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为何仍会葬送魏国的霸业?

底层史观呀 2025-02-07 13:40:25

魏国的霸业,是葬送在魏惠王手中的。

因此,在许多艺术作品,尤其影视作品中,魏惠王是一个昏庸、愚蠢、贪婪的角色形象。

其实,魏惠王绝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主,相反,他是个颇有作为的君主。

既然如此,为何他仍然会葬送魏国的霸业呢?

魏惠王即位前的局面:表面强大,实则已危机四伏

魏惠王即位前,魏国表面上依然是“天下莫强焉”。

但是,实际上,表面强大的背后,却是危机四伏。

1、三晋的貌合神离。

魏国初期的霸业,是以“三晋联合”为外交基础的,三晋各自发展,在面对秦、齐、楚这样的大国时联合对敌。

但是,大家毕竟已经是独立的诸侯国,各有各自的利益,走向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魏武侯在位期间,与赵、韩接连发生大战,三晋关系已经走向破裂!

2、秦齐楚的强势威胁。

此时,秦齐楚三个老牌大国,也逐渐渡过了过渡期。

其中,楚国在吴起变法期间,曾经北上攻韩魏,取得大胜;楚悼王死,吴起被杀后,楚国的势头稍收,但仍然是魏国的巨大威胁。

秦国虽尚未经历商鞅的彻底变法,但是,秦献公即位后,秦国结束了政局动荡,安定下来,秦献公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并把都城迁到了栎阳,栎阳全城没有亭台这类的玩乐建筑,完全就是从战争需要建筑的,可其对夺回河西的志在必得!

随即,秦国接连对河西发起大规模反攻,连攻不休!

此时的齐国,不但国力渐渐强大,而且,其长期以来在中原的地位,使他成为魏国这个中原霸主的直接挑战者!

不但泗上小诸侯受齐影响,而且,与魏貌合神离的韩、赵也企图借助齐的力量来摆脱魏国的控制。

3、风险极高的环境与内部混乱。

同时,魏武侯在位时期,虽然东征西战,连战连胜,但魏国依然面临着极高的风险。

魏国的国土造型依然十分奇葩:东西几乎被韩国从中间分开,东部的土地虽然得到了拓展,但仍然四分五裂。

而魏武侯时期,改变了魏文侯时期用人唯贤的政策,吴起等人纷纷出走,魏国在初期的人才优势也大幅降低!

更为低级的是:魏武侯未立太子!

因此,武侯死后,魏国陷入了公子夺位的危险之中!

魏惠王,只是凭借上党和邺城才自立为王。

而公孙欣则引赵、韩联军来干涉,企图除掉魏惠王!

赵、韩联军击败魏军,围困刚即位的魏惠王!

赵主张杀了魏惠王,另立公子缓为魏王;韩则主张干脆把魏国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如宋国、卫国一般规模的中等诸侯!

赵韩没有谈拢,不欢而散,魏惠王才脱身而出!

但是,公子缓依然在赵国的支持下,继续觊觎魏君之位!

魏惠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上位的!

可以说,尽管魏国表面上仍然是“至强”之国,但是,此时的魏国,已经面临着惊人的风险和巨大的挑战!

魏惠王即位后的作为

魏惠王即位后的一些作为,使魏国的形势迅速得以好转。

1、打服赵韩,稳固君位!

魏惠王的当务之急,当然是击败拥护政敌的赵韩!

于是,魏惠王缓过来后,迅速组织起对赵国的作战,在平阳击败赵军,杀公子缓!

如此,魏惠王平息了内乱,稳固了君位!

2、迁都大梁,尝试摆脱不利局面!

然而,在接下来的竞争中,魏国的局面依然十分不利!

一方面,魏国有能力屡屡击败赵、韩两军,但始终不能“搞定”赵、韩。

魏惠王屡屡击败赵军、韩军及赵韩联军,甚至尝试与之会盟,以改善关系。

但是,赵、韩要摆脱魏国控制的决心,已经是再清楚不过了!

另一方面,面对秦、齐的攻势,魏国已经难以支撑。

秦、齐,一东一西,多次对魏作战。

而魏国,根本应付不过来!

此时,魏国的风险是极大的!

一旦赵、韩联合切断魏国在上党连接东西的狭窄交通线,而秦从西面加强攻势,魏国将非常危险!

因此,魏惠王做出决策:迁都大梁!

迁都大梁,其意义有三。

(1)、加强对赵、韩的控制。

此时,赵已迁都邯郸,韩已迁都新郑。

以大梁为基地,以丰富水网集结物资、兵力,可以便利地威胁邯郸、新郑,从而加强对赵、韩的控制!

(2)、东攻西守,缓解多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当时,秦、齐分别从东西威胁着魏国。

其中,秦国国力当时毕竟逊色于魏,尚无力全取河西,魏国可以采取守势。

而东面的齐国,势头却非常猛!

齐国不但可以直接夺取魏国东部的土地,而且,借助其号召力,不但已经威服泗上诸侯,还使韩、赵的离心力大为加强!

而魏国的旧都安邑,虽然在形胜之地,但是,与东部广大国土隔绝,不利于魏国组织与齐国的竞争!

后世多认为魏国迁都大梁,是其后来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是一大昏招。

这个看法,难免有事后诸葛之嫌。

大梁这个地方,四通八达,强者居之,可兵威天下(如后来的朱温),弱者居之,四面受欺。

以当时魏国的条件,魏惠王当然要争取做强者!

(3)、开拓东部广大地区,充分调动魏国国力。

魏国的西部土地,是“表里山河”,国防条件、经济条件都不错,是晋国、魏国发家的地方。

但是,随着魏国在东部的拓展,魏国在东部夺取了大片肥沃地区。

以经济、人口论,此时魏国的东部已经远远超过了西部。

但是,由于东部大部分是新占领区,且与安邑交通不便,魏国在此的统治并不稳固,尚不能成为充分调动的地区。

迁都大梁,加强对东部地区的建设、开发,正是魏国充分调动国力的一大途径!

迁都大梁的决策,历来为后世所指责。

其实,我们读史,自然不能从后来发生的事情做事后诸葛,而应尽可能从当事人面临的局面出发考虑!

3、兴修水利、施惠于民,使魏国在人民喜悦的同时提高了财力。

迁都大梁后,魏惠王大力兴修水利。他开了许多运河,尤其是开凿了著名的鸿沟,使颍、济、淮、泗水与黄河相互贯通,在黄淮平原形成了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完整运河网。如此,不但航运发达,带动经济发展,更能灌溉田地,使黄淮平原成为粮食丰产区,使魏国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同时,魏惠王还打破统治者独占山林川泽专利的局面,鼓励百姓开垦,使百姓与国家财政收入皆得到增长。

而魏惠王所施的是“宽仁”之政,“二十税一”,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负担减轻,又通过各种手段赈济灾民、贫民,并指定了“民人皆善之”的法令,使魏国的百姓拥护魏惠王。

可以说,魏惠王的经济政策,使百姓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也使魏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观战国诸侯之主,能做到这一点的确实不多!

4、发展军队与修筑长城并举。

军事上,魏惠王又推广了吴起的“武卒”制。

原本,吴起创建魏武卒,只是在西河地区实行。

魏惠王推广和发展“武卒制”,以吴起之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组建“武卒”,使“武卒”规模扩大到20万。

《汉书》就说,“魏惠以武卒强”,也就是魏国的军事实力还是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增强。

同时,魏惠王为了减轻“四战之地”的压力,采取攻守兼备的发展方针。

由于魏惠王决定“东攻西守”,因此,在西部修筑了长城以抵御秦国,在南部也修筑了长城以抵御楚韩。

可以说,这些手笔本应能使魏国继续在军事上掌握主动的!

5、外交纵横,尽可能改变不利的外部环境。

魏惠王即位后,还是比较注重通过外交手段改善与各国关系的。

对韩、赵,魏惠王是又打又拉,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导下继续“三晋联合”。

对中小诸侯,魏惠王则是以盟主之姿,与之会。

此外,魏惠王还与秦、齐君王都曾相会,改善关系。

总之,魏惠王在外交上是比较活跃的,这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使魏国获得了比较安全的发展环境。

6、通过换地改善领土环境。

魏国,是三家分晋后才建立的诸侯。

由于历史的原因,魏国的土地造型十分奇葩:东西被韩国从中间切开;而东部的土地又四分五裂,不能连成一片。

经过文侯、武侯的扩张,魏国东部的土地大增,但依然还是四分五裂的。

魏惠王即位前,韩国曾建议利用魏国二公子争位,将魏国一分为二,使魏国分成两个中等规模的国家。

这说明:由于土地结构的奇葩,即便魏国当时还很强盛,但其抗风险能力是非常非常脆弱的!

因此,魏惠王遂决心采取各种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魏惠王通过外交协商与武力威慑并举,与赵、韩互换土地,以改善这一局面。

经过魏惠王的操作,魏国东部的土地连成了一片,成为了一个整体!

同时,魏惠王还考虑通过换地来使东西也连成一片:以魏国的上党换取韩国的南阳、三川!

只是,因为周、楚、赵的强烈反对而最终未能如愿。

可以说,经过魏惠王的操作,魏国领土的不利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此后,即便魏国衰落,屡屡挨打,也再没有出现魏惠王上位前出现分裂风险的局面了。

因此,魏惠王为了振作魏国,颇有作为。虽然这些作为从后来的角度看不一定都对,但至少说明魏惠王是一个有作为、有想法的君王。

既然如此,魏国的霸业,为何还是败在了魏惠王手里呢?

形势已变

魏国居天下之中。

自己出去打别人方便,别人进来打自己也方便。

自己是最强者,那就正好兵临四方,如果自己不那么强,那自己就要被围殴了。

魏惠王的一系列调整,立足于“强者”地位:我大魏国只要自己搞好,仍然是天下最强的。

但是,魏惠王或许忘记了一件事:魏国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你地比别人大,人比别人多,而是你率先变法,地尽其利,人尽其用,动员得比别人好!

所以,如果别人也把人、地都用起来,甚至用得比你还好,那你魏国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就在魏惠王时期,列国的实力也都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在迁都邯郸后实力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秦、齐都是传统大国,在变法后,动员起来,实力并不比你魏弱!

因此,你魏国要“东攻西守”?秦攻于西,不为你修的长城所阻,你守不住!齐战于东,不因你转移过来而畏惧,你攻不过!

三晋分裂不可避免

魏惠王外交的出发点,仍然是三晋联合。

毕竟,这是魏国外交的基石,更是在四战之地的魏国增加抵抗力和战略纵深的唯一途径。

魏惠王一系列军事、外交操作,确实在一段时间内维系住了三晋同盟关系。

但是,魏文侯时期三晋联合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

当时,三晋都还只是初立,根基不稳,甚至很长时间内都还没有被承认为诸侯。在强国环绕的局面下,他们联合起来,不独是为了抱团取暖,也是为了联合起来展现威力,以改善政治地位(否则,三晋与鲁国的三桓有何区别?)!

然而,大家毕竟都已经是独立诸侯,虽然有共同利益,也有着不同利益!

何况,事实已经很表明,在三晋联合期间,魏国一家吃到了最大的利益,这显然是不符合赵韩利益的!

魏惠王所谓的维系三晋联合,已经不是基于共同利益,而是基于他的武力威慑,企图把人家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这样的联合,自然不可能长期维系下去,赵、韩当然要通过各种手段摆脱你的控制!

所以,魏惠王的一系列调整,无论是东攻西守,还是三晋联合,都已是不符合现实的了!

过时的霸业思想

魏惠王的一系列操作,放到春秋时期,是妥妥的霸主事迹!

然而,如今,已经是战国时代了!

魏国的不合时宜的霸业思想,加剧了这些矛盾!

当时,尚有很多中小诸侯,需要“霸主”的保护。

因此,鲁、宋、卫、泗上诸侯等中小国家,纷纷“朝于魏”。

如此,魏国与齐、韩、赵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不可调和了!

齐国,其扩张本是比较保守的,但在意对泗上诸侯极宋鲁的控制。

魏国搞霸业,就不可避免地要与齐陷入争霸。

赵、韩要发展,搞大国搞不过,只能想办法向中小诸侯扩张。

但是,这些诸侯成了魏国的小弟,获得了魏国的保护!

魏国,在本已经优势不大的情况下,给自己背上过时而无用的霸主包袱,并无必要地与多个大国同时矛盾加剧!

人才流失,导致决策能力、谋略能力陷入劣势

局势不利。

但是,如果魏国是最会“玩”的那一个,那么,魏国也不是玩不转。

战国初期的魏国,人才鼎盛,就是最会玩的那一个。

魏惠王也有“尚贤”之名,加之魏国本身又是当时最利于发挥的平台,所以,魏国本身是具备继续保持人才优势条件的。

但是,魏惠王虽有“尚贤”之名,但并不是“求贤若渴”之辈。

魏惠王所谓“尚贤”,其实是“尚名”,注重于任用已经有名望的人。

于是,商鞅、孙膑,这些曾经企图在魏国大展宏图者,都在魏国得不到机会,甚至孙膑还受到了迫害,被迫离开了魏国,加入了敌国!

其实,如果魏惠王求贤若渴,是可能留住商鞅、孙膑的。

孙膑是鬼谷子的弟子,不是什么没有来头的人,在魏国居住了那么久。

商鞅更是公叔座去世前推荐的贤才。

但是,魏惠王不但没有启用,甚至似乎见都懒得去见一面!

如此,大才流失,以资于敌!

连锁反应1:魏遭受第一次沉重打击

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魏国遭受了连续打击。

首先,是不合时宜的霸业思想,使自己陷入与赵国的纷争,导致三晋内部开战!

赵国进攻卫国,卫国寻求魏国的保护。

堂堂霸主,当然不能不管小弟,于是,派庞涓率军8万攻打赵国。

随即,赵国向齐国求救。(实际上楚国也主动提出要救赵,但楚国不过是想鼓励赵魏开战,并没有大举介入)

如此,“三晋”内部开战,又引发了齐国的介入。

接下来,是大才孙膑的复仇。

以当时魏国的实力,如果堂堂交手,齐国即便能救赵,也未必能伤得了魏。

但是,孙膑以天才的军事思想,“围魏救赵”,重创魏国!

连锁反应2:魏国中计,再施昏招,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桂陵之战惨败,但魏国仍然拥有雄厚的实力。

战败后第二年,魏、韩联军击败了围攻襄陵的齐、卫、宋三国联军,齐国被迫求和。

同时,魏国也暂时没有失去对赵都邯郸的控制,直到后来赵侯与之结盟才归还邯郸。

此时,魏齐关系已经缓和。

而魏惠王,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反攻秦国!

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渐强,趁魏与齐赵交战,大举进攻河西,取得了重大进展,甚至一度攻占安邑!

不过,当魏国回过头来对付秦国时,秦国还是扛不住!

魏军迅速围攻秦军于定阳,决心与秦军在河西寻求决战!

当时的秦孝公,“寝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十分紧张。

正如商鞅当时分析的“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这个时候,如果魏秦决战,魏军取胜概率很大,并有可能在此后很长时间继续维持自己的强势地位。

但是,魏惠王那一堆问题产生的“连锁反应”,又来了。

首先,当初被魏惠王无视的商鞅,给魏惠王上了迷药!

商鞅来见魏惠王,提出了一个“主意”:魏王如今已经令行于天下,可以成王业了!但是,只是让宋、卫、鲁这些国家臣服不够呀,您应该联合一个大国,打击一个大国,威服一个大国,建立王霸之业!

具体来说,就是联合燕国,讨伐齐国,威服赵国;或者联合秦国,讨伐楚国,威服韩国!

说是两套方案,但实际上已经给魏惠王下了“定”:商鞅代表秦国,愿意联合魏国!所以,秦国就是你现成的联合者了!

同时“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先称王,让自己地位在诸侯之上,然后再对齐、楚用兵!

其实,商鞅的说辞,无非是替秦国解围,并企图挑拨齐魏刚刚缓和下来的关系,“借刀杀人”。

头脑清醒的话,商鞅的鬼话不难识破!

毕竟:商鞅此时代表秦国来的,这么做,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难道秦国不经一战就已经愿意甘心做魏国霸业的“助手”了吗?

但是,魏惠王过时的“霸业”思想,使魏惠王上套了!

于是,魏惠王听信了商鞅的鬼话。

于是,魏惠王加冕称王,以霸主身份召集诸侯会盟于逢泽。

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入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战国策.齐五》

如果,魏国把扩张性最强,最危险的敌人秦国当作“助手”,成就“王业”,陷入了孤立!

连锁反应3:连番重击,霸业告终

1、霸业思想下,因韩国不参与会盟,攻韩!

魏惠王因为韩王不参与逢泽之会,发魏、赵之兵攻打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

2、从魏国流失走的人才孙膑,再次重创魏国!

这一次,孙膑不但是要“救韩”,还要给魏国最沉重的打击!

孙膑不但如上次“围魏救赵”一般,再次攻入魏境。

然而,齐军在进入魏境后,却立刻向齐国南境撤退。

同时,“添兵减灶”,诱使魏军深入追击,创造打歼灭战的机会。

最后,在马陵,齐军设伏,一举全歼魏军主力,俘虏魏太子申,庞涓自杀!

这一次,魏国遭遇了致命打击,魏惠王“抱质执壁”,亲自到齐国谢罪,霸业已失!

3、秦军东出,再占河西。

此时,承诺要帮助魏国成就王业的秦国动手了!

秦国趁机猛攻魏国!

在秦国的连续进攻下,已经疲弱的魏国连连惨败,秦国全取河西之地!

如此,在与齐、秦的激战中,魏国连连惨败,魏国霸业由此衰落了!

魏惠王,确实是一个有作为之主。

放到春秋时期,魏惠王未必不能真的成为一霸。

在春秋相对缓慢的兼并环境中,魏国以武力,未必不能威服韩、赵若干年,而其与齐国争霸,未必不能如当年的晋国一般,东压齐而西制秦。

但是,在快节奏的战国时代,魏惠王,过时了!

此时的天下诸侯,或是韩、赵这样的新兴国家,或是田氏这样的新兴统治者,或是秦国这样变法后焕然一新,大家都甩掉了旧时代的束缚,都不可能拘泥于所谓的会盟誓言,也都必须通过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来强大自己!

所以,人家认你做霸主,不过是应付你的权宜之计,甚至是“借刀杀人”之计!

这种情况下,霸业,除了给自己背负上一堆负担外,还有什么用吗?

况且,在快节奏的战国时代,各国发展都远比春秋为快!

魏惠王迁都大梁,发展经济,自以为只要自己发展了,就可以保持强势,并以强者姿态居“天下之中”威服四方。

然而,此时,“春秋之礼”的时代已经过去,“富国强兵”已是列国唯一共同目标。许多诸侯的实力增长也都非常快!没有人会接受你那力量只是稍有优势的“威服”,相反,大家都会视魏国为“富国强兵”的主要绊脚石!

所以,魏惠王的“威服四方”,不过是招致天下此起彼伏的群起围殴罢了。

魏惠王,是有作为之主。

但是,他是一个过时的有作为之主!

如此,魏国的强盛,与不合时宜的霸业,就此成为了历史的过去式。

1 阅读:467

评论列表

大梦宗

大梦宗

1
2025-02-20 03:12

身处四战之地还能脱颖而出的代表,应该是曹老板,除了西面凉州势力威胁不大,各个方向的敌人都强过自己。

大愚

大愚

2025-02-09 11:54

他生不逢时,南面是刚刚经历吴起变法的强楚,西面是刚刚商鞅变法成功后的强秦,北面是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就连韩国国主都是韩昭侯,东面是拥有最强配置(孙膑)的开团手齐国。。这种情况下魏国能不被灭掉就很不容易了[笑着哭]

底层史观呀

底层史观呀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