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和迅哥儿原本是好朋友,为啥再见面隔阂那么大?40岁后就懂了

静静聊人生 2025-03-29 16:27:58

人到中年,也就理解了闰土和迅哥儿,但谁是前者,谁是后者呢?

我在读书的时候就想不明白,既然是好朋友,为什么见面一点都不亲近,反而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样子,真是让人生气。

后来我以为是闰土变了,变得俗气和世故了,没有小时候单纯可爱,竟然还有偷东西的嫌疑: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而等到对人生的体验愈加深刻后,我才懂得了其中的悲哀和无奈。

闰土和迅哥儿原本是好朋友,为什么再见面隔阂那么大?40岁后就懂了

要知道两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样,后来的人生道路、经历都不一样,另外还有性格因素,这些都是导致闰土和迅哥儿注定是两路人的原因。

人在小时候最容易交朋友,或者说大家都可以是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彼此关系好起来能够形影不离,穿一条裤子。

闰土的父亲在迅哥儿家里做工,他让闰土来帮着管祭器,于是给了迅哥儿和闰土做朋友的机会,两人见面不到半天就熟悉了,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候他们都还小,彼此是最纯粹的友情,而等多年后再见面,大家都变得“懂事”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其实,在成年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闰土和迅哥儿。

打心眼亲近的故人,却怎么也聊不到一块去了。

我小时候有很多小伙伴,大家一起爬山摘果子,下水摸螃蟹,假期里一起跑到柿子树上蒙着眼捉迷藏,那时候也不知道危险。

后来各有各的命运,有人到外地读书,有人远离故土打工,彼此就慢慢陌生起来了,有时候也想故人相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盼着能坐一起好好聊一聊彼此这些年。

但真的有机会见面后,心里是亲近的感觉,也很兴奋,想起从前的趣事,好像对方一直没有变过,可一旦开始交流,心很快就沉静了:他还是他,我还是我,可他也不是过去的他,我也不是过去的我了。

在回忆一些早已模糊的往事后,再谈一谈彼此的职业和家庭,就很难找合适的话题了。各有各的世界,很多事鸡同鸭讲,他说的你不在意,你说的他听不懂,还怎么重拾友情?

不要说一二十年不见面,就是两三年分别后再见,人和人的感情也会变。

人和人的关系要长久,是需要基础和条件的。

成年人大都明白这个道理,共同利益才是关系的基础和纽带。所谓出门靠朋友,从我们走上社会后,对“朋友”的看法就自然包含了功利性的诉求。

而除了利益之外,你跟某个人能不能成为好朋友,还要看生活环境和行业、职业等的差异,比如你们都是程序员,那共同话题就多,也容易有合作和一块玩的基础。

然后是看有没有共同的追求和爱好,如果你们都喜欢钓鱼,那每个星期抽一两天一起去河边垂钓,也能够增加了解和加深感情。

最后就是看缘分了,倾盖如故,白发如新,人海茫茫,你能够遇到什么人,跟什么人做朋友,彼此可以有多少的交情,很多事不是你说了算的,要看彼此有没有“缘分”。

你跟曾经的故人有隔阂,感到无法交流,总体来说就是上面提到的这几个缘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些事是无法勉强的。

陈胜躬耕于田的时候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你认为他是不是真诚的?应该是吧,但后来为什么他跟故人还是不能重修旧好呢?

彼此的思想观念、地位等差距太大了,勉强的结果就是悲剧。

所以还是庄子说得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聚是偶然,你跟某个人的相遇是机缘巧合,分离才是必然。

从古至今,人生都是如此。毕竟寂寞才是人生的底色,我们每个人的宿命都是孤独。

明白了这点,那我们才能够真正去惜缘。最后分享晏殊的一首词: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以此与诸君共勉之。你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也就是彼此的朋友了。

0 阅读:3
静静聊人生

静静聊人生

情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