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个普通的下午,906工厂内却弥漫着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
一件关乎国家安全的原子弹部件——能量转换裂变容器,在从保管室运往总装车间的途中神秘失踪了。
消息传到中央,周总理震怒,指示必须尽快破案,找回失踪的部件,挽回即将失去的国家机密。
随着调查的推进,警方终于锁定了三名嫌疑人。
他们的身上似乎都有某种联系,而其中一名工厂保卫部的负责人——鲍远昌,成为了调查的重点。
为何他这个负责内部安保的核心人物,会与这起盗窃案件有如此紧密的关系?
906厂的神秘面纱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某部进入了这个偏远地区,开始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最初,技术人员来到这里进行勘查和测量。他们需要确保一切都符合要求,为接下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勘测完成后,地方政府在军方的指挥下开始动员当地百姓迁移。村民们的生活被打乱,不得不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园,配合这项重大工程。
随着迁移工作的推进,武装部队也开始进入这片区域。
他们设立了岗哨,划定了禁区,严密监控着周围的一切,确保没有任何人接近这个被严格保护的区域。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静,但实际上,所有的活动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很快,工地上开始出现了大批车队,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大量卡车在公路上来回穿梭。这些卡车载满了建筑材料和器械,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工人们在工程兵的带领下,日夜加班,开工建设一个庞大的设施。
这个地方最终被命名为“906厂”,这其实是一个代号,外界并不知道它的具体意义。当地人对这个新建的工厂充满了疑惑,但没人敢深入探究。即使是工厂的员工,他们也没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内幕。
每个工人只是按照自己的岗位进行工作,接到的任务也只是单纯的、机械的。没人知道自己做的零部件究竟是为哪一项工程服务,更不了解这些部件的用途。
厂里的一些高级干部,尤其是那些副厅级以上的人员,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他们拥有特殊的红色通行证,这种通行证能让他们在工厂内的任何地方活动,而这也是普通员工所无法获得的特权。
对于这些干部来说,他们了解这个工厂的真正用途。他们知道,工厂所生产的并非一般的工业零件,而是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物品。
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部件就是代号为“G-1107”的“能量转换裂变容器”。
这是原子弹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核武器发展,因此对外保密得十分严格。即便在工厂内部,只有少数高级干部知道这些生产线的真正意义。
906工厂的突发事件1996年的一个下午,906工厂内的气氛突变,整个工厂都显得异常紧张。工厂保卫组正在根据事先的安排,准备将一件极为重要的装置——能量转换裂变容器,运送到总装车间。
这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因为容器是核武器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所有的安排早已做好,每一步都精确到了极致,以确保容器的安全运送。然而,就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意外——容器竟然在途中失踪了。
保卫组立即进行了全力搜寻,但容器的踪迹仍然无从查起。紧接着,工厂内外的恐慌情绪蔓延开来。整个工厂进入了戒备状态,所有人都被告知严密配合调查,避免任何进一步的损失。
这起事件很快引起了更高层领导的关注,消息迅速上报至中央。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异常震怒。他立即下令全力调查,要求相关部门尽快找回失踪的容器。
在如此重大的事件面前,任何疏忽和延误都无法容忍。周总理对此事的态度无比坚定,立即要求成立专项调查小组,动用一切资源追查容器下落,并且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初步调查与怀疑为了尽快解决容器失踪的案件,公安部门展开了全力调查,逐一审问了工厂内的每一位员工。由于工厂员工总数超过一千人,调查工作非常庞大和繁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名员工的情况都被详细记录下来,所有的工作安排和个人行动轨迹都被细致地审查。
在这一过程中,调查人员特别注重那些与容器运输工作有直接联系的人员。经过几天的紧张排查,三名嫌疑人逐渐浮出水面,他们分别是许茂新、方艳润和宋鲁川。
许茂新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负责生产线上的日常工作。方艳润则是在上油工段工作,负责对设备进行润滑保养。宋鲁川是总装车间的一名膳食科科长,负责工厂员工的日常餐食和后勤保障工作。
在与许茂新和方艳润的初次对话中,警方便察觉到两人神情紧张,言辞闪烁。当被询问关于案发当天的情况时,两人都表现得异常不安。他们的回答不一致,且回避了很多细节,显得有些心虚。
面对警方的进一步询问,许茂新和方艳润最终逐渐松口,供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案发当晚,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员工一样待在宿舍,而是悄悄进入了工厂的仓库,进行了一些偷情的活动。
与此同时,警方也开始对宋鲁川进行审问。宋鲁川在工厂内属于管理层,担任膳食科科长,负责为工厂提供餐食和后勤保障。作为管理人员,他的职责与容器的失踪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经过对宋鲁川的审讯,警方发现,宋鲁川在案发当天的行为同样不太寻常。
发现更多线索警方进一步挖掘,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线索。宋鲁川的儿子宋小川在案发现场被发现死亡,经过初步检查,警方认为这是一起谋杀案件。调查人员迅速意识到,事情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由于案情复杂,警方加大了对宋鲁川的审问力度。经过反复询问,他最终透露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与案件相关的另一个关键人物——邵固滨。
邵固滨和宋小川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人常常一起外出活动,关系非常好。案发地点正是他们平时常去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距离工厂有些距离,属于一个较为隐蔽的区域。
通过这一线索,警方迅速锁定了邵固滨,决定对他进行进一步的调查。邵固滨是一名工厂的普通员工,原本并未引起警方的高度关注。
警方很快找到邵固滨,并将其带回进行讯问。在第一次面对警方时,邵固滨的态度非常强硬。他坚决否认自己与案件有任何关系,声称自己只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完全不知情。
邵固滨的言辞非常激烈,并且一再强调,他与案件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尽管警方已经收集了大量证据,但在初次讯问时,邵固滨并未露出破绽。
随着审讯的继续,邵固滨的态度开始松动。他开始改变了口风,承认自己与宋小川确实有过接触,并且在案发当天,他的确曾带宋小川前往案发现场。
邵固滨声称,自己并非凶手,而是受人托付,带宋小川到那个地方。他强调,自己并没有参与谋杀,而是按照某人的要求将宋小川送到了那里。
鲍远昌的罪行与自白
邵固滨的供述为案件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他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鲍远昌,工厂保卫部的部长。
鲍远昌的身份让警方感到震惊,因为作为工厂保卫部的核心人员,他掌握着许多重要的内部信息,容器的失踪与他的关系引发了警方的高度关注。一个保卫部部长怎么会与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扯上关系?
通过对鲍远昌背景的详细调查,警方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陷入犯罪的漩涡。几年前,鲍远昌曾在福建当兵,在军营中结识了一名女朋友。
然而,家庭背景的不佳和工作上的压力让鲍远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他渴望与女朋友结婚,却因家庭经济状况和未来岳父的不满而一直未能如愿。岳父明确表示不愿意将女儿嫁给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的年轻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岳父了解到鲍远昌所在的工厂其实是一个机密工厂,且内部设施和技术设备价值极高。岳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怂恿鲍远昌,借助职务之便,通过偷取工厂的机密设备来换取金钱。
岳父甚至提出,只要鲍远昌能够拿到一些工厂里的重要设备并出售到国外,就能够解决他经济上的困境,同时也能让他顺利娶到女儿。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摆脱婚姻上的困扰,他开始动摇,最终在压力下做出了违背职业道德的决定。他决定盗取工厂中的机密设备,并通过非法途径将其出售到国外。这个决定让鲍远昌从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面对警方的调查时,鲍远昌痛哭流涕,恳求警方和国家能够宽恕他。他承认自己由于一时的冲动和家庭压力,才做出了背叛国家的行为。法律最终没有对鲍远昌手下留情。
尽管他在审判中表示悔过,并请求国家宽恕,但他的罪行是无法被原谅的。他因严重的国家机密泄露罪和造成无辜生命丧失的罪行,最终被判处死刑。
参考资料:[1]王勇,王鹏.原子弹部件失窃案[J].廉政瞭望,2001,0(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