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不仅是粟裕展示指挥艺术的舞台,同时也是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们展示逃跑大戏的舞台。著名的逃跑将军孙元良自然是深谙此道的“翘楚”,李弥在这方面也丝毫不逊色,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李弥的小心思1948年11月5日,黄百韬在新安镇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蒋介石同意他撤离了。但同时又得到一个坏消息,刘峙打电话让他先不要撤,等一等驻守在海州的第44军赶到新安镇以后,再一同撤退。
黄百韬很高兴,也很揪心,因为华野此时兵锋正盛,立刻动身尚且能够全身而退,等上两日担心局势有变,无法脱身。于是,黄百韬提前命人到运河提前架桥,等44军一到,大军就立刻渡河。
两日后,第44军终于赶到新安镇,黄百韬当时是真的急坏了,十余万大军已经准备就绪,只等第44军一到,立刻就开向了运河。但黄百韬率领大军进抵运河边时却傻了眼,此前命人到运河架桥的命令,仿佛从未下达一般,运河上竟然除了一座铁桥外再没有任何桥梁了。
由于时间紧急,黄百韬来不及追究此事,一边命人立刻架桥,一边下令大军从铁桥先过河,能过多少过多少。黄百韬率先过河,率部进抵碾庄圩时,接到一个让他颇为高兴的消息——李弥部两个军驻扎在曹八集。
黄百韬率部退徐州并不顺利,华野的一部已经与黄百韬兵团接上火,但李弥部此时驻扎在曹八集,则华野想全歼黄百韬兵团难如登天,最多也就只能打一场击溃战,这让黄百韬略显心安。
然而,当黄百韬抵达曹八集与李弥见面,当面说出合兵一处再撤往徐州的计划时,李弥的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李弥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刘峙命他立刻回防徐州,军令在身,他不敢不从。
李弥这样说,主要是有两点原因。其一,刘峙真的给他下了命令,让他赶紧回防徐州,因为当时中野的十余万大军佯攻徐州,令刘峙信以为真,将李弥和邱清泉都给调了回去。但中野的兵力有限,想要进攻徐州明显兵力不足,李弥完全可以等一等黄百韬,掩护黄百韬兵团一起回徐州,但李弥显然不愿意这样做。
其二,黄百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手底下却掌管着4个军,这样的兵力足足是李弥的一倍,令李弥十分不悦。加之刘峙临时将第44军指挥权交给黄百韬,黄百韬与李弥在曹八集见面时,麾下兵力已经达到了5个军。
李弥若此时征得刘峙同意,与黄百韬合兵一处,固然对黄百韬兵团撤回徐州大有裨益,但对李弥而言却丝毫没有好处。甚至两者合兵一处以后,指挥权还有可能落在黄百韬手中,届时李弥就要被这个杂牌将领指挥,让他如何自处?
基于这两点原因,李弥决定还是先逃回徐州再说,至于黄百韬兵团的死活,他自然不会管。而黄百韬兵团失去了李弥部的接应,很快就被华野追上来包围在碾庄圩,虽然黄百韬进行了顽抗,但也无法改变全军覆没的结局。
跑的比谁都快没了黄百韬兵团的策应,徐州再难固守,即便是杜聿明此时也心生退意,准备逃离徐州。但此时华野中野兵锋所向之下,徐州之兵固守是死,逃跑更是千难万难,此时唯有壁虎断尾、弃车保帅,方能留住一部分兵力。
杜聿明当时的安排是这样的,一边让孙元良佯攻华野,造成徐州之敌准备从两淮撤退的假象。一边安排李弥派一个师的兵力去占领萧县,以图后续掩护大军撤退。完成这两项任务以后,大军开始撤退之时,再由孙元良与李弥合兵一处负责断后,给徐州之敌撤离争取时间。
杜聿明的安排固然没什么大毛病,但他还是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营造走两淮的假象,对解放军而言根本是无效之举,因为这条路不利于大军展开,解放军早就预判了他的预判,在地形更加宽阔的津浦路西侧摆下口袋阵,就等杜聿明钻进来了。
另一个是杜聿明用人不察,他已经和孙元良、李弥打交道这么久,应该对二人有所了解,竟然敢将断后的重任交给这二位,简直是所托非人。按照杜聿明的安排,徐州大军于11月30日撤离,孙元良和李弥部坚守至12月1日撤离。
杜聿明下达命令时,两人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但等大军开拔之际,孙元良却立刻下令撤退,直接开溜了。李弥见状,自然也不愿意当替死鬼,索性也率部开溜,甚至逃跑的速度比徐州大军还快,竟然绕道跑到了大军的前面。
如此一来,解放军追击之时,徐州大军没有断后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就连杜聿明的坐车都被解放军给缴获了,若不是杜聿明先坐飞机逃了,此时就要当我军的俘虏了。反观李弥和孙元良,有徐州大军给他们“断后”,逃跑的十分从容。
期间,杜聿明盛怒之下多次给李弥和孙元良打电话、发电报,两个活宝竟然直接装聋作哑,电话不接,电报不回,问就是撤离时太仓促,没注意到杜聿明的命令。但李弥自知理亏,事后杜聿明召集他开会时,他没敢亲自去,派了个副司令搪塞过关。
杜聿明各部因为此次失败的撤退,导致各部均被华野大军分割包围。当时杜聿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固守待援,因为蚌阜有刘汝明的20万兵力,若能驰援,方可解围。另一个是立刻突围,虽然会伤亡严重损失掉大量重武器,但可以保命。
杜聿明当时对麾下将士们说的是第一个方案,自己暗中安排的却是第二个方案,他一边给大伙画饼顽抗,利用他们给自己突围争取时间,一边暗中准备偷偷突围,甚至连机关人员都不打算带上。
结果这群机关人员的关系不一般,从各种渠道得知此事,导致杜聿明麾下大军顿时打乱,哭喊声震天响。孙元良此时又嗅到了危机的味道,再次拔了电话线,随时准备跑路。李弥给孙元良打电话没打通,立刻心领神会,也着手准备跑路。
但这一次李弥的算盘打错了,就在他准备跑路之时,忽然接到两个坏消息,一个是华野攻势迅猛,陈官庄阵地已经被华野攻破。另一个是,他麾下第8军41师宣布投降了。原本他趁乱搜罗了几千溃兵,还打算将黄百韬的64军番号要来,以后能多掌管一个军呢。
结果,此时不仅多掌握一个军的愿望破灭了,自己麾下这点家底还要赔光。最要命的是,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41师宣布投降以后,李弥麾下官兵也再无战意,纷纷决定投降。李弥此时心里苦啊,因为这群官兵投降无所谓,他手上可沾满血债,担心投降后会被审判。
因此,李弥哭着求第9军第3师长周藩代自己去向解放军投降,以此来拖延时间,他则趁乱乔装打扮成小兵逃命。李弥此举令周藩十分瞧不起,但毕竟相处一场,也未拒绝,李弥感恩戴德之后,立刻换上一件破旧的士兵军装,匆忙的逃了出去。
唱戏求生李弥逃命途中,靠金条开路,一路乘船坐车从萧县逃到潍县,途中还买了一个假身份。在潍县跪求一个昔日合作过的商人,这才得以进入一个戏班子,打算借戏班子的掩护,逃到青岛乘船,再通过海路逃往上海。
当时像李弥这种国民党逃兵不在少数,我军也并非毫无动作,为了抓这些国民党残兵,各地的民兵和游击队都动员起来了。而且,当时的群众警惕性也非常高,若不是李弥一路用黄金开路,堵住了别人的嘴,恐怕早就暴露行踪了。
即便李弥弄了假身份,又混入了戏班子,依然没能逃脱盘查,戏班子快到青岛时,就被民兵给拦住盘查了一次。这次盘查的民兵非常负责,几乎是逐个戏班子成员都看了一遍,最后发现李弥似乎有所不同,便询问他是谁?
班主拿了李弥的金条,自然要替他打掩护,谎称李弥是他的师傅。盘查的民兵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既然是班主的师傅,那唱功一定了得,便要求他现场来一段”。一听这话,班主的脸色立刻变了,马上就要出言阻止。
但班主没想到的是,在他开口之前,李弥竟然抢先开了口,还一口答应了下来。李弥此举,着实让班主吓得不轻,因为这位民兵一看就是老戏迷,话里话外说的不少都是行话,李弥若想骗人,恐怕会弄巧成拙,到时候恐怕连累他这个班主也要一起坐牢。
更让班主没想到的是,李弥答应唱戏不是逞强,他竟然真的会唱戏,而且唱功还不错。就这样,一个堂堂国民党中将,在戏班子里亲自登台给民兵们唱了一出《珠帘寨》,打消了民兵的疑虑,换了一条生路。
戏班子被放行以后,班主这才表达出自己的吃惊,没想到李弥还会唱戏。李弥唱戏求生也不嫌丢人,反而颇为自豪的说道:“艺多不压身啊!”抵达青岛以后,李弥顺利逃到上海,并再次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
即便是后来国民党彻底溃败以后,李弥依然凭借逃跑的本事保住了一条命。本来这一次彻底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却没想到李弥的部下也有一股很会逃跑的残部,逃至缅甸的后还发展出不小的势力,李弥因此再次得到蒋介石重用,在缅甸又过了几年奢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