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于佳乃佳?既是应酬,王羲之的《兰亭序》怎么成了行书第一

艺素简 2021-04-07 22:55:19

书画界一直有这么一个小心机,求书求画最好不是应酬之作。

什么是应酬之作呢?人们口中的应酬之作是书画家按求画者所求,出于礼节性的创作。说是创作,实际上只能算敷衍,基本都是书画创作者原来创作的复制。

启功的应酬之作

一些鉴定拍卖场合,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只要作品上有题款应某人之托书写或者绘制,都会降低一个档次。

有些人就纳闷了,都是一个人的作品,还能有什么差别吗?这种问话应该是外行人问的,真正了解书画始末的人,就知道中国书画是借以抒情之事。抒情当然是抒的自己的情,按别人的要求去做,那算是抒发的谁的情呢?

王羲之兰亭集序说明了游戏方式

书法鼻祖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他的意思是:书法是抒发胸怀的事儿,要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如果是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书写,就算是再好的笔墨纸砚,再好的书写技巧,也写不出好的作品。

可能有人要反驳,《兰亭集序》不就是薪酬之作吗?怎么就成了两千年来的行书第一了呢?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感慨

不错,《兰亭集序》确实是王羲之受托所做。东晋永和年间,皇帝虽然年幼,由于辅政大臣得力,时局还没有开始动荡。象王谢这等官宦贵族子弟,都过着如诗如歌的生活。

上流社会的主角,崇尚文化生活,并不定期举办各种雅集。永和九年的初春,以王羲之为首的文人,谢安、孙绰、徐丰之、王凝之、郗昙、王涣之、孔炽等人相约,在山阴的兰亭附近举办了一次诗书酒会。群贤毕至,他们曲水流觞,诗酒相错,竟然得了不少佳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涂改

王羲之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高级文人,于是大家议定由他来抄录辑撰,并做序记述这本诗集的始末。这么看来,王羲之真是受大家之托才作的《兰亭集序》。

那一天,王羲之酒至微醺,欣喜于大家的诗作收获,陶醉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于是,放任了自己的性情,洋洋洒洒,挥笔抒怀。众人之托,正是他心中所愿,虽名为应酬,实际上是出自内心深处性情的狂放不羁。

苏轼寒食帖 局部

这些不是我的杜撰,从《兰亭集序》的内容可以看得出来。王羲之触景生情,“兴尽悲来”,感慨刚刚的无限欣喜的诸多作品,一瞬间都成了陈迹,感叹“不知老之将至”。这都是他的真情流露,文字的记录是骗不了人的。

苏轼曾经说“无意于佳乃佳”,想他写《寒食帖》的时候,一定也不是想着写成书法作品,也只是为了记录诗句。因此,匆忙之间也有漏掉一个“病”字。

苏轼寒食帖中后补的病字

这两首诗,是苏轼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所做。生活的恶劣,前途的渺茫,让他感到无比孤寂和苦闷。两首诗亦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在这种情绪的主导下抄录诗文,随着情绪的起伏,字迹变化明显。整幅作品犹如一曲旋律跌宕起伏的命运交响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寒食帖》虽然位列行书第一和行书第三,但都不是工于设计、意欲创新而创作出来的作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增删涂改;苏东坡的《寒食帖》,从外形上看,也不如他有些作品婉约娟美。

苏轼寒食帖 局部

这样的作品,可能不是他们作品中最养眼的那种,但是,是最养心的那种。都是“无意于佳乃佳”的作品,如果有意识地创作,势必会束缚创作者的情志抒发,与书法的本意已经背道而驰了。

书法作为艺术,是需要“创新”的。书法创新的点不应该是牵强附会的,而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没有思想意识的高度提升,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只能算为了创新而创新。如果为了创新而创新,实在是书法的倒退。

1 阅读:872
评论列表
  • 2021-04-18 19:38

    书圣神技美酒加持。

艺素简

简介:传统文化第一站,多角度认识书画,有根据地解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