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写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命运的故事,现在就以孙玉厚和孙少安作为第一个案例来写吧!
谈孙玉厚首先要谈到孙玉亭,一九三九年,孙玉厚十六岁,孙玉亭刚刚五岁,他们的父亲得痨病死了,生活的重担全部都压在了孙玉厚的身上。后来孙玉厚就给石圪节公社的一家商行去吆牲灵,自己赚了一点钱。他十六岁出去闯荡天下,眼界当然要比一般庄稼人宽阔。他突然发狠供自己的弟弟孙玉厚读书。
一九五四年,玉亭初中毕业,到太原钢厂当了工人。玉厚一家人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虽说玉亭是个工人,但这是孙家多少代第一个在门外干事的人!
可是一九六〇年困难时期,玉亭突然跑回家来,说他一个月的工资不够买一口袋土豆,死活不再回太原去了;他说他要在家乡找个媳妇,参加农业生产呀。
玉厚看玉亭这样没出息,才知道他半辈子辛劳,企图给孙家造就一个光宗耀祖人物的指望落空了。但他心平气静,并不为此而过分地懊悔。是啊,这是命运。正如辛劳一年营务的庄稼,还没等收获,就被冰雹打光了,难道能懊悔自己曾经付出的力气吗?
通过这一段落的描写,我们知道孙玉厚为孙玉亭读书辛苦了半辈子。
谈到孙少安,我们也要讲讲孙少平。
“家里能让他这样一个大后生不挣工分白吃饭,让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实在不容易了。大哥当年为了让他和妹妹上学,十三岁高小毕业,连初中也没考,就回家务了农。至于大姐,从小到大连一天书也没有念过。他现在除过深深地感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怎么再能对他们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呢?”
孙玉厚为弟弟付出了大半辈子,孙少安为弟弟放弃了学业,这就是我说的父亲的命是儿子的命。虽说是亲兄弟,但各过的是各的日子,放弃自己的利益(少安比少平的学习好,原文中有记载),去成全兄弟兄弟姐妹这是件很难的事情。
以前我看过一位大师的评论,他说如果不是他大哥放弃学业,他压根不会成为教授。是啊,我们现在享受生活的这一部分人,大多数都是剥夺了别人的幸福,我们不努力,可能没有资格去享受现在的一切,良心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