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国家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工作,政策性金融应有所为。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民企债券融资的基本情况和堵点难点,指出政策性金融要通过发挥政策信息优势、主权信用优势、发债经验优势和央地协同优势,更好地服务民企债券融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就业、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首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措并举,不断加大民企融资支持力度。202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围绕8大方面提出31条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同年8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从落实“第二支箭”扩容增量工作部署、拓宽民企“绿色通道”、加强民企创新产品支持力度、加大市场宣传力度等四方面着力优化民企融资环境。同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强化金融支持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对着力畅通民企债券融资渠道等作出了具体部署,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配置民企债券。2024年7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民营企业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CB),通过资产担保结构设计提升民企资产信用融资能力,构建民企融资长效支持机制。
政策性金融具有天然的政策属性、民生属性、公共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策性金融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政策性金融在服务民企债券融资方面或有可为。
一、近年来民企债券融资的基本特征
(一)规模上看,民企债券净融资持续收缩
我国民企最初于2005年开始发行债券,至2016年,得益于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民企债券融资快速扩张。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民企信用债发行量超1.4万亿元,净融资额创下逾9000亿元的历史新高;但自2017年起,随着民企债券违约事件不断增加,民企信用债发行量不断萎缩;2018年净融资额已转为负值;2020年,市场信心稍有恢复,净融资额重新转为正值;2021年, 受疫情冲击与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净融资额再次转负。2022年至2024年10月末,民企信用债年净融资额皆为负值。但也要看到,随着近几年民企债券融资支持政策的陆续推出,民企债券的发行呈现出积极的变化,2024年1—10月,民企发行信用债6229.29亿元,净融资额-228.19亿元,净偿还态势较前几年已经显著缓解(见图1)。
图1 历年民企债券发行与到期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结构上看,民企债券融资分化进一步加剧
1. 民企与国企债券融资规模分化加剧
2005年至2024年10月,国企(含央企和地方国企)发行债券130330支,发行规模合计1460172.07亿元,净融资额418958.62亿元。民企发行债券21044支,发行规模合计117610.57亿元,净融资额21538.69亿元。民企发债只数、规模和净融资额仅为国企的16.15%、8.05%和5.14%。
从发债数量和发债企业数量来看(见图2),国企发债数量远高于民企。2023年国企与民企债券发行数量差额最大,国企发行债券18122支,民企发行债券1,662支,差额达到16460支。2020年国企与民企发债企业数量差额最大,其中国企发债企业4557家,民企发债企业510家,差额达到4047家。近年来民企发债企业数量逐渐递减,2016年发债民企达到峰值548家,但到2023年仅剩291家,降幅近50%。
图2 历年国企和民企发债数量对比(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 民企发债品种和期限不平衡
从发行品种来看,2024年1—10月,民企发行最多的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3160.66亿元,占比50.81%;其次是短融,发行规模1203.80亿元,占比19.35%;中票发行规模664.50亿元,占比10.68%;可转债发行规模297.24亿元,占比4.78%;公司债发行规模143.10亿元,占比2.30%;定向工具发行规模102.60亿元,占比1.65%。而同期国企发行的短融、中票和公司债规模占比分别为21.67%、26.78%和21.57%,相对平均。民企发行一年期以上债券占比为53.43%,低于国企的71.74%。此外,民企在交易所市场发债券种主要为净偿还,在银行间市场发债券种主要为净融资,分化明显。其中短融净融资283.60亿元,中票净融资103.69亿元,而同期国企短融净融资-1002.52亿元,中票净融资16550.04亿元。可见民企债券融资仍以短期为主,中长期债券融资需求偏弱。
(三)价格上看,民企债券与国企信用利差有所扩大
从评级来看,2024年1—10月,发债民企主体评级整体以AA-级以上为主,同期发债国企主体评级整体以AA级以上为主,民企整体评级较低。从发债规模和平均利率来看(见图3),国企AAA 级企业发行规模最大,超10万亿元,占国企发行规模逾7成;民企AAA 级企业发行规模2439.53亿元,占民企发行规模近5成。民企在AAA、AA+和AA级三个主要评级的发债平均利率分别高于国企35BP、69BP和14BP。
图3 2024年1—10月国企和民企各主体评级发债利率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从价格走势来看,因2024年以来“资产荒”延续,资金更多地流入债券市场,在欠配压力叠加降息降准等经济刺激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债券二级市场利率屡创新低,同时债券发行利率持续下行,各等级信用债与国债利差不断收窄,但国企和民企信用利差有扩大的趋势。前三季度民企信用债(1年期以上无担保品种)AAA级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3.03%、2.76%和2.68%,与国企平均发行利差分别为7BP、18BP和32BP(见图4)。
图4 2024年1—10月国企和民企发债利率走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当前民企债券融资的堵点难点分析
(一)金融机构与民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是投资者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前提。民企多集中于竞争性行业,如下游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开放程度高,竞争较为激烈,议价能力相对国企较弱,且民企作为我国最大外贸主体,受国际贸易摩擦的冲击较大。民企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股权结构单一,信用评级较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企在资产规模、公司治理、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均不具备优势,且信息披露机制及透明度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与民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甚至部分民企出现财务造假、逃废债等一系列违法违规问题,导致合规和法律风险上升。投资者对民企债券的信任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债券市场风险定价和资源分配功能的发挥,最终导致民企债券融资环境恶化。
(二)金融机构对民企债券风险偏好趋于谨慎保守
近年来民企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违约率显著高于国企,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趋于谨慎保守,债券市场上民企信用环境恶化。相比国企有政府的信用背书,民企债券融资处于天然弱势地位,投资者产生规避心理,导致民企发行债券越来越难,发行成本越来越高,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从而进一步抬升了信用风险。
三、政策性金融服务民企债券融资的路径
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支持民企债券融资,政策性金融不可或缺。政策性金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政策性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聚焦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政策信息优势,弥合信息不对称
民企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企业征信报告主要以企业基本信息及信贷信息为主,政府部门掌握的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等信息尚未与金融机构共享,金融机构难以验证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联系紧密,可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信息协同,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深入分析企业财务情况和融资需求,强化对民企的精准画像,弥合信息不对称,制定有效的融资方案。
(二)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权信用优势,探索运用主权信用合理缓释民企信用风险
受限于自身信用环境以及投资者羊群效应,民企在债券市场上进行融资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民企可通过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对债券进行信用增级,帮助投资者转移信用风险,加大投资意愿,提高民企发债成功率,降低融资成本。政策性金融机构拥有主权信用评级,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的基础上,可把政策性金融主权信用嵌入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创设、投资、交易过程中,为符合条件的民企增信,增强投资者认可度,为民企债券融资保驾护航。
(三)发挥政策性金融深度参与债券市场发展变革的经验优势,以广泛的销售网络支持民企债券发行
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以发行金融债券融资,长期深度参与债券市场的发展变革,不仅与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保持了顺畅高效的信息沟通,也与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投资者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政策性金融债和民企债券的投资者高度重合,有利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借助自身广泛稳定的销售网络,为民企债券的成功发行提供支持保障。
(四)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央地协同方面的组织优势,协助地方政府更好地支持民企债券融资
要坚持政策引领,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央地协同方面的组织优势,协助地方政府围绕地方发展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统筹,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研究制定地方政策的重要内容,协同地方政府更好地支持民企债券融资。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强正向激励,科学制定支持民企融资的考核指标,对民企的投资、承销和信贷业务进行综合考量,落实尽职免责机制,不断激发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动力。
作者:刘承承,中国进出口银行资金营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