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宇被关押的日子:从南苑监狱晋升到秦城,最轻松的时刻是放风

宇寰谈这个电影 2025-02-05 15:46:39

1975年5月14日清晨,王广宇的监禁生活迎来了转折。那一天,两个专案组的工作人员突然出现在他的牢房里,简单地告诉他一个决定:他将被释放。

过去的几年里,他在秦城监狱度过了无数孤独的日子,每天按部就班地劳动、放风,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那些不变的规矩与制度。

突然间,他被告知将出狱,这样的安排让他感到既陌生又不安。他真的是被释放了吗?

鲁迅手稿的失踪

1967年,戚本禹给王广宇下达了一个任务,要求他去找韦君宜,取回一份鲁迅的手稿材料。王广宇接到这个任务后,便按照指示前往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他并没有对这份手稿产生过多的疑虑,觉得不过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便按部就班地去执行。

王广宇到达出版社后,韦君宜很快便将一份鲁迅的手稿交给了他。这个手稿并非遗失的那一份,而是另一份完全不同的文件。

王广宇并未意识到这份手稿的不同,顺利地将文件取回,带回了办公室,交给了戚本禹。戚本禹看过后也没有太多的反应,只是简单地将文件存档,并没有深入核实手稿的真伪。

鲁迅那份真正遗失的手稿,并没有真正在流通的过程中消失。它并没有被盗,或被他人故意销毁,而是被误放在了办事组的保密室里。保密室里堆满了各种文件和资料,这些文件大多被长时间忽视,存放得杂乱无章。

那份鲁迅的手稿,被放在了几个大木箱子里,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这些箱子才被重新打开。遗失的手稿,实际上一直就躺在这些箱子里,没人再去翻阅或核对过它的位置。

作为办事组的组长,王广宇负有直接责任,应该负责管理这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可是,王广宇对手稿的保管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检查和清理。

很快,相关责任追究工作展开,王广宇也未能逃脱责任,必须为此承担后果。

被捕与关押

王广宇因鲁迅手稿事件被捕后,首先被送往了功德林监狱。刚到监狱时,情况并不像他预想的那样直接被关入牢房。相反,他被带到了一个专门的收容室。

在这里,王广宇没有任何多余的准备,除了身上穿的衣服之外,他并没有带任何私人物品,因为他是在被窝里被突然抓走的。

狱警命令他按规定动作抱头蹲下,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接着,几名狱警开始对他进行彻底的搜查,将他身上所有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检查了一遍。王广宇的口袋里只找到了一些零钱、一支普通的自来水钢笔、一两本笔记本,还有一些工作证件和几把钥匙。

搜查结束后,王广宇被要求在逮捕证上签字,他注意到,逮捕证上罪名一栏被狱警的手遮住了,他并未得知自己到底因为什么被拘押。虽然他被带到这里,环境的陌生与冷漠让他无从了解自己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他才逐渐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关押,源于一项指控:王广宇将鲁迅的书信“卖掉、私分或烧毁”,这使得他成为了这起案件的焦点人物。

这个指控看似简单,却严重影响了王广宇的命运。他被指责为篡改历史和损毁文化遗产,给社会带来了不可逆的损害,导致他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局面。

转移至南苑监狱

在功德林监狱待了不久,王广宇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他被告知将被转移到南苑监狱,这个消息让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毕竟监狱对他来说,都差不多是那样一个地方。

南苑监狱的条件更加艰苦,生活没有任何宽松的余地。狭窄的牢房、有限的自由、每天的严格管理和繁重的劳动,逐渐让王广宇感到生活的压迫。

在南苑监狱,他度过了大约两年的时光,日复一日的无聊和孤独让他渐渐麻木。每天早上起床、劳动、吃饭、放风,晚上就是固定的就寝时间,所有的安排都被预先设定,没有什么变化。

1971年元旦之后的一天,王广宇的监禁生活终于出现了一些变化。这天,有个50多岁、满脸络腮胡子的工作人员来到了他的牢房。他告诉王广宇,今晚将有一次转移,目的地是一个新的地方,而且新的地方条件会比这里好。

王广宇没有过多反应,他只能按照指示准备离开,像往常一样,他没有办法得知更多的细节。傍晚时分,工作人员带着他离开了牢房,步伐匆匆,似乎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进入了车厢后,车窗被紧紧遮挡,王广宇无法看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车子行驶了将近一个多小时,车身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颠簸。窗外的景象完全被隔绝,这使得王广宇的感觉更加沉闷和不安。他能听到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声音,但无法知道自己在驶向何处。

经过了漫长的车程后,车辆最终停了下来。王广宇被带下车,站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环顾四周,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明白了自己已经被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秦城监狱。

秦城监狱的生活

进入秦城监狱后,王广宇的生活变得异常单调。每天的作息时间被严格规定,早晨七点,起床的哨声准时响起,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直到晚上九点才可以休息。

白天的时间在牢房里度过,除了每天的放风时间外,几乎所有的时光都在四面透不进阳光的狭小牢房中度过。牢房的面积大约只有14平方米,空间狭小,空气沉闷,时间也变得异常漫长。

日复一日,所有的日子看似都没有什么变化。每个早晨都以同样的起床哨声开始,每晚的睡前时间也差不多。他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来回走动,保持基本的清洁,直到新的一天开始。

不过,王广宇并不是没有一些办法让自己在这压抑的环境中找到一丝慰藉。对于他来说,书籍成了最重要的伴侣。在这极度孤独的环境下,文字给予了他极大的精神安慰。

幸运的是,到了1973年,监狱的管理规定开始有所松动,囚犯们可以借书了。这个消息对于王广宇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雨。

监狱里提供的书籍种类并不多,但对王广宇来说,能够阅读任何书籍都足以使他感到精神上的满足。那时,他借到了《鲁迅全集》,并开始逐篇阅读。这套全集是他最为珍视的书籍,鲁迅的作品让他对文学、历史乃至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除了《鲁迅全集》,王广宇还借到了一些政治书籍,特别是《马恩全集》的三卷。这些书籍在某种程度上让他对世界、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更加深刻。虽然这些书籍大部分是关于政治理论的内容,但它们在王广宇的监狱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出狱与农场劳动

在秦城监狱度过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后,王广宇的生活又迎来了新的变化。

自1975年3月起,监狱方面开始调整了放风的次数,之前每个月或每周才有一次放风机会,但现在有时一天甚至能放风一次。

这个变化让他在长期的监禁生活中感到些许的宽松,至少能走出牢房,站在阳光下,呼吸一些新鲜空气。

放风的时间成了王广宇每天最期待的时刻。

他和其他犯人一起,被带到监狱的院子里。院子不大,周围依旧是高高的围墙和厚重的铁网,但站在外面,王广宇可以感受到一丝久违的空气流动,仿佛这是他与外界的一点微弱连接。

即便是这种短暂的放松时刻,他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稍微的解脱,哪怕这只是一天中的短暂片刻。

1975年5月14日的早晨,王广宇的监禁生活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那天早上,两个专案组的工作人员来到了他的牢房。工作人员的到来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日常,王广宇并未预料到这将是一个如此重大的时刻。

工作人员并没有立即给他任何解释,而是直接告诉他,他将被释放,但不能直接回家。王广宇听到这话时,并没有立刻反应过来,工作人员继续说道,他将被送到一个农场,那里有一定的劳动任务,待一段时间,最后的结论才能出来。

王广宇按时出狱。监狱的大门缓缓打开,他走出牢房,站在了外面的世界。虽然他早已身处这个新阶段,但离开秦城监狱时,还是感到一丝陌生。

没有亲人迎接,也没有明确的去向,他只能跟着工作人员走向火车站。火车是他前往农场的交通工具,这一段旅程也没有任何特别的安排。火

经过漫长的车程,王广宇最终到达了那个指定的农场。农场的环境比监狱宽松很多,王广宇和其他被送到这里的人一起开始了农场的劳动工作。农场的生活条件虽然简陋,但没有监狱的束缚感和压抑的管理。

每天,他和其他人一起从事农活,劳作的时间比在监狱里要自由些,虽然依然有规定的工作时间,但与监狱中的那种绝对约束相比,已经显得较为宽松。

在农场待了几年后,终于有一天,王广宇得到了恢复工作的结论。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来,他终于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他被告知可以返回北京,这意味着他可以重新回到社会,恢复自己曾经的职务。

参考资料:[1]黄乔生.鲁迅手稿的收藏、整理和出版[J].鲁迅研究月刊,2014(6):50-55

0 阅读:3
宇寰谈这个电影

宇寰谈这个电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