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保底的银行也难进了

董希水 2025-04-04 03:07:09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以前财经类专业找工作有个潜规则是把银行当保底选择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现在大家心里都明白,没点关系的就算进银行也是从柜员干起甚至如果不跳槽一辈子就在一线了,第二个原因是银行的收入属于吃不饱饿不死的那种。再加上每年招聘,可以说银行的名额是最多的,所以几乎好一点学校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都把银行当成保底的备胎。

但2025年的春季校园招聘季,国有四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招聘规模出现显著缩减。其中,农业银行春招岗位较去年减少约1万个,工商银行接近“砍半”,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也分别削减了34.8%和20%的岗位名额。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银行业面临的三大压力,最重要的是息差收窄导致利润承压,迫使银行压缩人力成本,其次是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线下网点业务需求下降,线上服务替代率已超70%,现在银行的资源向科技领域倾斜,银行需要更多技术人才而非传统业务人员。

找工作保底备胎的银行都难进了,现状就是这么个现状。

对金融行业而言,银行曾是吸纳应届生的“就业蓄水池”,尤其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银行柜员、客户经理等岗位曾是“保底选择”。但如今,这一渠道的收缩,叠加其他行业招聘疲软,让应届生就业压力骤增。与此同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因契合银行科技转型需求,成为招聘市场的“香饽饽”。

春招缩编,财经类毕业生首当其冲

过去,财经类专业学生将银行视为“保底归宿”,薪资中等、职业路径清晰、社会认可度高。但2025年的春招数据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四大行不仅缩减了招聘人数,岗位结构也发生剧变。例如,农业银行的柜员岗从去年秋招的560人锐减至春招的350人,而工行北京分行甚至暂停了部分传统业务岗的招聘。

这是财经类学生的困境,一位财经院校的应届生坦言,“秋招时银行岗位竞争已很激烈,春招缩编后,投简历像在‘抢残羹剩饭’。” 这种焦虑并非个案。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届财经类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同比增长37%,但实际签约率下降5%。许多学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既不愿接受偏远地区网点低薪岗位,又难以竞争科技类高门槛职位。

冷热分化的专业需求可能就是最冰冷的现实,与财经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毕业生成为银行争抢的对象。例如,成都银行以70-80万元年薪招聘人工智能方向总经理助理,建设银行则推出“科技类专项人才”岗位,要求熟练掌握Python、Java等技术。这种“技术至上”的趋势,让传统金融专业学生在银行招聘中逐渐边缘化。

银行转型从人海到科技军备

银行的招聘缩编并非单纯的成本削减,而是行业结构性转型的缩影。金融企业开始大肆招聘科技岗位了。从人力成本控制角度出发,银行砍掉了“低效岗位”,传统银行依赖线下网点和人工服务,但随着手机银行、智能柜员机普及,基层网点业务量大幅下降。例如,某国有大行内部人士透露,“一个柜员日均业务量从2019年的120笔降至2025年的不足30笔”。因此,银行选择缩减柜员、客户经理等岗位,转而将资源投向科技研发、数据治理等领域。

数字化转型到底有什么其他用不知道,但至少能替代人,柜面替代率超70%。银行的“去柜台化”已势不可挡。2025年,国有大行线上业务替代率普遍超过70%,部分业务(如转账、理财购买)甚至达90%。这一趋势直接导致基层岗位需求萎缩,同时催生了人工智能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位。例如,工商银行“科技菁英”岗位要求应聘者既能开发金融产品,又能设计风控模型。科技投入优先级在银行极大的提升,科技从“支持部门”到“核心战场”。过去,银行科技部门被视为“后勤部队”,如今却成为战略核心。农业银行总行2025年校招中,科技岗位占比达65%,而传统业务岗仅占35%。这种转变迫使银行与互联网大厂“抢人”,尽管薪资竞争力不足,但通过“稳定性+职业通道”吸引技术人才。例如,平安银行推出“金融+科技”双轨培养计划,为科技岗提供清晰的晋升路径。

银行春招缩编不仅是行业内部调整,更折射出就业市场的深层变革。毕竟银行不是科技公司,即使科技岗位有扩展,但整体招聘是大规模降低的。所以财经类,特别是名牌高校的财经类专业把银行当托底就难了。这是财经类教育的“供需错配”,当前,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仍以宏观经济、会计学、信贷管理为主,与银行实际需求的“金融科技”“数据分析”技能脱节。一名银行HR直言:“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背理论的毕业生,而是能写代码、懂算法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错配导致财经类学生即便进入银行,也可能面临转岗或淘汰压力。某一本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无奈表示:“以前看不上城商行,现在连城商行柜员岗都要抢破头。”

但尽管银行努力吸引科技人才,但其竞争力仍逊于互联网大厂。一位人工智能专业应届生表示,“银行技术岗的工作偏向应用层,技术挑战性低,薪资只有大厂的60%。” 因此,顶尖技术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华为、腾讯等企业,银行只能通过“高薪挖角中层”或“内部培养”弥补差距。

这是经济大环境下,冰与火之歌下的职业选择。2025年的银行春招缩编,既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对个体而言,这意味着“稳定饭碗”时代的终结,技术能力将成为职业发展的硬通货,对高校而言,需加快课程改革,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而对银行而言,如何在控制成本与抢占技术高地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未来十年的竞争力。

在这场冰与火的淬炼中,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变化本身。(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0 阅读:0
董希水

董希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