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好几个这样的例子。
一位法国艺术家因为挚爱的离世而死去,一位印度的舞者因为妻子去世而疯癫,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唯有一往情深的人,才能体会到有情人的忧郁和哀伤,哀伤到一定程度后,只能是生死与共。
不要随便说“想不开”,你不是他,你就不懂他的痛苦。
人会因为思念亲人,无法释怀而去世吗?确实会,其中蕴含人生真谛
所以人确实会因为过于思念亲人而去世,世上就是有这种用情至深的人,尽管我们不赞同这样做,但我们也必须尊重他们。
那么,你想一想,为什么一个人会因为思念一个人而选择死去呢?
这就要谈到一个“我”的问题,这个“我”是相对于“你”和“他”而言,每个人都有自我,但每个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的自我:
如果没有了别人,“我”又是谁呢?
你好好思索一下,这里就蕴含了人生的真谛了。就是说你以为的你不完全是你,“你我他”都是意识体,而这种意识体不是独立存在的。
周围的人际关系不好,自己也不好。
我有个长辈就为人际关系而苦恼,上面是我劝她的一句话。
她一辈子都受困于家庭关系,是是非非,对对错错,恩恩怨怨,说不清道不明,几十年来有争有吵,有打有闹,但最后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状态。
还是放不下,还是离不开,比较、较劲了大半生,真的是苦多乐少。仔细回想过去,何必呢?
浪费了多是时间和心情,人生已经很苦了,就不要继续增加苦难了,伤人一分,自己也要受伤一分,你砍我一刀,我砍你一刀,大家都难受。
何苦来哉。如果反过来想,小事不计较,不争什么高低,从整体看你又真正损失了什么呢?得多失少,人生的质量和幸福指数肯定要高很多。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生在世,事实就是如此。但人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聪明,聪明人不能吃亏,越是虚弱的人就越要张牙舞爪,非要意气之争不可。
于是大家都在自寻烦恼,彼此伤害,不知不觉就过了一辈子。
等到站在人生的老年,回头去看自己这一生,究竟是成就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或者说,过得值不值得?
不要等到最后才后悔莫及。真正的聪明人愿意吃亏(当然是吃小亏),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计较,让人占点小便宜其实无关紧要。如果你很强却还能给人一些好处,那你就更让人佩服了。
从古至今,多少人就是想不开、做不到,结果就耽误了自己,为小事而丢了大利益。
人生在世,既要为自己而活,也是为别人而活!
记住,这是人生的最大奥秘之一。人到中年,我愈来愈体会到这点,所谓“我”,实际上就包含了跟我有关的一切人。
简单说就是你遇到的一切人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觉得某个人讨厌,那你自己也必然有让人讨厌的一面。你觉得某个人贪婪,那你心里有没有贪婪呢?
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连成的一片,在无穷的远方,每个人都跟我息息相关。万物一体,人是社会动物,“我”并不只是我,我还包括了无数的同类。
如果没有你经历、遭遇过的那些人,那你也成不了你自己,你身上有无数人的影子,所以你既是为自己而活,也是为别人而活。假如没有了过去的人和事,你的人生又算什么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彼此参与的结果,比如你是你子女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你的子女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至于兄弟、朋友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说丧钟为谁而鸣?当一个人周围的人死去,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一部分。当所有的老朋友都离开这个世界后,你还有什么意思呢?活着不只是像草木一样活,人生离不开感情的滋养,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甚至是恩怨,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共同基础,认真对待别人和感情,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