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威力巨大,它如弓箭一样,可以远距离攻击对手。当然,如果对方此时有一块盾牌,就能抵御你的攻击。所以,这块看似防御的盾牌就成为各防御方重点开发的武器。拥有核弹又有防御网,那就获得了真正的攻守兼备。
极光"Аврора"是苏联研制的一个多通道反导系统/多通道射击系统(МКСК),由基松科领导的OKB-30(НИИРП)设计。该系统旨在与具有分导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进行对抗。
项目历史
1964年:项目开始。1965年11月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听取了基松科关于"极光"项目的报告。1965年11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布第297-318号决议,决定建造"阿尔贡"靶场多通道射击综合体作为"A-35"反导系统的第二阶段。1967年3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布第387-144号决议,批准"阿尔贡"综合体的研制计划。1967年夏:基松科提交了极光"Аврора"系统的草图设计。1967年夏:苏联国防工业委员会(ВПК)审查了极光"Аврора"系统、"顿河-2Н"多功能雷达和"涅曼"雷达的草图设计。1967年9月:"阿芙罗拉"项目被关闭,"阿尔贡"综合体项目继续进行。技术特点
极光"Аврора"系统由4个"阿尔贡"综合体组成,分别部署在莫斯科和古比雪夫附近。每个"阿尔贡"综合体包括:带有相控阵雷达的目标探测雷达多通道反导制导雷达A-350R和A-900远程反导
阿尔贡综合体的5N25伊斯特拉/阿尔贡雷达。右边是鲁扎雷达。萨拉沙甘靶场38号。20世纪90年代初

阿尔贡”综合体,雷达5N25“阿尔贡”-最右边。在雷达RE-4的中心,右边是雷达“鲁扎”和雷达RK-35TA的圆顶,萨拉沙甘靶场
5Ж19 "阿尔贡"靶场综合体建造
5Ж19 "阿尔贡"靶场综合体是为测试极光"Аврора"反导系统而建造的。它位于萨雷沙甘靶场 (代号为03080部队),在未完成的"阿尔丹"综合体 (38号场地,第10国土防务科研院第51号设施) 的基础上建造。建造工作始于1968年,由SМУ-304 (现为"花岗岩"国家生产技术企业) 负责安装和调试系统。
测试
到1970年,"阿尔贡"综合体的原型5Ж19П已经完成了设备交付和安装,并对雷达和计算机系统进行了调试。根据现有资料,1970年至1973年间,客户(苏联国防部第四总局)决定停止"阿尔贡"综合体的开发。
1973年第三季度,在完成RKTS-35TA和RKI-35TA雷达的调试工作后,在客户代表(苏联国防部第四总局)的参与下,成功进行了设计测试。该综合体配备了性能低于标准配置的5Э92Б计算机。测试共发射了10枚弹道导弹。成功实现了同时探测、跟踪和确定15个目标的轨迹。
1974年,"阿尔贡"综合体的功能部件完成了调试和对接。在调试工作完成后,5N25主雷达系统(带旋转有源相控阵)成功完成了设计测试,于1974年底结束。该雷达能够同时探测、跟踪和确定10-15个目标的轨迹。雷达设备的安装由第一管理局和06544部队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
缩编测试
1974年第二季度,对缩编版的"阿尔贡"综合体(不含发射阵地)进行了工厂测试。测试成功后,"阿尔贡"项目连同开发团队一起移交给НИИРФ。
当时,"阿尔贡"综合体包括以下部分:
带有相控阵的目标通道雷达RKTS-35TA ("Tobol-Argon") 5N25 "Argon",配备两台5Э92Б计算机;产品(导弹)通道雷达RKI-35TA ("Tobol-Argon"),配备一台5Э92Б计算机;指挥所,配备两台类似的5Э92Б计算机;发射阵地 - 正在建设中,自动启动装置已经安装;数据传输系统APD-35P / 5Ц53П。
“Argun”靶场综合体,38号场地,正确签名-5N25,Sary Shagan靶场,2007年。

PRO 5Z19P“Argun”靶场综合体,场地38,2007年注:1980年代在02点安装了RUSA雷达
由于1972年签订了反导条约,"阿尔贡"综合体无法服役。根据1973年6月10日苏联部长会议第504-148В号决议,"阿尔贡"反导综合体的研制工作暂停,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创建5Ж19-И "阿尔贡-И"靶场实验多通道测量综合体。该综合体包括空间测量雷达(原目标通道雷达)和指挥所。总设计师:А.А.托尔卡切夫。
1975年,反导导弹发射装置被拆除,导弹通道雷达被封存。1988年,根据1981年7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第635-188号决议,毫米波雷达99Ж6 "鲁扎"被安装到测量综合体中(总设计师:А.А.托尔卡切夫)。
"阿尔贡-И"测量综合体的工厂测试于1976年进行。该综合体用于获取航天器(包括复杂弹道目标)的轨迹和信号信息,用于研究弹头选择方法和开发相关算法,以及在反导系统克服手段的飞行测试中进行雷达测量。工厂测试验证了测量配备专用收发机的卫星坐标的能力,确保了卫星的飞行设计测试,以及测量了配备收发机的弹道导弹弹头和壳体的当前坐标。
1986-1987年,阿拉木图无线电技术厂对综合体设备进行了改造和大修,安装、调试和调试了新的、更强大的计算设备,并开发了新的战斗程序。在更新后的组成,"阿尔贡-И"综合体一直用于测试未来的反导系统直到1994年甚至更晚。
雷达选项
考虑了以下雷达选项来为综合体配备:
选项 1(主要):5Ж19 "阿尔贡"综合体,包括:
带有相控阵的全向雷达RKTS-35TA "托博尔-阿尔贡" / 5N25 "伊斯特拉" / "阿尔贡";产品-反导导弹通道雷达RKI-35TA "托博尔-阿尔贡";5Э53射击综合体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5Ц53;RKTS-35TA "托博尔-阿尔贡" / 5N25 "伊斯特拉" / "阿尔贡"全向相控阵雷达
该雷达在萨雷沙甘的"A"靶场进行测试,在5Ж19-И "阿尔贡-И"综合体中服役至1990年代末,设施2501/51。它是苏联无线电工业部(НИИРП)开发的首批多通道全向相控阵雷达之一,能够测量完整的散射极化矩阵。总设计师:基松科,首席设计师:А.А.托尔卡切夫。草图设计于1965年夏天在А.В.伊万诺夫实验室开始,草图设计结果提交给 НИИРП (А.А.托尔卡切夫)。雷达的任务
通过软件和算法支持提高雷达的多通道能力,而不是增加站点的设备;通过接收信号的极化特性和记录其运动特征来选择目标;通过极化补偿方法提高对主动干扰的抑制能力,并通过高距离分辨率提高对被动干扰的抑制能力;
2000 年代的 5N25 "Istra" 雷达,5Zh19P "Argon-P" 综合体的一部分


工作原理
5Н25 "Истра"雷达与5Э92Б计算机和5Ц53数据传输系统一起工作。该雷达能够同时探测、跟踪和确定10-15个目标的轨迹。相控阵天线模块由"无线电技术仪器设计局"(原СКБ-38,现为"无线电物理"股份公司)开发。发射机综合体EM-20由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机械制造厂生产。该雷达包括冷却接收机,噪声温度约为10度。
技术特点
该雷达的设备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包括:
相控阵天线宽带编码信号的产生和发射发达的处理和识别"自己"信号的系统半导体数字技术大量使用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器这种结构大幅提高了目标雷达和反导拦截雷达的吞吐量(高达96个通道),并推动了算法-软件支持自动防御系统的开发,该系统能够在实时限制下拦截复杂弹道目标的密集攻击,并使用高空高速反导进行拦截。
组成部分
该雷达包括:
射频链路,可发射和接收两个正交的圆形偏振,并改变观测对象的散射 极化矩阵参数。量子参数放大器,在氦温条件下提供雷达接收链路的灵敏度。主动干扰抑制系统,首次创建了干扰识别和空间(弹道导弹轨迹的近大气层段)对抗方法。技术参数
天线类型:全向大型相控阵,由8650个大型发射器组成天线直径:18米/20米波段:厘米波频率:2 GHz接收链路灵敏度:10^(-13)瓦特探测信号:线性调频信号,偏差10 MHz发射功率:120兆瓦/脉冲扫描范围:方位角:360度仰角:0-90度探测距离:80-2000公里1500公里(目标RCS为1平方米)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探测距离:1000公里同步跟踪:复杂弹道目标的30个(根据一些数据)或120个(根据其他数据)元素雷达距离分辨率:30米/60米("阿尔贡-И")雷达角分辨率:40角分/5角分电子扫描扇区:30度精度特性:均方根测量误差:距离:3.6米/15米,角度:3角分/5角分
萨雷沙甘靶场的 5N25 “Argon” 雷达



带相控阵 5N25“Argun”的雷达天线模块
5Н16Э/11П "Неман"/"Неман-П"雷达是苏联极光"Аврора"反导系统的一部分,用于探测和跟踪弹道导弹。该雷达采用龙伯格镜片天线,具有多通道和高分辨的能力。
发展历程
1966年:开始研制"Неман"雷达,由Ю.Г. Бурлаков担任总设计师。1967年:苏联国防工业委员会(ВПК)决定研制"阿尔贡"靶场综合体和"Неман"雷达。1970年:完成"Неман"雷达的初步设计,并决定在萨雷沙甘靶场建造实验型雷达。1971年:开始建造实验型雷达。1979年:完成设计测试。1980年:完成国家测试。技术特点
天线:发射天线:由960个喇叭组成,每个通道都安装了行波管放大器。接收天线:由两个"龙伯格镜片" 组成,每个龙伯格镜片由512个喇叭组成。波长范围:10厘米发射天线直径:约5米接收天线直径:7.5米应用
自1979年以来,"Неман"雷达一直被用作萨雷沙甘靶场的测量雷达,用于: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飞反导系统的测试观察人造卫星

5N16E“Neman”雷达,Sary Shagan靶场
"Неман"雷达是采用准光学透镜多波束天线的独特示例。其具有可变折射率的透镜由不同介电常数的介电砖堆叠而成。所使用的介电材料为泡沫陶瓷和泡沫聚苯乙烯。为了制造和根据介电常数对透镜砖进行分类,位于塞兹兰的“射线”特别设计技术局创建了一条专门的工艺线。为了提高天线的强度,透镜被制成相同的半球形,安装在公共的平面钢屏幕上。屏幕由精密抛光板组成,放置在公共框架上。屏幕的方向由三个300吨可调千斤顶控制。接收天线的保护由充气雷达罩(РПУ)提供。
每个照射矩阵都紧贴其透镜位于屏幕上。矩阵由带有十字插入物的喇叭组成,这些喇叭经过优化,既能确保高效率地利用孔径,又能确保光束的相同性和密集度。低噪声放大器直接放置在矩阵上,这使得系统能够获得高灵敏度。然而,为了在设计和调试设备时避免系统的自激,必须解决多通道开关中的输出通道和隔离的屏蔽问题。
测试和应用
根据1980年的国家测试结果,"Неман"、"Дон"和"Истра-2"三种雷达中,"Дон"雷达被选为A-135反导系统中使用。截至2005年,"Неман"雷达仍在运行,并用于萨雷沙甘靶场弹道武器的测试。
"Неман-П"雷达的现代化改造计划于2016年完成,该雷达将用于支持俄罗斯战略火箭部队。

5N16E“Neman-P”雷达,2011年
概述
РЛС 99Ж6 "Руза"是苏联研制的一种实验型毫米波雷达,基于"阿尔贡"反导通道雷达的结构。该雷达于1982年开始研制,由А.А.托尔卡切夫担任总设计师。
特点
双波段:与"阿尔贡"雷达配合使用,"阿尔贡"雷达负责探测目标,"鲁扎"雷达负责精确测定目标参数。毫米波段:工作频率为34 GHz,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有源相控阵 (AFAR):可实现电子扫描和机械扫描,覆盖整个上半球。技术参数
发射机:双通道,使用回旋管,脉冲功率1兆瓦相控阵:由120个大孔径辐射器组成,每个辐射器直径60厘米天线直径:7.2米波束宽度:4角分角度精度:不大于12角分研制历程
1982年:开始研制1986年:研制工作移交至 НИИРФ,并入"阿尔贡-И"测量综合体1988年:完成雷达部件制造1989年:完成雷达在萨雷沙甘靶场的安装和调试1989年之后:开始进行弹道目标跟踪、软件算法优化和毫米波雷达技术研究
Argun-I测量综合体的99Zh6“Ruza”雷达天线在无线电透明圆顶下(雷达技术(JSC“放射物理学”成立50周年)。

Argun-I测量综合体的99Zh6“Ruza”雷达天线在无线电透明圆顶下

无线电透明圆顶下的“Argun-I”测量综合体的99Zh6“Ruza”雷达的天线。
同时期的毫米波雷达和“阿尔马兹”计算机
毫米波雷达
与“鲁扎”实验雷达同时,苏联也开始了“萨马拉”和“乌格拉”等火控雷达的研发工作。这些雷达采用了电子扫描、宽扇面搜索和多通道发射机等技术,并以行波管和速调管为基础。
总设计师托尔卡乔夫提出了一种基于统一收发器相控阵天线模块(ППФАМ) 的毫米波雷达概念。ППФАМ 由天线模块、接收机、发射机和控制装置组成。
与分米波和厘米波波段不同,毫米波波段的元件排列密集,相控阵单元之间没有空间容纳控制装置。因此,控制装置只能位于天线阵列的边缘或背面。
第一种方案可以使用透射阵列,但无法紧密排列相邻的阵列模块。因此,总设计师最终选择了反射阵列方案,并将控制元件布置在天线阵列和相控阵单元的后面。
“阿尔马兹”计算机
1965年,苏联为“阿尔古нь”火控系统设计了一台快速计算机,要求其运算速度达到300万算法操作/秒(约1000万操作/秒)。竞标任务分配给了微电子中心(MЭП,Ф.В.Лукин)、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研究所(МРП,С.А.Лебедев)和电子计算机研究所(Минприбор,М.А.Карцев)。截止日期为1967年3月30日。
微电子中心在竞标中开发了“阿尔马兹”计算机(总设计师Д.И.Юдицкий),在反导任务中的性能达到每秒750万算法操作(3000万操作/秒)。该计算机赢得了竞标。
5Э53系列计算机由微电子中心负责设计,总设计师仍为Д.И.Юдицкий。其性能达到每秒4000万操作。该计算机计划在扎戈尔斯克电器机械厂批量生产。


钻石“Алмаз” 计算机的工程控制台和 5Э53 计算机模型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