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蒲松龄墓地被挖开,夫妻俩遗骸被随意扔到野外,后人偷偷埋回

宇寰谈这个电影 2025-02-04 15:46:41

1966年,一个关于“封建遗物”的清理行动将蒲松龄的墓地推向了风口浪尖。

蒲松龄的墓地的开挖迅速展开,而随着棺椁的打开,一幕令所有人震惊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棺椁中并非孤零零地躺着蒲松龄一人,而是合葬了一男一女。随着棺木被翻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而那两具遗骸安静地依偎在一起,一男一女的身影早已被岁月的风化所模糊。为什么蒲松龄会与一名女子合葬?这名女子是谁?

蒲松龄:文士的成长与创作

蒲松龄,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早年显露出卓越的学才。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从小便以读书为志,性格沉稳,意气风发。在学术上,蒲松龄勤奋好学,逐渐在乡里名声鹊起。由于文笔出众,他的作品在当地很快传扬开来。

乡里人评价他时,常常以“能文”来称道,认为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的写作风格独具一格,善于骈散结合,文辞流畅,气韵十足。这些文章常给人以美感,尤其是在辞章和修辞方面,常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准,赢得不少文人的称赞。

在那个时代,士人往往需要为官场、社交或其他外界因素而作文章。蒲松龄亦未能完全脱离这一惯例,他的许多作品多为应酬之作,代人写诗填词,或者是按照别人要求创作。

这些代笔的文章虽然语言华丽,但并未能完全展现他的内心世界。真实属于他自己的创作,实际上并不多,唯有几篇赋事状物的四六文,才算得上是他个人的文学遗产。

除了赋文,蒲松龄还尝试过词和诗的创作。词虽不是他主要的创作方向,但在与人交往或应酬时,他也偶尔会操笔写作。那些词作大多并不算是蒲松龄真心投入的艺术表达,更多的是为适应社交场合或满足他人的需求。

诗歌创作:平实中的悲凉

从康熙九年(1670年)起,蒲松龄的诗歌创作便逐渐变得活跃,他将自己的一生经历与对社会的感受都融入其中。

在这些诗歌中,家国命运与人生无常常常成为他吟咏的主题。他的诗既有对时代的感慨,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时常透露出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对无常人生的悲悯。

在那些岁月里,蒲松龄并非生活无忧。他曾几度遭遇挫折,仕途未能顺利发展,甚至长期困守在家乡。这些困顿的日子,虽然让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却也激发了他笔下那些深沉而质朴的诗句。

每当他拿起笔来,便是对生活的某种回应,对困境的一种发泄。他的诗风并不以华丽的辞藻为特点,而是简洁直白,朴实无华,但却极为真切,带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蒲松龄的诗句常常不言而喻,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困境的无奈和对社会的不平的揭露。

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即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蒲松龄仍旧坚持不懈地创作诗歌。尽管年事已高,身体逐渐衰弱,但他依然保持着诗歌创作的习惯。那时的诗歌已带有一种对死亡的临近的预感,但同时也不失其一贯的真挚与坚定。

蒲松龄的最后一首诗作,是在除夕之夜完成的,距离他去世仅有二十二天。他在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依然平实而自然,虽然时光流逝,岁月带走了他的青春,但诗中的忧虑与思考却依旧鲜活,仿佛他的人生并未随着年华流逝而结束。

《聊斋志异》:从个人创作到文化传承

《聊斋志异》无疑是蒲松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之一。作为一部志怪小说集,它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传统,但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显著的创新和突破。

六朝志怪小说注重实录,侧重描写怪异事件,而唐代传奇则倾向于虚幻构思,更多地表现幻想和情节的奇特。《聊斋志异》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内容和人文关怀。

蒲松龄的故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涉及人与鬼神、妖怪之间奇异关系的故事,也有描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社会矛盾的篇章。通过这些表面上离奇的故事,蒲松龄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平等、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妖怪、鬼神等象征性的角色,揭示了权力阶层对普通百姓的压迫与剥削,借此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例如,他在《聂小倩》一文中,虽然讲述了一个鬼魂与人类相恋的故事,但在其中却隐藏了对封建社会伦理的挑战,反映了人性在压迫下的挣扎与抗争。

《聊斋志异》中的妖怪角色并非单纯的邪恶或恐怖,它们有时也被赋予了复杂的性格和动机,有的妖精、鬼怪甚至展现出了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同情。蒲松龄并不将这些超自然现象简单地视作恶的象征,而是通过它们揭示出更多层次的社会问题。

这种通过奇幻元素反映现实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志怪小说的局限,呈现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世界。许多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妖怪还是人类,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人性的光辉或阴暗面。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迅速在当时的文化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逐渐走出文学圈,进入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

许多故事被改编成戏曲、电影和电视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聊斋志异》中的某些篇章,因其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被多次搬上舞台,成为了经典的戏剧作品。

《聊斋志异》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极为深远。许多后来的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蒲松龄的写作技巧和主题表现方式,尤其是对于妖怪与人类关系的刻画,不少作家的作品都受到了这部小说的启发。

蒲松龄通过这种方式将怪异的故事与社会批评巧妙结合,为后来的志怪文学、甚至是更广泛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素材。

随着《聊斋志异》逐渐被更多的文化作品吸收与改编,它的影响早早便走出了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分。

至今,《聊斋志异》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这些故事以不同的形式被重新演绎,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

蒲松龄的墓葬:革命浪潮中的破坏

1715年,蒲松龄因病去世,葬于他的家乡——淄川区的蒲家庄。尽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特别是《聊斋志异》让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他的墓地却未能享有应有的宁静。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到1966年,蒲松龄的作品被批评为宣扬鬼怪狐仙,属于封建迷信,亟需铲除。

首先,他们用铁锹等工具铲平了蒲松龄的坟头,不留一丝痕迹。墓地周围的一切都在他们的粗暴动作下迅速消失,仿佛这个历经百年岁月的墓地从未存在过。

接着,他们继续挖掘墓室。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墓室的简陋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与许多人想象中的豪华墓葬相反,蒲松龄的墓室非常简单,根本没有富贵的装饰或显赫的陪葬品。

这座墓室并没有采用砖石砌筑,而是用普通的三合土夯筑而成,显得格外简陋。墓室里没有任何奢华的棺木,也没有一件闪耀的金银珠宝。

随葬品也极为平常,几乎没有任何贵重之物。经过检查,墓中除了蒲松龄和妻子的合葬尸骸,剩下的只有一些普通的物品,包括四枚印章、一口铜炉、一面铜镜,还有一些日常用具,如酒壶、酒杯等。

墓地的破坏与后续修复

在发现墓中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后,在场的人决定将墓室彻底摧毁,毫不留情地将墓内的一切摧毁得粉碎。

随着工具的挥动,原本简单的墓室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支离破碎。木制的棺木被撕裂,墓室内的随葬物品也被随意抛弃。

四枚印章、铜镜、铜炉等物品被丢弃在一旁,毫无顾忌地被摧毁或遗弃,蒲松龄与其妻的遗骸也未能幸免。

二人的遗骸被从墓中挖出,随意扔到荒郊野外,似乎对这些人类遗骸的尊严毫不在意。

当时的文物部门在得知此事后,及时对墓葬遗址进行了清点和调查,尽量保存了这些被破坏的遗物。虽然一些物品仍然被保留下来,但对于蒲松龄墓地的毁灭来说,已经无法弥补。墓地的原貌已被完全摧毁,许多曾经存在的痕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蒲松龄的后人在得知墓地被破坏的消息后,蒲松龄的后代悄悄将遗骸埋回了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避免了更大的骚扰和干扰。尽管他们竭力弥补这一遗憾,但原本的墓地已无可挽回之余地

参考资料:[1][俄]索嘉威,高玉海(译).蒲松龄的文学遗产及其俄文翻译[J].蒲松龄研究,2024(1):46-63

0 阅读:25
宇寰谈这个电影

宇寰谈这个电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