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这是村姑陈读过的关于秋分的诗里,最悠闲惬意的,既无秋愁之扰,亦无相思之苦,未含凄冷,不见悲秋。
秋风清悠,秋露寒彻,秋月光满,桂花馥郁,一派景泰人和之气。
秋分,是充满悠闲氛围的节日。
中秋小长假刚过,刚赏过了农历八月十五的满月。
下一周,是秋分。
再下一周,是国庆小长假。
于是,整个九月,都沉浸在悠闲的假日状态里,根本不想工作。
节日的闲适,丰收的欣悦,还有夜凉如水的恬然。
果真,天凉好个秋。
《2》
明月窗前挂,今夕又秋分。
今年的秋分是9月22日,农历八月二十,月相是亏凸月。
彼时,举头望明月,将会发现,秋分前后的月亮比下弦月饱满,但又不如满月那般圆润。
在古代,秋分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传统的祭月节。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夕是黄昏,月亮在黄昏时出现并被祭祀,是以称作“夕月”。
现世最流行的团圆佳节“中秋节”的诞生,与古人盛行的“秋分祭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科技落后的远古时期,“秋分祭月”成为了礼部的固定项目之后,为了寻找到最漂亮的月亮来祭月,人们渐渐放弃了秋分节那并不够正圆的月亮,选择了有圆月的,八月十五。
中秋节与秋分节的这种演变关系,与清明节脱胎于寒食节一样,都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当下的文明社会,已经没有由官方主持的大规模祭拜秋月的活动了,但在狼群里,还有这种习俗。
它们也不挑季节,只在每一个月圆之夜,到空旷之处,对着天上的圆月嚎叫一番。
想来,狼亦是在远古的时候观看人类的先祖们祭月,从而把这个习惯深深地印入了骨髓深处吧。
《3》
古代,曾有不少用于计时的历法。
夏历以春季为岁首,殷历、周历以冬季为岁首。
到了汉朝,汉武帝实行太初历,历法才基本固定下来,恢复为夏历正月为岁首。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秋分和春分一样,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节,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日子。
昼夜均分,寒暑各半。
时至秋分,秋天的使命已完成了大半,过了秋分,太阳光直射位置会继续往南移动,直到第二年的春分,再重新回归北半球。
若将四季更迭比喻为一本书,秋分则是拉开了秋冬篇章的序幕。
太姥山上,秋分节亦是采茶的。此时天气晴好,采得不疾不徐,十分悠闲。
白天有微微的热度,有阳光,有凉风,有狗尾巴草与芦苇在风中摇曳。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山林植被们纷纷换上“秋装”。
空气里,带有草木的香,山林野花的香,空气温柔清新。
太阳下山后,气温明显转冷。到了夜里,霜和冻就会起来,有时,大清早在茶园里还能看到地面结霜。茶园地表小范围的在表面蒙上一层水雾。
这种天气下,茶树们为了抗冻要依靠自我调节,启动自身的低温保护系统,默默积蓄能量。
白天在沐浴柔和日光浴时,通过高效率运转的光合作用,生出更多的胶质物、可溶性糖、可溶性植物蛋白等,生得慢,生得少,广积粮,缓生长。
故而,秋分时节的太姥茶园,一派静谧。
茶树枝梢间没有多少鲜亮的新梢,也没有多少茶青可采。
一树青翠叶子,矗立在山间,与茶园边开始衰黄的狗尾巴草形成鲜明对比色。
《4》
前人形容秋日初升的太阳,很喜欢用“秋阳杲杲”一词。
杲杲二字,意为明亮。
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其色白。从晴空下洒下来的阳光,都带着白晃晃的金属光泽。
还记得七月那会儿,朋友圈里看到好几个熟人,分享三伏天“晒背”。当时还没出伏,随便一动就热得满头大汗,完全离不开空调房,更别提晒太阳了。
到了秋分,阳光变得温柔多。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南移,阳光已不像夏日炽热,秋光无比柔和。
于是,茶树们抓紧着秋天的尾巴,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积累越冬的能量。
而我们,大可负暄闭目,调养生息。
晒上一会儿阳光后,起身走动活动一番,给新买的粉色玫瑰剪枝换水。
再回到茶桌上,泡一杯茶。
2024年的准特级白牡丹饼《冰肌》,汤水冰沁沁的,大量花香浸在稠软茶汤内,入口便是软糯满腮,鲜香满颊。
茶比花娇,人比花娇。
《5》
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沐浴在柔和秋阳下,万事万物都像添上了一层柔光滤镜。
秋分时节的白茶,生在茶树上的时候,嫩叶是微微舒展的,大片嫩绿中交织几点五彩色。
比起初秋,由于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变多,叶片细胞内的中央液泡储存的营养物质更多,所以,秋分茶的叶片略厚,采茶时叶片摸上去手感近似绸缎。
正午阳光也不像初秋那么灼热,变成了明媚柔和的秋姑娘。此般温和的阳光,是日光萎凋最好的助力。
不了解白茶的人老是觉得,白茶的日光萎凋就是暴晒,是放在大太阳底下,跟晒笋干豆角干似的晒上一整天,晒到干透酥脆为止。
其实,日光萎凋需要的是温和的日光。
盲目暴晒只会让叶片晒伤,养分流失,叶脉晒断,妨碍茶叶内多余的物质离开,从而留下过多呈现苦涩味的物质,影响口感。
农耕时代,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稻谷、辣椒、玉米、柿子等,颜色五彩斑斓的,晾晒在农家房前屋后,组成了如诗如画的“晒秋”图。
与白茶而言,秋分也是个加工制作的好时节。太姥山上,亚热带季风带来爽朗的西风,微风徐徐,风力适中,能促进叶片内的水分缓慢有序地从叶脉中离开叶片,挥发到空气中去,让做出来的白茶滋味更鲜醇,香气更纯馥。
得天时,享地利,难怪每年的秋分茶做出来后,甜花香扑鼻,粽叶香竹叶香清朗,鲜醇难言。
《6》
秋分、寒露、霜降。
到了秋分,秋意渐深,气温日渐低下,茶树发育减缓,太姥山秋白茶采摘即将划上句号。
近三、两年,秋天愈发冷得快,秋白茶的产量,竟有连年下减的趋势。
老S踌躇满志地说过,接下来,秋白茶的采摘会越做越精,越做越细,往牡丹的方向发展,减少寿眉的产量。
梗短,叶小,芽显。
工艺也会更加讲究,愈发注重日光萎凋,愈发重视香气的激发与口感的保留。
逐渐地,秋白茶将会摆脱了“梗粗叶大”的外衣,撕下“高产量多不值钱”的外行定义,走向“精贵少”的路线。
到那时,再来秋季登高,饮上一杯粽爽秋分茶。
直想问一句,天下白茶,该是谁家风流?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