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地黄丸源自明代傅仁宇所著的《审视瑶函》,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当归、白芍、枸杞、菊花、蒺藜、石
玉屏风散,最早记载于元代名医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气虚之人常易感冒,或迁延不愈,治宜益气祛风,以防复感,玉屏风散主之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木通、甘草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
清气化痰丸出自明代医家吴昆《医方考》,由胆南星、黄芩、瓜蒌仁、制半夏、杏仁、枳实、陈皮、茯苓组成。本方可用姜汁为丸剂,也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是一首治疗外感风寒,内有停饮引起的哮喘、咳嗽的常用
1、心阳虚心主血为“火”脏,推动血液在体内运行,心阳虚,鼓动血液无力,则血液运行动力不足,血液循环不畅,肌肤四肢血液供给
辨别虚实,是中医诊病治疗的纲领之一。所谓虚,即正气亏虚、不足;所谓实,即邪气有余。对于病证的虚实,中医治疗的原则:虚者补
泻青丸,出自北宋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肝丸”“凉肝丸”。泻青丸中“青”字指的是肝,《黄帝内经》:“东方色青
导赤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首上清心火,下利小便,上治口舌生疮,下治小便短赤刺痛的常用方药。方名“导赤”,是引导
龙胆泻肝汤是一张针对性很强方剂,治疗病位为肝胆、三焦;病因一是实火,二是湿热。龙胆泻肝汤既泻肝胆实火,又清三焦湿热,是治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炙脔,烤灼的肉片,形容病人的痰涎如烤灼的肉片或如梅核粘附于
麻子仁丸出自《伤寒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麻子
归脾汤出自严用和《济生方》(严用和字子礼,南宋江西庐山人,著名医学家)。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
槐花散出于《普济本事方》:治肠风脏毒,槐花散。槐花散:槐花、防风,侧柏叶、荆芥穗。槐花本方所治肠风、脏毒,皆因风热或湿热
苓桂术甘汤出自于《伤寒论》,是治疗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中焦的一张温化痰饮主要方剂。苓桂术甘汤组成:桂枝、茯
补中益气汤,是一张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代表方,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原方由黄芪 、人参、白术、炙甘草、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风痰上扰引起的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人通过水在体内的循环完成新陈代谢,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停聚不同部位,从而形成不同痰饮病变,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三多一少是“消渴”病的典型表现。消渴病的成因很多,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宜,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