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马步芳逃往沙特,强娶侄女在阳台互骂,引当地800多人围观

小西饭体育日记 2024-11-12 05:37:43

1949年的一个秋日,沙特阿拉伯吉达市的街头爆发了一场轰动性事件。在一座40层高楼的阳台上,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用阿拉伯语和汉语向楼下的人群揭露着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街道上,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各国记者和官员聚集在大楼周围,人数很快超过800人。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曾被称为"青海王"的马步芳。作为一个在中国西北地区呼风唤雨的军阀,他为何会在异国他乡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他与这位年轻女子之间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场公开的对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惊人的真相?

一、马步芳的权力巅峰(1927-1949)

马步芳出身于甘肃临夏的军阀世家,1927年加入西北军时,其家族已在西北地区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其祖父马海晏曾在清末率部占据河湟地区,父亲马麒则担任过青海省主席。这样的家庭背景为马步芳日后在西北地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927年,马步芳以二十五军骑兵第二旅少将旅长的身份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经过数年的发展,他逐渐将势力范围扩大到青海、甘肃等地。1936年,他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担任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在此期间,马步芳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对付红军。

值得一提的是,马步芳十分擅长在不同势力之间周旋。1938年,他通过向南京国民政府表忠心,成功获得了青海省主席的职位。随后,他开始大肆扩充自己的军队——马家军。到1940年代,马家军已发展到8个骑兵旅,总兵力达到十万之众。

在青海省主席任上,马步芳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统治体系。他通过设立"青海省保安司令部",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在经济上,他垄断了青海的羊毛、皮张等特产贸易,并控制了当地的金融系统。通过这种方式,他在短短几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

1941年,马步芳在西宁建立了一座豪华的官邸,当地人称之为"马公馆"。这座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建筑群成为了他权力的象征。在这里,他不仅处理政务,还经常举办各种宴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政要。

到了1945年,马步芳的势力达到顶峰。他不仅控制了青海全境,还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部分地区。这时的马步芳已经完全不把自己当作一个省主席,而是以"青海王"自居。在其统治区域内,他实行高压政策,任何反对声音都会遭到残酷镇压。

1948年,随着全国形势发生变化,马步芳开始暗中布局。他先是将大量黄金、白银转移到香港,又将家族重要成员分批送往海外。同时,他还在西宁城外修建了一座机场,为日后可能的撤离做准备。这些举动表明,这位"青海王"对即将到来的政权更迭早有预见。

二、仓皇出逃之路(1949-1957)

1949年5月,西北战局急转直下。当解放军攻克兰州时,马步芳依然在西宁城内作最后的抵抗。然而,5月19日凌晨,一架秘密准备的专机从西宁机场起飞,机上正是马步芳及其亲信。为掩护撤退,马步芳还特意留下了一支部队在城内佯装抵抗。

这架飞机先是飞往重庆。在重庆期间,马步芳与当地国民党高层进行了密集会谈。据当时在场的一位秘书回忆,马步芳带走了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光是黄金就装了数十箱。从重庆到台湾的这段时间,马步芳每到一处都会购置房产,为日后可能的流亡生活做准备。

到达台湾后,马步芳并未停留太久。他很快开始筹划将家族成员转移出境。这个庞大的转移计划涉及200多人,其中包括他的多位妻妾、子女以及亲信。为避人耳目,这些人被分成多个小组,分批从台湾辗转到香港。

在香港,马步芳一行人住进了九龙的一座酒店。期间,他通过在香港的关系网络,开始为全家申办各种出境手续。由于人数众多,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期间,马步芳还在香港筹建了几家贸易公司,作为资金周转的掩护。

1950年初,马步芳选择了沙特阿拉伯作为第一个落脚点。当时的沙特正处于石油开发的初期,对外来投资持开放态度。马步芳携家眷抵达吉达后,立即购置了几处房产。然而,沙特的气候环境远比预期恶劣。仅仅三个月,马步芳的胞弟马步瀛就因中暑去世。

这个意外促使马步芳改变计划,将目标转向埃及。1951年夏天,他带领家族主要成员迁往开罗。在那里,他用变卖部分财产的资金购买了一栋40层的商业大厦。这座大厦不仅成为他的居所,还被改造成了商业中心,专门出租给各类商户。

然而,好景不长。1956年5月,埃及与新中国建交的消息传来,马步芳不得不再次打点行装。这一次,他选择了重返沙特。与第一次相比,此时的沙特已经开始城市化进程,气候条件也有所改善。马步芳在吉达购置了新的产业,并开始经营进出口贸易。

为了稳固在沙特的地位,马步芳通过其子马继援向台湾当局示好。1957年,他趁蒋介石七十大寿之际,送上了价值不菲的寿礼。这个举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同年8月,马步芳获任"驻沙特大使"一职。这个职位虽然形同虚设,却为他在沙特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三、沙特时期的败落(1957-1961)

重返沙特后的马步芳开始了一段表面风光、实则日渐衰落的生活。1957年底,他以"驻沙特大使"的身份在吉达市中心购置了一座四层楼的豪宅,并将其改建成办公与居住合一的场所。豪宅的一楼设立了"中华民国驻沙特使馆"的牌匾,二楼是会客厅,三四两层则是家族成员的起居室。

这座豪宅很快成为了当地华侨圈子里的一个重要据点。马步芳利用自己的"外交官"身份,开始向当地华侨收取各种名目的"规费"。据一位当时在吉达经商的华侨回忆,仅办理一份简单的公证文件,就需要支付相当于当地人一个月工资的费用。

除了收取各种费用,马步芳还开始涉足沙特的贸易领域。他先后成立了三家贸易公司,分别经营建材、纺织品和食品进出口。这些公司表面上由他的儿子马继援管理,实际上都是由马步芳直接控制。到1959年,这个小型的"商业帝国"已经在吉达站稳了脚跟。

在经营生意的同时,马步芳也没有放松与当地政要的交往。他经常举办宴会,邀请沙特的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参加。为了讨好这些客人,他不惜重金从香港空运海鲜和其他食材。这种奢靡的生活方式在当地很快传为美谈,也让一些沙特官员对他青睐有加。

然而,马步芳过于注重商业和社交活动,却完全荒废了"大使"的职责。1960年初,台湾当局派出的一个考察团发现,所谓的"使馆"根本没有正常运转,连基本的外交文书都无人处理。更令台湾当局不满的是,马步芳将使馆经费挪用于个人商业投资,甚至将部分使馆房产出租给商户牟利。

1960年下半年,马步芳的处境开始恶化。首先是他的贸易公司接连出现亏损。由于缺乏经营经验,加上管理混乱,三家公司都陷入了困境。其次,他与当地华侨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一些华商开始公开抵制他收取的各种费用,甚至有人向沙特政府投诉他的不当行为。

更糟糕的是,马步芳开始出现经济困难。多年来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已经耗尽了他带出国的大部分财产。到1961年初,他不得不变卖部分房产来维持开支。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家族内部的矛盾。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剩余财产,开始明争暗斗。

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在酝酿。马步芳的侄女马月兰突然从香港来到吉达,这个年轻女子的出现,将彻底打破马步芳在沙特苦心经营的表面平静。

四、震惊吉达的对质(1961)

1961年8月15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三,吉达市中心的一座40层高楼前突然聚集了大量人群。在大楼的阳台上,一位身着旗袍的年轻女子正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向下面的人群讲述着一个惊人的故事。这位女子就是马步芳的侄女马月兰,而她揭露的内容则涉及马家在青海时期的诸多秘密。

马月兰的出现并非偶然。此前,她已经在香港等地搜集了大量证据,包括马步芳家族在1949年前后转移财产的账目记录、家族成员的往来信件,以及多位证人的证词。这些材料被她整理成了一份详细的档案,其中不仅有马步芳贪污军饷的记录,还有他在青海时期制造多起冤案的证据。

从早上九点开始,马月兰在阳台上持续讲述了近四个小时。期间,越来越多的记者闻讯赶来,其中包括来自埃及、黎巴嫩等国的媒体记者。他们纷纷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罕见的场面。根据当时《吉达日报》的报道,围观人群很快超过了800人,甚至影响到了周边街道的交通。

马月兰的讲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马步芳在青海时期的暴行,包括他如何通过制造冤案来侵吞他人财产。其次是1949年前后马家转移财产的具体过程,她提供了详细的转账记录和相关证人证词。最后则是马步芳在海外的奢靡生活,她揭露了马步芳如何挪用公款、欺压华侨的事实。

这场对质在当天下午一点达到高潮。马步芳派人试图强行将马月兰带离现场,但被闻讯赶来的沙特警察制止。警方考虑到现场聚集了大量群众,决定暂时保护马月兰的人身安全。这一决定使得整个事件进一步发酵,很快传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沙特内政部介入调查。他们临时设立了一个特别调查组,开始核查马月兰提供的证据。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也派出了专人前往吉达了解情况。这场风波甚至惊动了沙特王室,有王室成员专门询问了此事的详情。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多家阿拉伯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持续报道。《利雅得报》甚至派出特派记者专门采访了马月兰,刊发了一篇长达三个版面的特别报道。这些报道不仅详细描述了马步芳家族的种种劣迹,还披露了他们在沙特的诸多不法行为。

这场轰动性事件给马步芳造成了致命打击。沙特政府开始对他的商业活动进行全面调查,多家贸易公司被勒令停业。更重要的是,台湾当局也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反应。在事发一个月后,马步芳的"驻沙特大使"职务被撤销,这意味着他在沙特的最后一道保护伞也已失去。

五、最后的流亡岁月(1961-1975)

马月兰事件后,马步芳的处境急转直下。1961年10月,沙特政府下令查封了他名下的所有产业,包括三家贸易公司和多处房产。在此压力下,马步芳不得不再次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这一次,他选择了黎巴嫩作为避难所。

1961年11月,马步芳携带剩余财产抵达贝鲁特。与在沙特的显赫生活不同,他这次只租用了一座普通的两层小楼,并雇佣了两名当地佣人。为避人耳目,他甚至改用了一个阿拉伯化的名字"穆罕默德·马"。这座位于贝鲁特郊区的住所成为了他最后的栖身之地。

在贝鲁特期间,马步芳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不再过问商业事务,而是将精力集中在整理个人文档上。据他的一位管家回忆,马步芳每天都会花费数小时翻阅旧档案,有时还会用阿拉伯文记录一些内容。这些文档后来被发现是他在青海时期的部分军政记录。

1965年,一场意外打破了马步芳平静的生活。他的次子马继武带着一批人突然造访贝鲁特,要求分割家产。这次争执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在当地警方的干预下才得以平息。这次事件之后,马步芳与大部分家族成员断绝了来往,只留下小儿子马继康在身边照料。

接下来的几年里,马步芳的生活更加清冷。他减少了外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的书房里。1970年,一位黎巴嫩记者意外发现了他的住所,想要进行采访。然而,马步芳拒绝了这次采访请求,只是通过管家转达了一句话:"往事不必再提"。

1972年初,马步芳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他先是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随后又出现了心脏问题。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清晨,他都会在院子里散步半小时,然后在书房度过一整天的时光。

1974年的冬天特别寒冷。马步芳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不得不住进了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中心。在医院期间,他的小儿子马继康一直守护在床前。据医院的记录显示,马步芳在住院期间从未提及过往的任何事情,只是偶尔用阿拉伯语与医护人员交谈一些日常话题。

1975年2月27日清晨,马步芳在睡梦中离世,终年82岁。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家人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葬礼,将他安葬在贝鲁特郊外的一处公墓。墓碑上只刻着阿拉伯文的"穆罕默德·马"和逝世日期,没有任何其他信息。现今,这座孤坟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黎巴嫩的土地上,见证着这位清末民国时期重要军阀的最后归宿。

0 阅读:75

小西饭体育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