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被美国“关税大棒”砸得晕头转向的欧盟,竟然转身对中国说了句“真香”?就在特朗普宣布对欧盟商品加征25%关税的第二天,布鲁塞尔连夜拨通了东方的电话——中欧经贸合作的齿轮,突然加速转了起来。

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上那句“要深化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被德国《明镜》周刊称为“欧洲最诚实的坦白”。要知道半年前,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还在指责中国“经济竞争不公”,现在却急着要给中欧投资协定“解冻”。
转变背后是血淋淋的算盘:美国对欧洲电动汽车、钢铁加征关税,直接让德国车企股价暴跌12%,法国葡萄酒商在波尔多码头砸了3000瓶库存酒泄愤。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收窄至180亿欧元,但对美逆差却飙升到620亿欧元——这买卖再跟美国做下去,裤衩都得赔光。

电动汽车攻防战现转机
北京街头驶过的蔚来ES8与柏林街头的比亚迪海豹,正在书写新的贸易规则。欧盟原计划对中国电动车征收20%惩罚性关税,但德国车企第一个跳脚反对:宝马刚在沈阳投产ix3,大众安徽工厂下个月就要出口ID.7到欧洲。最新消息是,中欧可能达成“最低售价协议”,中国车在欧洲卖价不低于2.8万欧元,换取欧盟关税减半。
沉睡四年的投资协定复活
2020年那份被冻结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如今成了香饽饽。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3月底的访华行程,被业内人士称作“破冰之旅”。德国工商大会曝出猛料:巴斯夫计划将湛江基地投资追加到120亿欧元,换中国放开化工领域持股限制。

金融开放暗流涌动
法兰克福交易所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与德意志银行悄悄成立了个20亿欧元的科技并购基金。这背后是北京刚给的“甜头”:取消外资券商持股比例限制,允许欧盟保险公司独资运营。作为回报,欧洲承诺年内批准中国银行在巴黎发行50亿绿色债券。
互补性背后的战略算计当中国热泵在欧洲冬季狂卖300万台时,空客天津总装线正以每月6架A320的速度交付。这种“你造暖气片,我装飞机翼”的合作模式,让中欧贸易50年来始终保持着微妙平衡。欧盟智库“欧洲之友”算过笔账:每辆中国电动车里有23%的零部件来自博世、大陆集团,而每架空客飞机上有18%的钛合金来自宝钢。
不过最让欧盟心动的,还是中国14亿人口市场的新变化。2024年双十一,LVMH集团在天猫奢品频道创下单日8亿欧元销售额,吓得贝恩咨询连夜修改《中国奢侈品报告》预测数据。阿迪达斯更绝,直接把全球设计中心搬到了上海,说是要“抓住Z世代的国潮密码”。

特朗普恐怕没想到,他的“美国优先”反而促成了中欧联姻。当华盛顿威胁要对欧盟钢铝加征关税时,布鲁塞尔反手就和中国签了200万吨特种钢材采购协议。更绝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上个月刚在白宫拍完桌子,转头就邀请宁德时代去敦刻尔克建电池厂——这地方二战时被德国炸过,现在又要被中国电池“占领”。
欧盟外交官私下吐槽:“跟着美国混,三天饿九顿。”这话虽然糙,但数据不骗人:2024年欧盟对美出口下降9.3%,对华出口却逆势增长4.7%。难怪冯德莱恩的智囊团开始研究《孙子兵法》,据说重点标注了那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中欧经贸这盘棋下到今日,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从北京到布鲁塞尔,8000公里的航线上,装载的不只是货物,更是一个多极化世界的可能性。就像德国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说的:“当美国关上门时,中国打开的窗格外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