失希望,进而创作出了众多著作。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