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真的就散了?

大嫚谈谈 2025-04-07 20:19:37

凌晨三点刷到二姐的朋友圈:"老屋拆了,连柿子树根都刨干净了。"

配图是我们兄妹五个挤在门槛上的合影,背后是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

我数了数聊天记录,上次家庭群视频还是去年清明扫墓时,五个人凑不齐三个摄像头。

团圆饭越来越难凑齐

楼下老周家从前过年像打仗,三个儿子两个闺女拖家带口挤在60平老房子。

去年他家老太太走了,今年春节我下楼倒垃圾,

正看见老周蹲在单元门口抽烟:"大儿子说初三值班,二闺女要去海南过年......"

他手里攥着把钥匙,是老太太留下的老屋,现在成了堆放旧家具的仓库。

菜市场卖卤味的张婶跟我唠叨:

"现在买整只烧鸭的都是独居老头老太,说孩子都各过各的。"

她掰着油乎乎的手指算账:

"十年前中秋节要卖两百多只月饼,去年才卖了八十来只。"

装卤味的塑料袋窸窸窣窣响着,像极了老式挂历翻页的声音。

争家产的官司变多了

在律所工作的发小说,现在接的遗产官司比离婚案还多。

上个月刚调解完一桩:兄妹三人为了套老破小学区房,把老父亲临终前按的手印都送去鉴定。

更扎心的是做保洁的刘姐说,现在收拾空巢老人房子,

常见儿女们把相册信件当废纸卖,有次从旧棉鞋里抖出张存折,余额整整八万块。

但也不全是糟心事。

开包子铺的孙姐家老爷子走后,

兄妹四个把早餐店改名叫"四兄妹包子铺",每天凌晨三点和面都开着视频通话。

上周去买包子,看见墙上贴着全家福,四个中年人围着蒸笼笑出满脸褶子,

跟三十年前在厂门口啃冰棍的模样竟有几分相似。

家族群成了摆设

同事小吴给我看他家"幸福一家人"微信群,

最近消息是半年前二舅转发的"速看!这五种食物致癌"。

倒是他们表兄妹建的"王者荣耀开黑群"天天99+消息,约饭比家族群还勤快。

这让我想起老家堂哥建的"李家修祖坟筹款群",去年突然诈尸,因为要凑钱买大理石墓碑。

发现个有趣现象:

父母会用微信时,家族群里不是养生文就是中老年表情包;

等老人不在了,群就安静得像停尸房。

不过开奶茶店的小妹说,她每周六晚八点在家族群发拼手气红包,

"钱不多,就为听那声'谢谢老板'的语音"。

她说这声响跟小时候妈妈敲着锅喊"开饭啦"一样暖心。

总有人不肯散场

社区老年大学有个"赵家班"特别出名。

七十岁的赵大爷带着四个弟弟妹妹学电子琴,说是完成老母亲生前心愿。

上个月汇报演出,五个白发老头老太穿着藏青色中山装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台下观众笑着笑着都抹眼睛——那衣服料子,跟当年他们父亲的工作服一模一样。

朋友大刘更绝。

他在网盘建了个"老刘家记忆库",七大姑八大姨都能上传老照片。

去年他爷爷三周年祭日,全家人对着投影幕布上的老照片认亲,

六十岁的大姑突然拍腿大喊:"我说你爸下巴的疤哪来的!

原来是我四岁时推他摔的!"

一屋子人笑得东倒西歪,恍惚回到老平房的大通铺时代。

父母在时,兄弟姐妹是逢年过节的亲戚;

父母走了,有人就成了通讯录里的名字。

但血脉不是502胶水,得有人愿意伸手续上这黏糊劲。

就像我家那棵被砍掉的柿子树,今年二姐闺女出嫁,每个红包里都塞着两颗柿子软糖。

窗外飘着和三十年前一样的桂花香,

我掏出手机在家族群发了条:"周末去农家乐吃柿子炖鸡?我请客。"

二姐秒回三个呲牙笑,三哥发了张堵在高速的表情包,

小妹直接甩了个定位——你看,只要有人先开口,散了的珠子也能串成新项链。

0 阅读:5
大嫚谈谈

大嫚谈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