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1941年《租借法案》生效后,开始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
其中,M1卡宾枪以体积短小、携带方便、火力凶猛、15发大容量弹匣的优点深受中国军民喜爱,成为明星武器。
而且,由于M1卡宾枪的结构相对简单,给国内兵工厂进行仿制提供了先决条件。
1943年秋天,在桂林的兵工署四十三厂,厂长赵达就尝试通过逆向工程仿制出M1卡宾枪。
尽管当时的工厂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很多零件的打造都需要手工制造,但是最后还是成功制造出了样枪。
不过最终还是因为技术能力的限制,导致量产计划困难重重,最终又由于桂柳会战的失利,四十三厂遭受惨重损失,后并入兵工署四十四厂,仿制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ca3ca08c7cf4d677b56d91ed9f9e2f.jpg)
M1卡宾枪
除了国军,八路军也对M1卡宾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其携带的用于自卫的M1卡宾枪立刻受到了八路军的军工人员的关注。
八路军战士李耀宇在日后的口述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对比各个结构细节,以期找到可供仿制的依据。
但是,由于八路军兵工厂的条件更为恶劣,仿制计划最终也只停留在测绘图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c3a364bcb7d4e1def1a4ffdaff51ee.jpg)
延安民兵试用M1卡宾枪
抗战胜利后,重庆的兵工署二十一厂将M1卡宾枪仿制工作重新提上日程。
1947年6月30日,通过逆向仿制技术,工厂完成了M1卡宾枪的样机,并命名为“民国37年式卡宾枪”。
1948年,位于鹅公岩的制造处特设卡宾枪厂,计划月产5000支。
然而,由于经费紧缺、设备老旧和生产条件艰苦,这一美好规划仅在试产阶段实现了27支,每支售价22银元,累计成本仅为594银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cb19640ff88fdfc641804c85e3c9c2.png)
兵工署二十一厂试制M1卡宾枪工作完成相关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与此同期,兵工署三十厂在武汉试制出一种“乞丐版M1”——民国37年式简易卡宾枪。
之所以是乞丐版,因为是将其连发功能改成了单发手动装填功能。
37式在外观上保留了M1卡宾枪的简易翻折式照门、无刺刀座等特征,尽管已经极度简化,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瓶颈还是使得该系列产品始终未能大规模装备军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72ad15acacb5af3fa08df372ce6ae15.png)
37年式简易卡宾枪,注意拉栓
1947年间,有美军顾问随团进入南京国防部第六厅进行武器演示。其中包括了M1A1卡宾枪和M3夜战型卡宾枪。
M1A1是M1的折叠枪托版,也叫伞兵版,因其方便携带,且比起标准版有拓展空间,比如加装消音器,英国特种部队SAS也大量装备了这个版本。
M3则是1945年才定型的新款,主要特征是可以加装一个红外夜视装置。这个型号连美军也没有大规模装备,主要服役于朝鲜战争和越战时期,总产量仅2100支。
当美军顾问团在南京展示这些最先进的武器后,中国的军工人员也立刻展开了测绘,希望日后能够仿制,相关数据一度成为兵工部门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后来因局势动荡而失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042a8d31aabf7b05db9ae8923aed3b.jpg)
加装消音器的M1A1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df334bf3e6dccc81b92dda6a0f1709.jpg)
志愿军缴获的M3
沈阳解放后,原兵工署九十厂的设备被整编归入沈阳五一工厂。
五一厂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设计解放军的第一款制式武器。通过对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前线官兵的反馈,五一厂果断选中了M1卡宾枪作为仿制对象。
1949年,工厂制定了年产500支、上半年制造250支的计划,但由于技术问题频出,生产进度异常缓慢。
直到1949年12月,首批仿制品在解决了“试造中质量无把握”的问题后才开始批量生产,月产量曾一度达到1000支。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与美国的原版几乎没有差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22cb7aeb556c88d9a57c90a5bb7423.png)
五一厂49年仿制的M1,注意照门和枪托与原版有较大区别
但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沈阳五一工厂的部分生产线为确保安全而迅速撤迁到黑龙江北安县,工厂名称也由五一工厂转变为国营626厂,专注于生产50式冲锋枪。
50式冲锋枪仿制的是苏联PPSH-41冲锋枪,即弹匣版波波沙。
50式结构单一,生产成本低,比起M1卡宾枪,更方便快速大量生产。
626厂在抗美援朝期间累计制造超过35.8万支冲锋枪,可见其战争形势下生产任务的紧迫性,国产版M1卡宾枪也因此被压缩。
后来,中央军委后勤部门针对正规国防武器样式提出标准化要求,同时决定向苏联武器体系全面学习。将M1卡宾枪作为制式武器的计划也就此搁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54cf874568dde9634c8da2725d835f3.jpg)
50式冲锋枪
1960年代,国营焦作中州机械厂(396厂)再次肩负起仿制M2卡宾枪的重任,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武器需求的支持而进行试制。
M2卡宾枪是M1卡宾枪的改进版,1944年定型。比起标准版,其增加了全自动射击模式,原有的15发弹匣扩充为30发。
M2在装备美军之后,直接取代了美军中冲锋枪的生态位,因此在朝鲜战争中,几乎看不到美军使用冲锋枪。
现在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剧中,美军中总会出现大量的汤姆逊冲锋枪或M3冲锋枪,但这其实是二战末期美军的装备。
很少有导演会注意到这一细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3e617274d9f7a690ed7f73728683ba.jpg)
越战中使用M2的美军士兵
396厂仿制的M2与美制M2在性能上几乎无异,无论是故障率还是射击精度,与原版数据基本持平。
这反应出当时中国兵工厂的制造工艺其实并不落后。
不过仿制版也有些许不同,比如没有使用30发弹匣,而是继续使用了15发弹匣,这可能与当时的30弹匣可靠性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作战观念中,弹匣是打完就扔不用回收的,所以弹匣的成本会被压到非常低,比如弹匣底部的供弹钢板非常薄,弹簧性能也一般。
这就导致如果弹匣内子弹数量越多,供弹的故障率就会越高,美军M16弹匣早期只有20发容弹量就是这个原因。
396厂继续使用15发弹匣也是这个原因。
焦作396厂仿制的M2卡宾枪成为国内目前资料最详实、产量最高的一款仿制产品。
从技术上讲,当时中国的军工业,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批量生产M1和M2了。
因为解放军对其印象特别好。也一度考虑将其作为制式武器。然而时代却已经变了。
当时国内已开始大量装备性能更为先进、可靠性更高的56式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除此之外63式自动步枪的项目正在推进。
换句话,解放军中自动步枪的生态位已经有了选择,M2不再是唯一选择。
M2卡宾枪尽管在技术上仍有诸多优点,但是射程、精度、威力的弱点在中小口径全自动步枪逐步普及之后,就成了不足。
因此M2因我军整体战术需求的转变,最终还是未能进入正式列装序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75dcd31783eb03490c354097d955c1.png)
中国仿制M1系列卡宾枪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创新的缩影。
从抗战救亡的火线试制到新中国初期的技术攻关,始终伴随着国家命运的起伏。
尽管这些仿制品最终未能列装成为制式装备,但它们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和留下的宝贵技术资料,依然为后来的武器制造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