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袁绍——北方霸主的没落(4何进之死

吕尘玄 2024-04-16 02:52:52

第二章 谋诛宦官

3.何进之死

在这场政治合作中,作为何进的主要支持者,袁绍参与了整个事件,并被何进视为心腹。但是,袁绍的目的和何进有着根本的不同。何进是针对蹇硕,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袁绍的目标则是瞄准了整个宦官集团。《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续汉书》记载,袁绍通过门客张津向何进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黄门、常侍秉权日久,又永乐太后与诸常侍专通财利,将军宜整顿天下,为海内除患。”虽然袁绍利用了董太后与宦官勾结作为借口,但其真正的愿望还是希望利用何进彻底铲除宦官集团。

鉴于宦官蠢蠢欲动,何进恐怕发生意外,称病不参与灵帝丧事。袁绍认为只有杀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后患。他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何进深以为是,于是托病不入陪丧,又不送葬,与袁绍商定计策。但是何进把所定计策告诉了太后,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

袁绍见何进动摇,劝何进早下决断,并提醒他下手晚了会遭祸殃。但是,由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贿赂,从中作梗,多方阻挠,导致何进犹豫不决,所以一直没有结果。

袁绍等人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说:“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下令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使府掾太山王匡发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令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四方兵起,京师震动,何太后才感到事态严重,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进恕罪。袁绍在旁再三劝何进乘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

袁绍的愿望显然成为摆在何进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是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集团的强烈诉求,要求诛杀宦官,另一方面却是家族内部来自妹妹、弟弟的反对。这其中以何进弟弟何苗的话最具代表性,反映出何氏集团内部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何进的心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无奈之下,何进竟然想出了一个“且欲诛其放纵者”的折中办法,使得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袁绍调兵进京的办法是对是错?这个主意一经实施,立即受到广泛的指责。何进手下的主簿陈琳认为:“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氏为乱阶”。曹操则说:“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尚书侍郎郑泰干脆向荀攸表示:“何公未易辅也”(《三国志·郑浑传》注引《汉纪》)。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们所预料的一样,还没等到外兵进入洛阳,宦官们就抢先动手,把何进给杀了。

宦官们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骗何进入宫后,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

0 阅读:0
吕尘玄

吕尘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