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次葬礼,你才知道人生其实没啥朋友——多么扎心的一句话!

静静聊人生 2025-04-14 16:19:35

去参加一个长辈的葬礼,他一辈子好喝酒,朋友有很多,平常酒场不断,有很多应酬,有时候一天要跑几个饭局,他也乐在其中。

记得年轻时候陪着他去吃饭,一桌人都是兄弟和朋友,气氛很热闹,都跟亲人一样好。

用他的话说,“人这辈子主要是交朋友,没有人情往来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他平常看人也是看朋友多少,谁家盖房子请客多热闹,谁家的婚礼、喜事来了多少人,谁家的葬礼办得怎么样……他认为这都关系到一个人做人的水平,以及有没有脸面。

现在等到他的葬礼,昔日的朋友也来了一些,但都是无动于衷的样子,临走时候我听见几个人还商议去哪里“喝一杯”,我就觉得还是挺悲哀的。

参加一次葬礼,你才知道人生其实没啥朋友——多么扎心的一句话!

当然,按照长辈的想法,朋友来了肯定是要喝一杯的,把自己的葬礼变成别人的一场聚会也算热闹和风光了。

然后就是淡忘和遗忘,就像一片叶子飘落,没有人关心它的归宿。

有酒有肉有朋友,但你不可能一直用酒肉招待别人。比如我有个熟人就是喝酒喝到脑梗,在医院差点没抢救回来,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走路都顺当了。

这时候原来的朋友就不跟他一起玩了,在朋友眼里,他算是“废了”。

不能怪别人现实,要怪就怪自己天真,如果参加一次葬礼,就会知道人与人之间实际上没有多少所谓的“情义”,哪怕是真正的好友,也未必能够跟你荣辱与共,一路同行。

利弊取舍才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法则!

注意看,人从小时候就自然知道谁对自己有价值了,小孩子其实很敏感,他们凭着本能趋利避害。

跟谁亲近,跟谁疏远,这是归人的底层逻辑在管。大概从五六岁的时候,人就会察言观色,计算利弊了,跟谁一起玩,不跟谁一起玩,背后也有势利心。

等到了学校,不管是对形象的重视,还是对成绩或其他东西的区分,都是掺杂了利益的考量。当然这也不能说是坏的,只能说是人的社会性起作用,毕竟孩子也是受成年人世界的影响。

从学校到社会,就基本是利益的权衡了,谁对自己有多少利用价值,谁不值得浪费时间和感情,每个人心里都一本账。

我们所谓的“能力”换个说法就是利用价值,不过到了一定年龄后我们就会明白,能力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有时候升职加薪或飞黄腾达,往往取决于别人的一句话。只是靠自己努力,其实很难拿到客观的回报。

“玩”也是一种利益!

有时候人会找一些没有多少利益关系的朋友,你对他没有什么功利性的期待,他对你也是这样,所以你们之间的交往看起来是“无用的”。

不过无用也有其“用”,事实上,“无用”反而能产生更多的情绪价值。比如你跟某个人没有利益牵扯,就是一起钓鱼、喝酒玩儿,你会很开心,因为你很放松。

这也是很多高官巨贾都喜欢找一些看起来不掺杂利益关系的人交往的缘故,无用确实也是大用。

人都是虚荣的,以自我为中心难免会自视甚高,拿着放大镜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缺点,这是人之常情。

唯有什么时候放下这种挑剔和比较,人才能回归平实,那时候也就知道,朋友有一两个就够了。再多也不会给你带来多少现实利益和情绪价值,相反,那样只会是不断占用、损耗你自己。

人是一生经历的总和!

生死是一个圆圈。俗话说评价一个人要等到盖棺定论,这样才趋于客观和公正。是啊,等到去除了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再去看这个人一辈子的得失和成败就容易多了。

人死灯灭,不管他对你是有用还是无用,都无所谓了。到了这种地步,再看一个人,可能就看到了他的本质。

然后我们回过头再看自己,看自己跟别人的交往,就会意识到人这辈子遭遇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自己的经历,所有的经历就构成了人的一生。

惜缘吧。人生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因缘际会。所以,人生在世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孤独永恒。

不明白这点,就还是在梦幻泡影里沉浮。当然明白了也不意味着离群索居,而是以惜缘和悲悯的情怀去应对这个世界。

1 阅读:21
静静聊人生

静静聊人生

情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