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和沉迷游戏,不是因为孩子想摆烂,而是父母回应方式不对

爱读书的百合 2024-10-26 08:55:14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滋养孩子,可以持续为孩子赋能,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会让孩子陷入情绪内耗或心理落差,摆烂是必然的。

没有一个孩子甘愿堕落,要么是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失败,要么是不被父母所理解。

孩子在遇到挫折或有负情绪时,原本心情已经很差了,心里已经很难受了,可是父母却看不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只是关注孩子在玩游戏,在玩手机,不允许孩子厌学。

而现实是,无论父母再怎么不允许孩子做这,不允许孩子做那,即便每天吵孩子,每天给孩子苦口婆心讲道理。

甚至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浪子回头,都愿意给孩子跪下来。

但是父母的这些“苦心”,很多时候只是感动了自己,却完全没走孩子的心。

糖糖在《别让情绪绑架爱》中说:

一个人自身的创伤如果没有被觉察和有意识地修复,他就不太可能做到情绪稳定。生活中的每一次鸡飞狗跳,其实都是自身心理创伤被激活后的自然反应。

这句话,放在之前我可能不理解,可是现在却能感同身受。

想想之前,我跟孩子相处的关系中,我一次次的崩溃和咆哮,一次次情绪失控,一次次想要一了百了。

为什么他不学习就能让我如此崩溃呢?

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学习这件事本身有什么错,而是因为孩子不学习,激活了我学生时代作为一个学渣的各种痛苦经历。

因为成绩不好,没上一个好大学,没有找一份好工作。半生以来,都是在不甘心和被别人支配中,才能赚一点微薄的工资度日。

我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像我们一样平庸,过着普通的生活,拿着微薄的收入,只能省吃俭用,还只是温饱的生活。

所以,我对孩子的学习有了很高的期待,对孩子较我和爸爸更高的智商,直觉孩子不该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底层。

突然就理解了过去自己,为什么对孩子的成绩这么执念,只是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疗愈了自己,所以对孩子有了更多的宽容与包容。

很庆幸这么多年来,我在学习心理学的路上一直没停下来。不断觉察和自我疗愈,不断放下执念,不断与自己和解。

之前看到孩子不学习,玩游戏,我真的很煎熬,恨不得摔了手机,碎了电视,恨不得替孩子去学习。

所以,我会时不时给孩子讲道理,时不时的发脾气,时不时跟孩子爆发冲突。

我做不到情绪稳定,并不是我不想,而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愤怒,也承受不了内心的落差感。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我自己的无能,导致了我将自己的压抑释放出来,给了孩子。

强行的压抑或一时的忍和憋屈,只会让情绪爆发时更激烈。

当我懂了我自己,当我学会用另一种方式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相处时。再面对孩子的玩游戏和不学习时,我做到了从容和淡定。

我会告诉自己: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尊重是我的课题。我不能将自己的愿望施加给孩子。

当我这么想,这么做的时候,我和孩子相互独立,又彼此分离。

我做好我的事情,他做好他的事情。既亲密合作,又边界清晰。

不管孩子的学习,允许孩子玩游戏和不学习,并不是任其摆烂,而是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修复,让他懂得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学会自我负责。

反观过去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他一旦做得不对,我就会出手干预,要么吵,要么讲道理,要么纠正。

可是结果却越来越糟糕,孩子越来越沉迷游戏,越来越排斥学习,跟我的关系越来越差。

直到我做到了尊重和允许,选择了止语和停止评判,不再讲道理和强调他应该怎样。

对孩子,我既不溺爱又包容,既尊重又会在孩子太过分时干预,这样孩子没有排斥我,也能自我负责。

我知道是我方法对了,孩子才有了大的变化。

家庭教育没有什么太高深的道理,就是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做好课题分离,用父母越来越稳定的情绪以及完整的人格,让孩子潜移默化也受影响而改变。

其实,我家孩子之所以从厌学和沉迷游戏中走出来,并不是我要求他改变了什么,也不是我用了什么技巧,而是这些年来,我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自己身上。

持续学习和成长,帮助自己建立稳定的情绪,然后与自己一次次的和解,一次次疗愈自己,一次次健全自己的人格。

别总想改变孩子,多想想怎么去改变自己,当父母足够好时,孩子想摆烂都难。

0 阅读:5

爱读书的百合

简介:专注于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孩子厌学休学,沉迷游戏情绪内耗,缺乏自驱力,情绪疏导和疗愈以及女性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