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众所周知,我国实行“长江十年禁渔令”以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才过去没几年,已现60年一遇的鱼群,看到长江生物种类变多,有的人开始担忧,照这样下去,长江里面的鱼群会不会泛滥成灾呢?莫非十年禁渔变成了一场“养虎为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长江的“哭泣”长江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长江流域的水质不断受到重金属的污染,而氮磷元素的排放造成的富营养化更是常发生。
水体污染,过度捕捞,还有水利工程等负面影响的叠加之下,原本生物物种资源极其丰富的长江流域92种鱼类濒危,中华鲟,长江鲟,江豚,长江三鲜渐渐绝迹。1954年,长江可捕捞量43万吨,80年代只剩20万吨,进入2010年后,再次下降为10万吨。
面对这一现象,早在2015年左右就有人提出这一想法,直到2020年,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通知,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暂定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禁渔令”初见成效禁渔令发布后,每天都有人去江上巡逻 清理违规渔具,电鱼,毒鱼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在多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禁渔令初见成效。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鱼类资源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不见的长江刀鱼回来了,长江鲟虽然还在红色濒危物种名录中,但已经从1012头增长到1249头,长江中最多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前因为滥捕而严重萎缩,现在也逐渐恢复到从前的胜景。
2020年禁渔初期,长江能监测到的物种只有168种,22年底也增到了193种,重庆万州,安徽池州出现大批鱼群把江水都染黑了。当地人都说,这是60年难遇的情景。
也有人会问了“禁渔令实施两三年就能初见成效,后面可以把禁渔令撤掉吗?让渔民继续捕鱼提升区域经济不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不可以。
我们过度捕捞70年,长长江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也导致它的状态越来越差,十年之期,可以让它自主修复,大部分鱼类繁殖成熟期为两到三年,十年足够让它们繁衍两三代了。
长江“水老虎”泛滥在禁渔政策的严格执行和周边群众的自发保护下,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显著恢复,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有不少网友看到江豚在水中畅游,拍到淡水鱼成群结队跃出水面。
然而黑压压一大片黑鱼突然出现在三峡大坝附近聚集,密密麻麻一大片仿佛要横扫整片水域,不少网友不知道这是什么鱼,可能会以为是外来物种入侵,其实不然,这就是老人常说的“水老虎”。
这不免让人想到美国的鲤鱼事件,为了防止“水老虎”破坏长江的稳定,许多当地居民都打算自发组队逮捕“水老虎”,防止它们繁殖过度,泛滥成灾,破坏物种多样性。
然而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这群浑身黢黑的大家伙本就是长江流域的原住民鳡鱼。作为大型凶猛食肉鱼类,以旺盛的食欲和彪悍的体型出名,是长江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
鳡鱼虽然是水老虎,但因为味道鲜美,蛋白质丰富,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禁渔前因数量锐减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少生态学方面的专家认为,鳡鱼大量繁殖这一现象的出现恰恰意味着生态系统正在逐渐恢复。
专家让当地居民放宽心,因为长江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修复。
鳡鱼作为一种顶级捕食者,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控制其他鱼类的数量,避免某些鱼类过度繁殖,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如果贸然的进行人工干预,很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应该让它们自然生长。
此外,鳡鱼的增多也与它们的繁殖习性有关。作为半洄游性鱼类,鳡鱼的繁殖期是每年的5-7月,每当这个时候,大群鳡鱼会从下游游到上游,寻找适合产卵的地方,因此鳡鱼数量会在某一时期剧增。
同时在长江禁渔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背景下,鳡鱼有了更好的生长条件和更多的食物来源,它们的数量自然就会增长。这也是为什么当地居民看到黑压压一大片的鳡鱼群“染黑”长江水了。
禁渔令的实施目的在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解决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为了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而不仅仅是控制某种鱼的数量。
总结长江十年禁渔令的实施是基于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的深刻认识和长期规划。
自2020年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少濒危物种的数量都在增加,还有长江附近居民见到了江豚。
通过禁渔,不仅有助于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效恢复长江流域水生态平衡,同时也有利于退捕渔民的转产就业和安置保障,是一项百利而无一害的措施。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的生态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