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启示录:人类认知的本质或许是万物类象而非因果链

渊海探心 2025-02-09 20:31:50

很久没更新文章了,

一个原因是春节期间休息下,

另一个原因是一直在和DeepSeek交互以及研究其底层机制。

毕竟目前的本职工作是做AI这块的。

在和DeepSeek的交互体验中,

再结合以前研究过的脑科学,

我愈发认识到,

AI从一个新的视角揭开了一个人类认知秘密,

那就是人类认知的本质或许是万物类象,而非因果链条。

前者,非常具有东方哲学特色。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前大部分AI产品,包括DeepSeek,

它们的基础算法底座是神经网络,

现代神经网络的工作机制更接近于概率映射而非传统的逻辑推理。

传统算法,如线性回归、决策树等,依赖于明确的规则和假设,

它们在处理结构化数据时表现出色,

但面对复杂、非结构化的现实世界数据时,

往往力不从心。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大数据的涌现,

深度学习技术应运而生,

它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能够自动提取数据中的特征,

自动找出数据间的关联性,

进而形成一张非常庞大的概率网,

取代了经典的确定性模型。

一开始我对此条路线也是抱有一定怀疑的,

毕竟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流淌出的公理化体系,

到经典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等理论建立在确定性因果框架上,

都在支持着世界底层是由因果关系驱动。

但从量子力学中粒子行为具有概率性和非定域性,

因果链条在此层面变得模糊。

从统计学与复杂性科学中,大数据揭示了大量的相关性。

复杂系统(如气候学)中,多因素动态关联常超越线性因果逻辑。

而当前的AI,在实际应用效果上。

更进一步的通过了概率网络重启了"关联即真理"的认知范式。

在人类的认知模式中,看到一个词,

就会激活了相关词汇。

因为,人类认知的语义激活机制本质上是一个超维关联引擎。

比如,当视觉皮层解析"苹果"这个词汇时,

可能激活“水果”、“红色”或“iPhone”,

这就是联想激活,并非触发单一概念节点,

而是涉及数百个脑区的分布式激活。

这才是当下人类的认知模型。

即认知的第一反应是关联性。

在完成关联性反应之后,

大脑会自发的去完成因果叙事。

因为人类是需要靠归因后的完美故事来生存的。

比如,很多侦探片里总是需要为犯罪分子找一个合理的动机,

但往往,很多人是单纯的恶,并无明确动机,

于是心理学家又从其原生家庭、出生环境来剖析他们的扭曲心理形成之因。

这就是人类在自己千万年的进化中,

为了快速响应和决策,

编织出的后天塑造的因果网络。

他们试图从所有现象上寻找模式与意图,

甚至对随机事件强加因果解释。

但由于人类感官只能接收有限频段信息(如可见光、可听声波),

且大脑处理速度的限制性,

人类永远无法获得全知全能的宇宙完整因果网。

他们的直觉限制了认知,

于是他们通过各种观测尺度的工具,

从时间尺度的地质演变(亿万年)或量子涨落(飞秒级),

从空间尺度的暗物质分布到微观粒子行为,

他们都需要有一套叙事逻辑,

但或许,宇宙的底层逻辑,

并不是因果叙事链条,

而是关联性叙事链条。

于是我们把目光回向东方哲学,

周易中的八卦类象,

干支体系里的干支类象,

这种古老的关联性思维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人事的全息性认知,

更揭示了古人试图通过符号系统捕捉世界本质的智慧。

比如在八卦系统中,

通过阴阳爻的组合,构建了一个涵盖自然、人事、方位的全息模型。

如乾坤为天地,为阴阳之父母。

这种符号化分类并非简单类比,

而是通过“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演化逻辑,

将宇宙视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关联网络,

如同“数学公式”般推演万物化生。

后面再依据这个思路,

又通过八卦的组合产生六十四卦,

每个重卦(如天水讼、雷风恒)通过自然属性的叠加映射复杂现象。

例如:

离(火)与巽(风)组合为“火风鼎”,

既象征烹饪之器,又隐喻权力革新,体现事物功能的关联转换。

在占测失物时,

结合卦象(如巽为柔软织物)、爻位(三爻对应腰部高度)与六亲(父母爻象征遮盖物),综合推断物品位置。

除了八卦类象,还有干支类象,

它们代表了时空交织的动态关联。

天干与地支通过五行、方位、人体部位等维度建立类象系统。

例如:

甲木象征大树、头、贵人,其“带壳”特征延伸至盔甲、坚果等硬壳物。

丙火关联太阳、红色、发热物,其“圆”的象意可推及圆脸、膝盖等圆形身体部位。

这种分类超越了物理属性,通过“相似性联想”构建跨领域关联,

如乙木既指花草藤蔓,又象征艺术与女性。

周易的“一花一世界”思想与干支的“人身小宇宙”理论,

均指向万物间的全息关联。

八卦的每一卦既可代表宏观(如乾为天),

又可代表微观(如乾为头部)的不同层级,从而体现了“分形”结构。

干支系统将时间(如甲子年)、空间(如东方属木)、人体(如肝属木)统一于五行框架,

形成时空一体的认知模型。

在实际占卜中,基于这一模型,

人们能够通过当下所见之事的结果,

关联并预测即将发生之事的趋势,

将“宇宙万物互联” 的理念运用到真实世界,

这是一种实用哲学的体现。

在人工智能与复杂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东方哲学的关联性思维,

或许能为我们破解宇宙之谜提供全新的认知视角。

如今AI背后的宇宙万物实体概率网络,模拟了人类的符号系统认知,

而古人早已经用类象符号系统,描绘出万物互联的宇宙图景。

《道德经》中所说的“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正是洞悉了这种万物互联奥秘的体现,其中蕴含的智慧,

在现代科学语境下,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