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帝的子女数量很多,一共有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其中许多人很早就去世,活到60岁的不过区区四人。
而在这四人当中,寿命最长的人是康熙帝的第十二子胤祹,活了77岁,为何他能活这么久?
答案当然是基因了。
胤祹的长寿基因一方面来自于康熙帝,因为康熙帝活了68岁,但更多的来自于他的母亲定妃万琉哈氏,因为万琉哈氏活了97岁,是清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后妃。
值得一提的是,抚养胤祹长大的苏麻喇姑也活了93岁,并且苏麻喇姑以擅长养生著称,胤祹的长寿或,许跟苏麻喇姑的指导有关。
苏麻喇姑,对胤祹的人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之所以手握大权不夺嫡,还被封为亲王爵位,享受了几十年荣华富贵,成为康熙帝儿子中为数不多的人生赢家,正是因为苏麻喇姑的言传身教。
那么,胤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一、庶妃生皇子,宫女养阿哥康熙十四年,胤祹的母亲万琉哈氏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成为宫女,与他一起入宫的,还有雍正帝的母亲乌雅氏。
万琉哈氏入宫的时候,不过十四岁,连见一面康熙帝的机会都难,但命运眷顾了她,在她24岁的时候,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康熙帝临幸了她,她随即怀孕,并于当年年底生下一个儿子,即胤祹。
假如万琉哈氏没有被临幸,那她将永远在宫中当宫女,直至老死宫中。
胤祹出生之后,万琉哈氏母以子贵,被封为庶妃,尽管在后妃之中地位不算高,但毕竟从奴婢变成主子了,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按照清朝皇室规定,只有嫔位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亲自抚养皇子,因此万琉哈氏无权抚养胤祹,并且她根本不受宠,直到康熙帝去世,她都没有侍寝过,康熙帝也不可能让她抚养胤祹。
那么,胤祹应该交给谁来抚养呢?
对于胤祹的出生,康熙帝当然是高兴的,但胤祹毕竟不是嫡子,也不是他宠妃的孩子,所以自然没有那么太重视。
但是,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是,康熙帝不让胤祹的母亲抚养他,反而让一个宫女抚养,这显然是不符合规矩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个宫女可不是一般的宫女,而是康熙帝最敬重的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最初是康熙帝祖母孝庄太后的侍女,但她与孝庄太后形同姐妹,曾协助孝庄太后帮顺治帝登上皇位,又在康熙帝年幼得天花的时候抚养过他,是康熙帝的救命恩人。
并且,苏麻喇姑对清朝皇室忠心耿耿,几十年如一日地侍奉孝庄太后、顺治帝和康熙帝,因此她在宫中的地位很特殊,虽然是宫女,却被康熙帝当做长辈那样看待。
不过,自从孝庄太后去世之后,苏麻喇姑的精神就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心情一直不好,再加上她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康熙帝担心长此以往,她的身体会受不了。
恰好,那时候胤祹没有人照顾,康熙帝便将胤祹交给苏麻喇姑抚养,好让苏麻喇姑的生活多一些乐趣,从而缓解忧伤,尽快好起来。
就这样,尚在襁褓之中的胤祹,被抱到了苏麻喇姑宫中抚养,在苏麻喇姑的精心照顾下,他极少生病,身体十分健康,要知道康熙帝的35个儿子,有11个都因病早夭了。
胤祹稍稍长大之后,在苏麻喇姑的教育下,他很懂得礼仪,学问也很不错,受到了康熙帝的称赞。
康熙四十八年,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因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夺嫡失败,康熙诸子矛盾激化,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帝复立胤礽为太子。
同时,康熙帝册封大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为亲王,晋升七阿哥胤祐、十阿哥胤䄉为郡王,九阿哥胤禟、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禵则被封为固山贝子。
这是康熙帝在位时对皇子们最大规模的一次册封,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用雨露均沾的做法,促进诸子之间团结友爱,不要再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了。
彼时,胤祹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并不受康熙帝宠爱,他之所以得以封为贝子,不是因为他立了什么大功,而是因局势变化而得利。
对于胤祹来说,受封贝子固然是好事,但实际上他对皇位并无觊觎之心,这跟苏麻喇姑对他的教导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苏麻喇姑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四朝,她见惯了皇权争夺和腥风血雨,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搞不好就会万劫不复。
因此,在胤祹很小的时候,苏麻喇姑就告诉他,要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要参与夺嫡之争,尤其他不是嫡子,觊觎皇位对他来说很危险。
在苏麻喇姑的教导下,胤祹从小就踏实做人,从不奢求自己能得到什么爵位,也不过问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胤祹的这一特质,让他在成为贝子之后,反而得到了康熙帝的喜爱,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九子夺嫡促使胤祹崛起康熙帝执政晚期,有意让成年的儿子们参与政务,一方面是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是让诸皇子有所长进,未来成为继位之君的辅佐者。
康熙帝的这一做法,让诸皇子都掌握了权力,进而产生了夺嫡之心,最终引发了九子夺嫡。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是九子夺嫡的第一个高潮,尽管最终以胤礽复位而暂时告一段落,但康熙帝并未意识到太子之所以被废,与皇子参政关系莫大,反而让更多皇子加入进来。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胤祹被封为贝子,开始参与政务。
由于胤祹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所以他在参与政务之后,时刻小心谨慎,对康熙帝也十分忠孝,久而久之,康熙帝便对他十分看重。
据记载,从康熙五十一年到康熙五十七年,胤祹多次跟随康熙帝巡幸外地,这是被康熙帝喜爱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仅如此,康熙帝还对胤祹委以重任,先是让他总管内务府事务,后来又让他管理满洲、蒙古、汉军正白旗事务。
一个人掌管三旗,这在康熙时期是非常少见的,可见康熙帝对胤祹已经很信任了,而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胤祹踏实、不争,能与皇子们和睦相处,让康熙帝感到放心。
在康熙帝下发给的胤祹的谕旨当中,大多都是夸赞之词,比如“办事妥协”、“深嘉之”、“很满意”等字眼,出现的频次很高。
反观参与九子夺嫡的几位阿哥,除了四阿哥胤禛之外,其他人都让他不满意,比如前文提到的大阿哥和八阿哥,一个被他圈禁,一个被他降爵。
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帝选中的继承人,正是四阿哥胤禛,虽然他没有对外宣布,但他内心已经认定,这也是为了朝堂的稳定和皇子之间的和谐考虑的。
胤祹自然是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人选之外了,这跟他的出身、年龄、能力等都有关系,而恰恰因为如此,再加上他无心皇位的态度比较明显,反而使他免遭打击、排挤,还受到了父亲和兄弟们的喜爱。
时间来到康熙五十八年,九子夺嫡进入白热化,八阿哥胤禩早前因为“毙鹰事件”而彻底失宠,有能力争夺皇位的人,就只剩下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
这一年,康熙帝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将胤禵任命为大将军王,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代替天子出兵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并授予其生杀大权,节制文武百官。
康熙帝任用胤禵,不过是看中他的军事才华,却让胤禵误以为自己会是皇位继承人,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便极力支持他参与夺嫡。
作为应对之策,胤禛则将亲信年羹尧保举为陕甘总督,负责前线大军的粮草,从而掐住了胤禵的咽喉。
可以说,九子夺嫡的过程,可谓步步惊心的,康熙帝将一切看在眼里,却又不能表明心迹,因此十分痛苦。
不过,为了保护胤禛,康熙帝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比如有好几次祭拜皇陵,都应该他本人亲自去的,他却让胤禛代替他去,这其实是在向外界传达一个信号,即胤禛就是他选中的继承人。
康熙六十年,胤禛代替康熙帝到盛京祭拜三陵,与他同行的人中,就有胤祹,而胤祹也还是唯一一个跟他一起去盛京的兄弟。
后来,胤祹又多次代替康熙帝祭拜皇陵,他也成为康熙末期,代替康熙帝祭拜皇陵次数仅次于胤禛的皇子。
这当然是康熙帝刻意安排的,由此可见,康熙帝对胤祹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未来成为胤禛的辅佐者。
到康熙六十一年,胤祹除了掌管内务府和满、汉、蒙正白旗之外,他还被康熙帝封为镶黄旗满洲都统,并兼任着京城三个衙门的差事。
要知道,镶黄旗可是上三旗之一,直属于皇帝,也是八旗中最重要的一个旗,胤祹能当上镶黄旗都统,同时还管着正白旗,此时的他可谓手握大权,在一定成都上可以左右九子夺嫡的结果。
但是,胤祹自始至终都未参与夺嫡,他也没有滥用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求利益,这一点让康熙帝十分满意。
三、历经三朝,德高望重康熙六十一年11月,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隆科多宣布遗诏,由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
尽管九子夺嫡以胤禛的胜利而告终,但危险并未过去,因为八爷党对这个结果并不服,试图进行反抗,而反抗的筹码则是远在西宁的胤禵,因为他手里还握着十几万精锐军队。
然而,雍正帝却又应对之法,他即位不久,就设计让贝子延信与年羹尧架空胤禵,剥夺了胤禵的军权。
但是,这不代表雍正帝就取得最终胜利了,毕竟八爷党党羽众多,必须争取更多支持。
于是,雍正帝赏赐给好几位没有参与夺嫡之争的兄弟以爵位,其中胤祹被封为多罗履郡王,理由是胤祹“办理三衙门事务井井有条”和“办理梓宫事务(康熙帝)甚为效力”。
胤祹为何得以封王?还不是因为他手上握着军权,雍正帝如果得到他的支持,皇位将会更稳。
但是,也正是因为胤祹的实力比较强,雍正帝对他也有所忌惮,等到雍正帝摆平八爷党,逐渐坐稳皇位之后,就开始着手削弱胤祹的实力了。
雍正二年,雍正帝故意找茬,以胤祹很小的过错,将其先降为贝子,后又降为奉恩镇国公,这对胤祹当然是不公平的,但他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知道雍正帝担心的是什么。
后来,胤祹又陆续交出了自己掌管几个旗,雍正帝因此非常高兴,于雍正八年恢复了他多罗履郡王的爵位,但并未让他继续参政。
由于雍正帝的态度使然,胤祹在十三年间都小心谨慎做人,让雍正帝感到放心,他也因此得到优待,生活得比较安稳。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去世,其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
乾隆帝继位之后,为了改变子九子夺嫡以来宗室分裂的局面,便决定实施宽仁的政策,赦免了多位八爷党成员及后代。
而在康熙帝活着的诸皇子当中,胤祹是最年长者,地位自然不一般,乾隆帝便决定以他作为正面案例,来鼓励宗室成员团结起来。
于是,乾隆帝让胤祹负责康熙帝的丧葬事宜,同时让他管理礼部事务。等到康熙帝丧事结束,乾隆帝又让胤祹取代果亲王胤礼管理宗人府事务。
当年十月,乾隆帝又说,“履郡王允祹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朕意欲晋封亲王”,不久即加封允祹为亲王。
十二月,因允祹办理康熙帝丧葬事宜有功,特记一次嘉奖,领取双倍亲王俸禄。后来,雍正帝的梓宫顺利葬入清西陵,乾隆帝又给允祹记一次嘉奖。
可以说,乾隆帝对允祹那是相当不错的,给爵位也给实权,能与允祹相比的皇室成员,在当时恐怕找不出几个来。
尽管允祹的地位越来越高,乾隆帝对他也越来越信任,但他始终牢记初心,不忘苏麻喇姑的教诲,不争权夺势,不见利忘义,对乾隆帝恭恭敬敬,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因此乾隆帝始终对他比较厚待。
从乾隆三年开始,允祹逐步退出政治圈,不再过问国事,而是专心管好宗人府,清朝但凡有“祭天、享太庙、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农”等事务,都由他主持办理。
简而言之,允祹开始将在自己的重心,由国事转为家事,他既能继续发挥余热,还能保全自己的富贵,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不过,允祹越是避让,乾隆帝对他越是信任,乾隆六年乾隆帝南巡之时,因诸子年幼,他特意让允祹在京总理事务,就有点类似监国。
要知道,乾隆帝是有兄弟的,还有许多叔叔在世的,能力在允祹之上的都有好几位,而他却偏偏让允祹留守京城,足见他对允祹十分放心。
乾隆十四年,已经65岁的允祹,在办理好宗人府事务的同时,乾隆帝又让他担任“会典馆”总裁,负责《清会典》总第三次编纂工作。
《清会典》是一本记录清朝行政组织、政治法规、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允祹能担任编纂总裁,可见他对清朝政治的方方面面还是比较熟悉的。
乾隆十五年,乾隆帝给了允祹一项殊荣,那时候许多年老的王公贵族在上朝的时候行动不便,乾隆帝特意让这些人乘轿上朝,而允祹则可以排在乘轿上朝者之首,足见其在宗室的地位之高。
当年十二月,允祹迎来了一件让他悲痛万分的事情,他年仅12岁的独子弘昆竟然去世了,乾隆帝特意下诏安慰他,同时将自己的儿子永珹过继给他作为嗣孙。
清朝历史上,皇帝的儿子被过继给别人的事情不是没有,但皇帝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将儿子过继出去的案例,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因此,乾隆帝的这一做法,让允祹十分感动,自此之后就更加尽心尽力了。
四、爱国亲民,得以善终从乾隆十六年开始,一向不太过问政务的允祹,突然开始参与许多国事的决策,这不是因为他忘记初心了,而是因为他有一颗爱民之心,他意识到自己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是可以尽量为天下百姓做点实事的。
比如,有一次因为阴雨连绵,导致京城及周边的米价上涨得比较快,允祹得知此事后,便上书乾隆帝,请求乾隆帝开仓放粮,平抑米价,乾隆帝欣然允许。
再比如说,乾隆十七年,某地爆发了科举舞弊案,性质非常恶劣,影响很不好,允祹便向乾隆帝建议,将为首的官员二人斩首,乾隆帝听从,果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快就平息了学子们的怨言和不满。
乾隆帝见允祹对许多国事都有独特的见解,加之他经验也比较丰富,便将其与胤禄、弘昼一同任命为军机处议政大臣上行走,让允祹在国事上发挥一些余热。
允祹再次从政,将分寸拿捏得很好,他依然不关心政治斗争,而是将重点放在民生问题上,给乾隆帝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乾隆十九年,允祹的母亲万琉哈氏生病,乾隆帝亲临其府探视;乾隆二十二年,万琉哈氏去世,乾隆帝又亲往致奠。
对于允祹及万琉哈氏,乾隆帝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这源自于允祹几十年来的为人,乾隆帝都看在眼里,确实没什么可挑剔的。
乾隆二十八年,允祹因病去世,享年77岁,乾隆帝非常伤心,给他上谥号为“懿”,并让嗣孙永珹为其送终,服丧百日。
回顾允祹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充满斗争的家庭,这是他的不幸,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贵人”苏麻喇姑,让他远离政治漩涡,一生都没有遭受比较严重的挫折,甚至在乾隆时期,还受到了格外厚待,最终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