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俄国原本是一个标准的欧洲国家,他们位于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东欧地区,人种以东斯拉夫人为主。
斯拉夫人是罗马时期,罗马人口中欧洲的三大蛮族之一,拥有十分古老的历史,是欧洲根正苗红的原住民。现如今东欧大部分国家,其实都有大量斯拉夫人。
而东斯拉夫人,则主要生活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这3个国家是古代罗斯诸国的衍生,所以我们几乎可以将东斯拉夫人与罗斯人划等号。
不过从16世纪后期开始,沙俄不断开疆拓土,尤其是翻越乌拉尔山脉后,大肆入侵亚洲部分。俄国的民族成分在不断增加,沙俄的领土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亚洲部分的面积,几乎是欧洲部分的3倍。
因此,俄国到底是走欧洲路线,还是走亚洲路线,在历史上成了不少俄国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便出现了欧亚主义。
彼得大帝是坚持走欧化路线的17世纪初,沙俄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从留里克王朝,过渡到罗曼诺夫王朝。这15年时间里,俄国高层争斗不断,导致国力严重下降。
即便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俄国的生产力依旧没有得到恢复。眼看着国家综合实力在不断下降,俄国统治阶层也是心急如焚。
但是你让他们进行改革,这些食肉者又舍不得。那时候的俄国实行的是纯粹的农奴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让各级地主操控大量农奴进行生产,从而达到食肉者掌控全国农奴的目的。一切为了权力,为了权力的一切。
这种体制将农奴约束在了土地之上,完全失去了自由。这对俄国的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反观西欧各国,已经在改革中步入资本主义,且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了高效生产。大大有利于国力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彼得一世急切地谋求改革。那时候俄国虽然在东方也有大片土地,但东方实行的封建主义,和俄国的农奴制别无二致,没啥可学习的地方。
所以彼得一世选择全面向西欧国家学习,为了学习西欧国家的改革思想,彼得一世甚至亲身犯险,隐姓埋名跑到西欧各国进行考察学习,甚至常常深入工厂,学习科技知识。
不得不说,彼得一世为了俄国的强盛,的确是拼了。学成归来以后,彼得一世开始在俄国进行欧化改革,也就是从科技、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全面向西欧国家学习,进行改革。
彼得大帝以后,虽然俄国内部再次出现一系列混乱,但是欧化的这一方向基本是没啥改变的。首先是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坚持乃父的改革路线。其次则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样坚持欧化路线。
可以说,从17世纪末一直到19世纪中叶,欧化路线始终是俄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向。也因此,俄国将开疆拓土的目标,主要都放在了欧洲部分。诸如侵吞克里米亚、波罗的海沿岸、波兰、摩尔达维亚等地。
欧亚主义更偏向于东方全面欧化,让俄国尝到了甜头,俄国的国力因此大增。不过这事儿中有一个矛盾点,那就是俄国贵族们不愿舍弃农奴制,与俄国必须进行欧化改革之间的矛盾。
农奴制实在是太香了,贵族地主们,可以随意决定农奴们的生死与自由,他们自己也能在自己的地盘上,享受独一无二的特权。表面看是一个个地主,实则是一个个土皇帝。而沙皇也希望继续利用农奴制,笼络这些地主。毕竟沙皇的统治,是建立在贵族地主们的支持之上的。
由此可见,农奴制大大阻碍了俄国欧化改革的步伐。一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后,沙皇才意识到,再不对农奴制下手,俄国可能就要完了。
为此,从1862年开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进行假模假样的农奴制改革。这项改革虽然不够彻底,而且具有欺骗性,使得大量农民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但的确给了农奴们自由,让他们有机会投身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当中。
与此同时,沙俄在亚洲部分开疆拓土,先后拿下了清朝的151万平方公里,以及中亚的400万平方公里。这些土地比西伯利亚要强得多,不仅有大量牧场、耕地,而且气候相对适合人类定居。
这一创举,让不少人开始对东方产生了无限遐想。既然俄国无法彻底放下农奴制,也就是无法彻底欧化,为何不考虑一下两手抓的形式呢?于是乎,欧亚主义便诞生了。
欧亚主义者认为,俄国从来不单纯属于欧洲或者亚洲,俄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欧亚国家,是一个独特的欧亚世界。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欧洲文化或者亚洲文化,而是两者相融合后的产物。
因此,俄国不能只走欧洲道路或者亚洲道路,应该走特色的欧亚道路。
看似一碗水端平的欧亚主义,实际上是更偏向于东方的。他们认为,蒙古文明对俄国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蒙古西征,就不会有俄国这偌大的欧亚版图。因此,这帮人极力地希望能够将俄国从全面欧化的道路上,拉到欧亚两头一起抓的道路上。
这一行为,显然是更偏向于向东方发展的。毕竟过去俄国的工作重心,几乎都在欧洲部分。欧亚主义者的诉求是,将更多资源分配到东方。
黄俄计划的破产,与欧亚主义的消亡欧亚主义思潮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消亡。这可不是偶然事件,那么是什么让俄国人看不到他们在亚洲的希望了呢?
这事儿还得从尼古拉二世的失败,以及沙俄的覆灭说起。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提出了黄俄计划,他们在地图上将海参崴,与乔戈里峰之间画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以北的地盘,全都要划入俄国的势力范围。由于当地多数都是黄种人,因此被称为黄俄计划。
这一计划的诞生,标志着欧亚主义达到了巅峰。因为沙俄真正将大量资源开始投入到东方,在欧洲市场几乎停摆的情况下,重点经营东方市场,显然是很明智的一件事。
1900年,沙俄占领了8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后,更是掀起了俄国欧亚主义者们的狂欢浪潮。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帮人的大力支持,才会让尼古拉二世有点骑虎难下。
毕竟在清朝尚未灭亡,各路列强盯着的情况下,擅自吃掉这么大一块肥肉,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
果不其然,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了。这不仅仅是日本和沙俄之间的战争,更是欧洲其他列强与沙俄之间的战争。沙俄吃独食的行为,很明显遭到了其他列强的不满。
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战败,黄俄计划几乎破产。欧亚主义者们陷入了迷茫中,当然了,他们并没有真正彻底放弃希望。
沙俄在后来的工作中,依旧将侵略东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比如说怂恿唐努乌梁海和外蒙独立,与日本相约合伙瓜分东北、内蒙的利益等。
但这一切都证明了一点,沙俄在东进路上碰壁了!到了1917年,沙俄崩盘,欧亚主义思想也随之慢慢消亡。甭说向东挺进了,俄国能保住原有的地盘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休克疗法失败后,欧亚主义再现人间苏联时期欧亚主义几近消亡,但是这种思想并没有彻底消失。一些坚持这种思想的人,将沙俄时代的欧亚主义称之为旧欧亚主义。而苏联及其以后的欧亚主义,称之为新欧亚主义。
被民间称之为俄罗斯国师的杜金,就是新欧亚主义的集大成者。当然了,他的很多言论,几乎是在向沙皇顶礼膜拜,有一种恢复沙俄统治的感觉。比如说,他认为黄河以北,都应该是俄国的地盘,他认为柏林-莫斯科-东京应该组建欧亚骑士军对抗欧美的大西洋骑士军,他认为俄国在南方最大的对手就是东方大国,俄国应该和日本合作,瓜分东方大国等等。
很纳闷的一点是,居然有不少人对其顶礼膜拜,认为他是优秀的思想家,真是奇了怪了。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进入了休克疗法当中。此后10多年里,俄罗斯几乎是全面倒向西方的。不过这种改革根本没能把俄罗斯的经济盘活。
在这种情况下,以杜金为首的一帮新欧亚主义者便有了市场。他们刻意强调俄罗斯的大陆性,并将其与海洋文明对立起来。同时强调地缘高于血缘的思想,东方,将是俄国的下一个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