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明朝

朱元璋杀暮年李善长,实为维护《大明律》威严,谋反大罪岂容姑息?

朱元璋杀暮年李善长,实为维护《大明律》威严,谋反大罪岂容姑息?

朱元璋杀暮年李善长,实为维护《大明律》威严,谋反大罪岂容姑息?朱元璋杀暮年李善长,实为维护《大明律》威严,谋反大罪岂容姑息?来源:周东瑾说 发表时间:2025/06/30 12:08:13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宁王朱权兴冲冲地跑进宫来,扯着嗓子喊:哥哥,你说过的,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宁王朱权兴冲冲地跑进宫来,扯着嗓子喊:哥哥,你说过的,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宁王朱权兴冲冲地跑进宫来,扯着嗓子喊:哥哥,你说过的,事成后平分天下的!朱棣把一张大明地图拍在案上,大手一挥:要哪里?你随便挑!朱棣也不是吃素的,1399年,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跟侄子朱允炆干上了。这场仗打了三年多,朱棣靠着军事才能和北平的地利,一步步逼近南京。1402年,他终于攻进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顺势登基,成了永乐帝。这过程听着挺热血,可背后少不了兄弟的支持,尤其是朱权。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被封为宁王,镇守大宁。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一带,地理位置重要得不得了,北边就是蒙古,南边还能支援北平。朱权虽然年纪比朱棣小,但人家不是花架子。他在治理大宁时,把当地军队收拾得服服帖帖,手下还有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战斗力杠杠的。靖难之役开始后,朱权没犹豫,直接带着大宁的兵马站队朱棣。1400年,朱棣被建文帝的军队围困,差点翻车,朱权带着援兵赶到,解了围。这支援来得太及时,朱棣后来能翻盘,朱权功不可没。要说兄弟情,这时候看着还挺铁。可惜啊,权力这东西太容易让人变脸了。朱棣打仗时,为了拉拢朱权,曾经许下豪言壮语,说什么“事成后平分天下”。这话听着多带劲啊,朱权估计也是信了,拼了命地帮哥哥。可等到1402年朱棣登基,情况就不一样了。朱权兴冲冲地跑进宫,想着哥哥会兑现承诺,结果朱棣拿出一张大明地图,往桌上一拍,说:“要哪里?你随便挑!”这态度听着是大手笔,可实际呢?朱棣压根没打算真分天下。他当了皇帝,江山是自己的,哪舍得分出去一半?最后朱权没拿到什么像样的封地,反而被改封到南昌,一个军事上不重要、文化上倒还凑合的地方。这承诺跟放了个空炮似的,朱权估计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兄弟情谊在皇位面前,到底还是薄了。1402年后,朱权从大宁被调到南昌,封地从军事重镇变成了内陆城市,地位一落千丈。南昌虽然不偏僻,可跟大宁比起来,战略意义差远了。朱棣这么安排,摆明了是不想让朱权再握重兵,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朱权到南昌后,日子过得也不算惨,他开始搞文化,写书、研究音乐,还弄了个《汉唐秘史》,挺有才华。不过,从带兵打仗的宁王变成一个地方上的文化人,朱权心里肯定有落差。他在南昌活到1448年,一辈子没再回过北方,军事上的雄心算是彻底熄了火。可他留下的文化贡献,倒也给后人留了点念想。朱棣当了皇帝后,没闲着,开启了永乐盛世。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修了紫禁城,还派郑和下西洋,七次航海把大明的名声传遍了海外。内政上,他搞永乐大典,整理了无数书籍,文化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军事上,他五次亲征蒙古,把北边的威胁压了下去。这些成就听着挺牛,可代价也不小,国库被他折腾得够呛,老百姓负担重。朱棣是个有魄力的人,但也冷酷。靖难之役杀了不少人,上台后对建文帝旧臣下手也不软。他对朱权的安排,更看出他对权力的掌控欲。永乐盛世是他的功绩,可这辉煌背后,兄弟间的裂痕也埋得挺深。朱棣在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帝,开创了一个盛世,功劳簿上写满了字。可他上位的方式和对朱权的处理,让人觉得他有点薄情。朱权呢,虽然没当成“半个皇帝”,但在大宁的支持和后来的文化贡献,也算没白活一回。兄弟俩一个雄才大略,一个才华横溢,可惜权力这东西,把他们的情分给冲淡了。

翻看历史—朱祁镇说起老朱家这位爷,朱祁镇,那真是大明二百多年里顶顶传

说起老朱家这位爷,朱祁镇,那真是大明二百多年里顶顶传奇也顶顶矛盾的一位。九岁登基,少年天子,本该是意气风发。可他偏听了太监王振的忽悠,二十出头就热血上头要学祖宗亲征瓦剌。结果?土木堡一场大败,精锐尽丧,自己堂堂...
顺治18年,明朝贡于成龙被授官为县令,他从山西一路乞讨走了近2千公里才到达广西罗

顺治18年,明朝贡于成龙被授官为县令,他从山西一路乞讨走了近2千公里才到达广西罗

顺治18年,明朝贡于成龙被授官为县令,他从山西一路乞讨走了近2千公里才到达广西罗城县,共花了3个半月。在罗田当了几年官仍然穷困潦倒,家里的仆人竟然活活饿死了,他于心不忍,就遣散了所有家仆。罗城百姓知道后当场落下眼泪...
明朝的国民识字率究竟有多高。这是600年前的明朝儿童的识字启蒙课本《新编相对四

明朝的国民识字率究竟有多高。这是600年前的明朝儿童的识字启蒙课本《新编相对四

明朝的国民识字率究竟有多高。这是600年前的明朝儿童的识字启蒙课本《新编相对四言》,现在收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它是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一本图文对象类的读本。明朝有适合儿童的图书,也有适合成人的科学类书籍...
明朝年间,徽州有个姓唐的,新婚不久就被老虎咬死,妻子后来生下遗腹子,便恨恨地说:

明朝年间,徽州有个姓唐的,新婚不久就被老虎咬死,妻子后来生下遗腹子,便恨恨地说:

明朝年间,徽州有个姓唐的,新婚不久就被老虎咬死,妻子后来生下遗腹子,便恨恨地说:“你长大了不能杀死老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死老虎,也都不是我的子孙!”徽州唐氏猎虎的故事,在清代记载得活灵活现,乾隆年间旌德县闹虎患,连猎户都被咬死好几个,当地人坚持要请徽州的唐打猎来除害。等唐家的人到了,大伙儿却傻了眼,来的竟是个咳嗽连天的白发老头和个半大孩子,谁也没想到,这老头进山不到半天,就用一把不到一尺的短斧,把老虎从下巴到尾巴劈成两半,后来才知道,这手绝活是唐家十代人用命换来的。明朝那会儿,唐家祖上刚结婚就被老虎咬死了,媳妇生下遗腹子,咬破手指头赌咒:“杀不了虎就别叫我娘!”这狠话成了家规,后代男丁从小要过三关:满月扔雪地里冻,三岁绑铅块练臂力,八岁闭着眼睛听石头落地的方位。纪晓岚记载唐家孩子练到“扫帚扫眼不眨,壮汉吊胳膊不动”的地步,这可不是夸张,清代《旌德县志》里白纸黑字记着,那老头杀完虎当场演示,五六个衙役吊在他胳膊上打秋千,他纹丝不动,唐家杀虎有套古怪规矩。打死老虎不剥皮,只取颗虎牙当凭证,叫“夺魂”,祖上传下话:“贪虎皮的都活不长”,这话有血泪教训。早先有猎户见老虎倒地就去剥皮,结果被装死的畜生反杀,后来唐家人杀虎永远侧身站着,等虎扑过来时突然闪避,借着老虎自己的冲劲儿用斧子划开肚皮,这招看着险,可黄山博物馆里存的五十四颗虎牙证明,他们十代人没失过手。那孩子学虎啸的本事更绝,进山时他嗷呜一嗓子,真老虎就从林子里窜出来了。戴震在笔记里写,唐家小孩五岁开始学三种虎叫:饿虎的吼声引独居的公虎,受伤的呜咽引母虎,发情的叫声引群虎。现代动物学家说这符合虎类声频特征,当年旌德县衙役亲眼看见,那少年叫完第二声,树叶子都震得簌簌掉。最让人唏嘘的是唐家最后一代传人,光绪年间虎都快绝迹了,有个唐家后人带着装虎牙的锦囊搬到江西,改行当了护林员。他年轻时跟着爷爷打过虎,老了却天天巡山防偷猎,有次说起祖传手艺,他摸着腿上的旧疤叹气:“现在要能听见声虎叫,折寿十年都情愿。”这话被记在黄山林业档案里,旁边附着张发黄的老照片,老人腰带上别着的斧头,和《阅微草堂笔记》里描述的尺寸分毫不差。如今西递村口还立着块“打虎世家”的石碑,导游常拿来当谈资。可少有人知道,唐家真正的遗产是那套训练方法。现代运动员用的抗干扰训练,和唐家“毛帚扫目”如出一辙;特种部队的瞬间反应训练,活脱脱是“侧身避虎”的翻版。去年歙县非遗馆复原了唐家斧,刃口角度刚好能借虎扑之力划开皮毛,力学测试显示比现代猎刀省力六成,所谓绝技不过是把一件事磨到极致罢了。参考资料: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为什么大明末期很多将领都选择了投降?明朝投降清朝的将领很多,赫赫有名的就有:吴

为什么大明末期很多将领都选择了投降?明朝投降清朝的将领很多,赫赫有名的就有: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其实是他们的投降,最终改变了明清之际的军事格局,最后,总管大太监曹化淳也投降了李自成...
这是美洲出土的明朝宣德年间铜牌,此文物一出土,证明郑和下西洋是去过美洲的,而且早

这是美洲出土的明朝宣德年间铜牌,此文物一出土,证明郑和下西洋是去过美洲的,而且早

这是美洲出土的明朝宣德年间铜牌,此文物一出土,证明郑和下西洋是去过美洲的,而且早于哥伦布。普遍人认为郑和船队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而只是传统路线的商贸来往,因为大明宣德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他为了继续...

为什么大明朝或者说中国历朝历代最大的敌人往往来自于内部?准确的说是南方士大夫阶级

大明会典明确说明了禁止海外夷人进入内地,倘若有外国使者进入内地,禁止外使宣传教义,但是隆庆开海后未能严格实行这一政策,终至明朝灭亡。进入明朝的传教士大部分都是西洋富家子弟,西洋富家子弟积极向外开拓,而中国的富家...
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建州女真人在首领董山带领下,一年侵犯明朝边境97次!

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建州女真人在首领董山带领下,一年侵犯明朝边境97次!

建州女真人在首领董山带领下,一年侵犯明朝边境97次!刚刚登基的成化帝怒不可遏,大明虽然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国力衰弱,但也绝不是建州这些“参奴”可以挑衅的!于是下旨“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在第一次是成化三年,由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