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遇到了华华妈,她说这学期儿子因为写字课让她很头疼。华华现在读二年级,已经坚持练字一年了,写得还可以,华华妈也坚持每天让他练字半个小时。
华华自己以前也很喜欢,但是这学期开始突然就不练字了,而且作业书写的越来越不工整。华华妈问他怎么回事,为什么现在不愿意上写字班。
华华说“我同学都说我已经写得够好了,他们写得没我好看,都不用上写字班。他们说我也不用上,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玩耍的时间了”。
华华妈了解后才知道,孩子这学期认识了小区里几个高年级爱玩又不爱学习的孩子,没想到这么快就受到他们的影响了。

其实华华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在小学尤为明显。什么是“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初源于对动物群体行为的观察:当一只头羊行动时,其他羊会不假思索地跟随,虽然不知道前方是存在危险还是更好的选择 。
羊群效应又称从众效应,是一种描述个体在群体中因模仿或跟随多数人行为而放弃独立思考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核心在于,个体的决策和行为易受群体压力或信息不对称影响,导致盲目跟随,甚至忽略潜在风险 。
孩子上小学后就是一个人去真正面对外面的世界,这时候的班级、学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集体。所以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的周边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他的价值观。

那么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识别是否进入了“羊群效应”?
首先家长要做到一点,不要孩子一上小学,就把孩子交给“托管”或者“兴趣班”。每天再忙也要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当天的情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其次引导孩子孩子是否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明知道上课讲话不好,但是看到人家上课讲话,孩子也加入其中。
或者是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有几个同学却在玩游戏,于是孩子也自动加入玩闹的行列。
这时候我们就要引起警惕了,如果孩子习惯了跟习惯不好或者能力低的同学做对比,以此来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我们要帮助孩子摆脱这种困境!

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给足孩子安全感很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知道人成长中的5个需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而且这5个需求是层层递进,只有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孩子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我们给孩子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后,社交需求是很重要的,它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里的社交需求就是要让孩子有归属感和被爱,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地爱着的,这样他才有机会实现自我需求,不会变得摇摆不定,没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就习惯随波逐流。
2.帮助孩子选择积极的环境和朋友。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是非常容易受周边环境和同学的影响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时间长了就暴露出问题了。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环境,如果孩子遇到那种习惯性“负面思维的同学”,那你就要帮助孩子识别然后远离。
想要孩子爱上学习,那就进入到爱学习的同学圈子里面,这样孩子自然也就会受到影响,不用父母说教他都会主动学习。
3.尽早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养育孩子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孩子越大,我们能做的就越少。为人父母的主要责任不是帮助孩子扫清障碍,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生活的一切不确定的因素,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怎么样帮助孩子认识自己?首先就是要放下控制欲望,不要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决定,也不要要求孩子事事都要听从,因为从小被控制的孩子,只能学会事事顺从,没有主见。
其次敢于给孩子犯错,让孩子有尝试的机会,孩子才能够快速成长。孩子的潜力都是被激发出来的,如果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他怎么能够越变越好。
最后父母要用”成长型的思维“去养育孩子,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都值得被肯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在哪里,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不随波逐流。
孩子的学习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需要父母的引导,孩子才能越走越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