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的一个下午,北京站广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车流和旅客的脚步声交织成一片喧嚣。
就在这人流密集的时刻,一位七旬老人突如其来地掏出一把小刀,冲向了正在排队的中年妇女。他毫不犹豫地夺走了妇女手中的200元现金,随后用刀威胁对方不再追赶,转身冷静离开。
几分钟后,这位老人又在广场上发动了第二次抢劫,目标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这一次,他用力扯住女孩背包,经过一番激烈的拉扯,终于将包抢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14eace33caafbee18b99cb26bc9e08.png)
付达信,一个来自湖南的老人,凭借这一连串的行动,成功进入了他期待已久的“安乐窝”——监狱。这样一个荒唐的举动,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层的动机?
从收废品到绝望2008年8月,付达信跟随着同乡来到广西柳州,准备收废品。尽管这是他在年老时的一次冒险,心里没有多少希望,但为了生计,他只能选择硬着头皮去尝试。
柳州这个陌生的城市给了他很多压力,他不熟悉这里的街道,也不知道哪里能捡到足够的废品维持生活。每次他骑着小三轮车四处走,心里都满是对未来的无奈。
这几天的遭遇让他感到更加沮丧。他再也没有遇到过像以前那样,可以靠捡废品维持生计的日子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4656e21d7cf1882131f9982d034959e.png)
在那些日子里,他依赖的村里补助金几乎成了他唯一的生活来源,补助金虽然能勉强填饱肚子,但也无法提供任何多余的保障,尤其是年纪越来越大,身体渐渐不再如从前那样充满力气,收入越来越少,付达信的生活似乎进入了死胡同。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付达信逐渐感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他早晨起来,走出家门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一股强烈的疲倦感。
以前骑着小三轮车一天到晚都能走很远,而现在,他每天骑着车,哪怕只是走一小段路,身体的各个部位就像被无数的针刺痛一样。肩膀和背部的酸痛不曾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3097bb89b2bb4075529d68fa2d3f9a.png)
每晚躺在硬邦邦的床上,付达信无法入眠,脑海里回荡着自己无力改变生活现状的声音。他时常想,如果还能有机会重来一次,或许一切都会不同。
走上求生之路在经历了多日的绝望之后,付达信做出了一个令自己也感到震惊的决定:他要去北京反映自己的困境。
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他觉得也只能尝试一下。他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社会的关注,想借此机会让政府了解到自己的困境,或许能为自己找到一条解决生计的路。
离开柳州后,付达信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他并没有直接搭乘火车,而是一路捡拾废品,在路上挣些零花钱,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每当他经过一个人流较多的地方,他就会四处张望,看看是否能捡到一些能卖钱的东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290ad2424c6fa62bb40d610b48f7a2.png)
火车上的瓶瓶罐罐,报纸和纸箱都成了他赖以生存的物品。虽然这些废品不多,但每次拾到后,他总是尽力将它们收好,换取几元钱,这点钱足够他买上火车票,勉强维持每天的食物。沿途的几顿简单的饭菜大多是用这些零钱换来的,但能吃饱肚子,已经成了他最大的安慰。
日子一天天过去,付达信发现这种生活并不长久。捡废品换钱的日子已经不能再支撑他前往北京的全部旅程,尤其是在一些较远的城市,他的收获越来越少。
每到一站,他总是四处打听哪里有废品可捡,但往往得到的回答都让他失望。火车上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每天的食物越来越少,几乎只能依靠偶尔的剩饭或者别人丢弃的包子度日。
到北京后,付达信心里产生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想法。他决定采取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来解决生存问题——抢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2a83ccb0ca62a4de556ec170390039.png)
对于一个年迈的老人来说,抢劫或许是他唯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这样他就能顺利进入监狱,而在监狱里,他至少能有食物吃,不再需要为每天的温饱而发愁。
北京站的抢劫事件2008年9月8日下午,北京站广场的空气中弥漫着匆忙的气息,来来往往的旅客们正忙着赶往各自的目的地。
站前的广场上人流熙攘,售票窗口前排着长队,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购买火车票。付达信站在人群的边缘,眼睛时不时扫过身边经过的人,他依靠人群的掩护,慢慢靠近了一个站在售票窗口前的中年妇女。
那名妇女看起来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右手拿着200元钱,正专心致志地准备买票。付达信瞅准时机,突然上前,一把抓住了她手中的钱包。妇女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他迅速拉走了钱包里的200元现金,付达信把剩下的100元钱随手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34ab2ed6a344116a2b7dbca327d5e6.png)
妇女一开始并未意识到自己遭遇了抢劫,直到意识到钱包不见了,她转身准备追上付达信。可是,当她看到他手中紧紧攥着一把刀时,她愤怒地嘟囔着,气愤地回到队伍中,继续排队等候买票。
不久后,付达信的视线停留在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女孩身上。女孩显得有些匆忙,低着头走进火车站大厅,准备从地铁口进入站台。她没有注意到身后跟着的付达信。
就在女孩靠近大厅门口时,付达信快速迈步上前,突然大声喊道:“把包给我!”女孩猛地转过身,愣了一下,根本没想到一个年老的老人会这样做。
刚开始,她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心里想着,怎么会有这么大胆的老人做出这种事来。但当她发现付达信的手上握着一把刀时,心里一惊,随即意识到自己正遭遇抢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fa175e5bd6b07570f6e53f134e99f91.png)
女孩下意识地抓紧背包,一开始她还以为自己能挣脱,可付达信却死死抓住包带。两人开始争夺背包,女孩尽力往后一拉,付达信也使劲往前扯。
尽管老人显得力气不足,身体虚弱,但他依旧死死不放手,双方的力量不均,女孩渐渐处于下风。最终,付达信一把扯掉了女孩的包。
在挣扎的过程中,付达信已经将包紧紧抱在怀里。女孩站在那里,看着老人渐行渐远,心里充满了无奈和恐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3c165edbef1740d423c5cbf189ab8f7.png)
她报了警,而不久后,警方赶到现场,开始展开调查。经物价部门鉴定,女孩的包以及包内的物品总价值超过9000元。
判决后的意外感受11月24日,北京铁路运输法院作出了对付达信的判决。法庭上,付达信听着法官宣读判决书,面无表情。
法官宣告他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罚款6000元。当法官宣读完判决,宣告付达信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时,付达信的表情显得有些不满,甚至有些愤怒。
在看守所里,他曾与不少犯人交谈过。那些人告诉他,按照他抢劫的物品价值,尤其是他持刀抢劫这一点,照理说最低应该判五年。而且,他们还提到他抢到的东西不仅有一定的价值,还有一定的威胁性,按照惯例,判刑应该会更加严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4653c1b873fea4eff234e7a61ebd7e6.png)
他甚至小声嘀咕着,“我觉得自己应该被判得重一些。”他认为,自己既然已经做了那么大的事,起码应该承担更严厉的后果,给外面的世界和自己一个更“合适”的交代。
进入监狱后,付达信感觉到了久违的温暖。每天定时吃饭,一日三餐的保障让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忍饥挨饿。尤其是那顿久违的肉,他已经记不得上一次吃到肉是什么时候了。在监狱里,虽然食物简单,但每天都能吃饱,甚至吃到肉,这是他在外面两年都无法奢望的事情。
尽管监狱里的生活条件不算优越,但对于付达信来说,这里至少是一个可以让他安定下来的地方,不再需要为每一顿饭而担忧。
这样的生活,让他暂时忘记了外面那些被社会抛弃的日子,也让他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社会忽视的存在。在这里,他拥有了固定的住宿,不再需要四处奔波,也不再需要为不确定的明天而焦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165c6df2033dce1f3896fcd7ca6729.png)
随着时间的流逝,付达信开始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找到了从未体验过的“安稳”。每次吃到热乎乎的饭菜,他都会感到一种满足,尽管这是他付出代价得到的结果。
在敬老院的日子付达信的刑期在经过减刑后很快就结束了,他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重新回到社会,而是被安排进了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的灵官镇敬老院。
这个地方本该是他余生的栖息地,提供给他安宁和照顾。然而,付达信到达这里后,马上就感到了一种失望。敬老院的生活条件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好,相反,与监狱相比,这里的条件显得更加简陋。
他时常站在自己那间简陋的房间里,环顾四周,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其他老人或在吃饭,或在院子里活动,而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走来走去,显得格外落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80c996ae0f1a42fd1d09b4ceb972c6.png)
走进敬老院的一开始,付达信就发现,尽管这里的生活似乎相对自由,但没有人过多关注他。他没有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和他交谈。
有时候,付达信会光着脚走到柜子前,摸索着希望能找到一件像样的衣服。他的两只行李包已经破旧不堪,里面的衣物也不再合身。包里装着一些他曾经从其他地方捡来的旧衣服,甚至有几件衣服已经布满了补丁,穿在身上也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他翻了又翻,似乎每次都觉得找不到任何能让他感到舒适的衣服。时光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手指在衣物上游走,最终还是放弃了。他只能无奈地坐回床边,眼神空洞,喃喃自语:“我不想减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51c81ae12070a605da1b69a803477cc.png)
在敬老院,他依旧没有找到那种能让他感到安慰的归属感。无论他如何努力适应,始终没有人真正走进他的生活。
参考资料:[1]宋玉波,王金文.法治背景下的民生出路——以付达信案为例[J].河北法学,2013,31(2):22-27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c2add470c9a3b70903f7798694d2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