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知青挥泪斩母牛
转眼快到年根了。也许分厂领导为了慰劳我们这些唯一在辛苦劳作的苦力,给山上送来了一头病得奄奄一息的母牛。这头牛啊,因为生产
叶工讲故事的文章
转眼快到年根了。也许分厂领导为了慰劳我们这些唯一在辛苦劳作的苦力,给山上送来了一头病得奄奄一息的母牛。这头牛啊,因为生产
又是一个难熬的春节到了,从30到初三,过了几天花天酒地穷欢乐的日子,哥儿几个就一个个囊中羞涩,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不到初
冬季黑土地的积雪被冻得硬硬的,走上去会留下一长串清晰的脚印。晴天的时候,站在场部办公室高高的半坡上,那边地的情况一览无余
作者:刘权明1975年夏,三江平原麦收战役打响前夕,从团部传来消息,中央首长要来视察麦收。连队领导赶紧“造景”,把已检修
作者:夏奇忍待收割的芦苇长在那条小河般的排水沟里。这条排水沟就在沂河北大堤下边,与大堤并行蜿蜒,大概有3-4里长,6-7
作者:朱之泓现在有饮食专家说“饮食的最高境界是吃糠咽菜”。这一提法对身患高血脂和脂肪肝的我是振聋发聩的,我正在以极大的毅
作者:孙万慷1968年底,我们来到了云南,被分配在红卫农场六队,我和张涛、张信才两位上海知青同住一间房。虽说是“房”,但
作者:姚真我病得很厉害,想回家看病却没有通行证,怎么办?我们插队的珲春县城地处中、苏、朝三国边境线,进出县城必须持有边境
作者:曾小坚看到亭亭玉立一脸幸福的女儿,谁能想到她的出生日竟充满了磨难,并让她的父母与她一道经历了一次“人生之旅始艰辛”
作者:陆立明春播结束,我的工作和生活随着李师傅的离开而调整,一是通勤改为驻在,菜地里的土屋每天日有炊烟夜有灯光,标明此地
作者:曹汝红在天津老年大学跟着张宝树老师学写散文,读了张老师的《扁担情》,勾起了我对青年时代农村插队生活的回忆,不禁产生
作者:屠恒佳你一定记得。那年的冬季,大家相约去Y市。回到C镇,已是掌灯时分。出了站台,他们溜得飞快,只剩下我俩手牵手的身
作者:朱之泓夏天时,屋里很少见到老鼠,但到了冬天,屋里的老鼠一窝一窝都造了反,我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未经我同意就迁居到
作者:费凡平北大荒的七月,正是小麦收获的季节。1975年已是我下乡插队到黑龙江黑河地区爱辉县爱辉公社松树沟大队第五个年头
作者:徐惠玲1969年,我上山下乡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一个农场。那年月的口号是: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
作者:朱之泓1971年的夏天,杨郎水坝不知怎么快干了,是上游截流了,还是开闸放水了呢?谁知道。只记得水将干而未干时,男孩
作者:朱之泓说来够狼狈的,我曾被房东家的母猪拱得仰面朝天倒在厕所里。杨郎是纯汉民队,家家都养猪,因而你走进每家院子,都能
作者:朱之泓距我们不远的另一个公社的知青点里,有一天居然传出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此后,这种啼哭声就常堂而皇之地响在这间简
作者:刘卫学1976年,在大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二个年头,我被上级任命为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兼民兵连政治指导员。我万
作者:朱之泓在我的同学中,云燕(化名)对婚姻的问鼎要比我们都早得多,算得上是这批知青中最早畅想爱情的人,但她的婚姻结局也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