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贝壳做货币,为什么穷人不多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

史新说 2022-07-05 13:49:48

很简单,靠捡贝壳不仅不会暴富,反而还会赔钱,甚至搭上性命,所以没人肯干。

众所周知,我们的老祖先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贝壳当做货币,进行贸易活动,而这种用来贸易的贝壳,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贝币”。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现代钱币的始祖就是贝币,除了形状材质不同之外,其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一样。

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某个人拥有一堆贝壳的话,那么就和现代人拥有一堆钱是一个意思。

那么,既然贝壳可以当钱花,为什么古代的穷人不去捡一堆贝壳回来,这样不就一夜之间成了富翁吗?

其实,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有道是赔钱的生意没人干,说白了就是由于投入太大,产出太小,同时还蕴含极高的风险,因此古代的穷人才会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暴富”方式。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拿贝壳当钱花是怎么来的。

远古时期,处在原始社会的人们,生产能力低下,因此各种生活物质也较为匮乏,人与人之间,或者部落与部落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很少。

即便是偶尔需要进行交换活动,那么通常采用的也只是“以物易物”的方式。

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各类物质的丰富,交换交易等活动便逐渐增多,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物易物”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贸易需要了。

因此,就需要有一种中介物,来充当双方进行交换活动时的媒介。

不过,那个时候的人,既没有发掘和冶炼金属的能力,也不知道纸为何物,所以,这种中介物,就必须从自然界中寻找。

而找来找去,最终,选择了贝壳。

之所以会选择,一来,贝壳相较于石头、土块或者木头来说,更加坚固和耐用,同时,贝壳大小适中,色彩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成了当做交换的媒介。

自此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壳都是古代人类贸易活动中的主要媒介,人们靠着贝壳,交换来各种自己需要的物品,同时也将自己多余的物资交换出去,换取来一定的贝壳。

所以,贝壳在当时,其实和我们现代的钱币性质是一模一样的。

贝壳当钱使用的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夏朝开始,夏朝建立后,由于中原与南方部族的来往增多,因此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贸易,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贝壳作为交易的媒介,正式登场。

并且,贝壳这种货币在当时单价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80个朋贝(即贝壳钱币),就能换10块田地。

而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曾出土过朋贝高达7000枚,如果按照80块朋贝换10块田来推算的话,那妇好绝对是个超级富豪。

不过,随着贸易的增多,传统天然的贝壳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在周朝中后期,各种诸如石、骨、蚌、陶等仿贝开始出现,甚至还出现了用珠宝制作成的“珠贝“。

只不过,这些仿贝和珠贝,在价值上却相差甚远,最上品的是珠贝,中等的是天然贝壳,价值最低的就是那些仿贝。

但不管是什么材质的“贝”,它们还是依托于传统的“用贝壳当货币”的基础上在市场上流通,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春秋时期还存在。

直到春秋后期,各国开始出现用金属制成的“贝币”,比如金贝和银贝,这就为之后的金制币、银制币打下了基础。

而到了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并称帝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正式废除贝币体系,自此,贝壳作为货币的传统才算彻底终结。

说完贝壳作为钱币使用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刨除那些人工制造的仿贝和珠贝外,天然贝壳也是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的。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多捡点贝壳,就可以成为富翁了呢?

理论上确实如此,但实际操作上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并非所有的贝壳都能被当做钱币使用。

我们都知道,贝壳的种类有很多,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只要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壳,都可以叫做贝壳。

但叫做贝壳不假,能不能当钱花就是另一回事了。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夏商周时期,一般能当做钱币使用的贝壳,通常是海贝,其中个头大、价值高的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斑眼球贝、蛇首眼球贝等,个头小、价值稍低的,则有货贝、拟枣贝等。

上述贝壳中,以“货贝”最为常见,市场上流通的也最多。

由此就可以得知,并不是说你随便捡一块贝壳,就可以拿来当钱花的,必须是指定的贝壳类,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海贝。

因此,想靠着捡贝壳就暴富的可能性,就由此降低不少,要想暴富,需要捡一大堆的海贝才行。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捡回来的海贝,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拿到市场上买东西的,还需要进行加工后方能使用。

加工的方式,通常都是先打磨,一直打磨至光滑之后,然后再在两端进行穿孔,并且,古代各个地区打磨的方式也大不相同,有些地方在打磨完毕之后,还会进行雕刻。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的钱币,在上面做防伪标志是一个性质。

要知道,古代缺乏各种机械设备,在坚固的贝壳上打磨雕刻,完全是靠着人工完成的,再加上没有什么先进的辅助工具,因此,打磨出来一个贝壳钱币,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

而作为穷人来讲,他既没有工具设备,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他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所以,就算是有人能捡回来不少符合标准的海贝,但在缺这少那的情况下,寻常人很难进行大批量加工,既然无法加工,自然暴富之梦就不能实现了。

毕竟,最切合穷人实际的问题,是这一顿饭去哪吃,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哪里有闲工夫去做打磨雕刻这类的复杂加工程序呢?

而这还只是涉及到材料和工艺的问题,单是这两个问题就不容易解决,而下面的几个难点,更让古代的穷人放弃了捡贝壳暴富的梦想。

第一,贝壳去哪里捡。

贝壳不是土块和石头,随随便便都能找到,要想捡贝壳,那就必须到有贝壳存在的地方,那么什么地方有贝壳呢?

答案是海边,只有到大海边上的沙滩上,才会见到并捡到贝壳。

而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交通问题,在沿海等地尚未被彻底开发之前,大部分古人的生活区域,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更是如此。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生活在中原的古代人,如何穿越上千里的路途,来到海边呢?

要知道,古代没有火车,没有飞机,出远门基本靠双脚,但问题是,单纯靠着双脚就真能走到海边吗?

且不说一路上有多辛苦,单说离开居住地就是个问题,古代人流动很低,要想出远门,就需要当地地方长官出具证明,没有证明,那不好意思,在家待着吧。

要是敢强行出门,硬闯那些沿途设置的关卡,没等走到海边,就被关进大牢了。

有人也许会说,我不走大路,我翻山越岭走小路,不就可以躲开沿途关卡了吗?理论是没问题,但是,你得先问问盘踞在深山老林里的劫道贼人答不答应。

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贼人抓去,要么被剁,要么成为苦力。

所以,捡贝壳听着简单,但光是怎么抵达有贝壳的海边,就是一个大问题,也许有人还会说,那我找辆马车,沿途贿赂那些把守关卡的兵卒,不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吗?

可以是可以,但你都能雇得起马车,还能大撒金钱开路了,还有必要去冒着危险捡贝壳吗?

因此,古代的穷人在没有交通工具,以及无法离开居住地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可能去海边捡贝壳的。

第二,就算侥幸到了海边,贝壳也不是你想捡就能捡的。

前文也讲到,贝壳能够当钱花的时代,主要集中在夏商周时期,并且周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仿贝、珠贝这样的替代品。

也就是说,只有在夏、商以及周朝前期,才是天然贝壳大量流通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像沿海等地,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时期,说白了就是不开化,因此,这里存在有不少蛮族。

这些蛮族,与中原比起来,不管是文化还是习俗上都大相径庭,甚至语言都可能不互通。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来自中原的贫民,侥幸抵达海边,能安安心心地捡贝壳吗?肯定不能,有肯达几率,会成为那些蛮族的宵夜。

况且,既然贝壳是钱币,那么官方肯定也会对此严加看管,这就好比古代王朝对盐矿的重视一样,普通人是很难接近的。

所以,贝壳在海边不假,但也不是谁都能捡走的。

还有,就算有人侥幸抵达海边,并成功地捡到了一部分可以当钱使用的贝壳,但怎么带回来也是一个问题。

不管是路上的强盗,还是沿途的关卡,都有可能导致贝壳被抢去夺走。

并且,一个人在路上,也是有消耗的,衣食住行都得花钱,说不定这一路上的花费,就远远超过辛辛苦苦带回来的那些贝壳。

这么算下来,别说暴富了,很有可能还会赔钱。

正是因为捡贝壳很可能会赔钱,并且风险很大,一路上各种危险数不胜数,甚至还会因此丢了性命,所以,古代的穷人才会放弃这种不切实际,且得不偿失的“暴富”想法。

0 阅读:315
评论列表
  • 2022-07-20 21:43

    古代人捡贝壳那不如叫现代人也可以去捡一大堆金子啊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