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生铁员外是谁,高俅为什么被“跌配”到淮西临淮州?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5-04 09:58:50

前一篇文章,解读了“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隐写的是大明两京,以及五代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温,谐音朱瘟,就是《水浒传》中嘉祐三年的瘟疫,寓意朱元璋封建诸子引发藩镇之乱,最终将导致朱明灭亡。五代,是《水浒传》中隐藏的朱明“水木火土金”五德皇帝,施耐庵经历了大明一轮五德,绝不是殁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水浒传》成书最早在成化年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浮浪破落户子弟”高二、高毬、高俅的发迹史。既然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隐写的是大明两京,那么,“高俅发迹”又隐写的是哪一段大明梁山呢?

高俅隐写的是大明皇帝

前面的文章解读过“高”,此“高”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朱元璋说他们家的先祖是高阳氏姬姓颛顼帝,大明太祖的皇位是黄帝所禅。五帝以皇帝始,传至颛顼帝,颛顼帝是“高大”,大明太祖便是“高二”。以大明论,永乐迁都后,朱棣是第一代皇帝,朱高炽是第二代,也是“高二”。朱高炽的兄弟,朱棣次子朱高煦还是“高二”。因此,高二,隐写的是大明三代皇帝,以及天策上将朱高煦。

高俅隐写的就是朱明皇帝,因此,书中说:“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吹弹,指的是吹竹弹丝。竹,谐音“朱”,丝,指的是琴瑟,这就隐写了“朱四王”,谁?朱元璋、朱棣。朱元璋行四,曾称吴王,朱棣行四,燕王。所以,花花太岁高衙内逛五岳庙,“拿着弹弓、吹筒、粘竿”。筒,竹同,隐写郓城县都头朱仝,朱仝是何人,今后再讲。

《释名》曰:“人声曰歌。歌者,柯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水浒传》、《西游记》、《石头记》中的“草”即“曹”,寓意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木,借喻为朱家五德中的木字辈。柯,斧柄也,梁山好汉索超用的是金蘸斧,黑旋风李逵则是一对板斧,罗真人的黄巾力士“手执宣花金蘸斧”,这些斧都有柄,什么意思呢?咱们今后再讲。总而言之,歌,也是大明之隐喻。

《说文解字》:“,古文舞从羽、亡”,舞的古文是“”,也就隐伏了金翠莲、翠屏山,寓意“羽卒”,也就是书中的狱卒。羽,谐音雨、玉,隐写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大明太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这场雨,就是书中的“及时雨”。

羽,又谐音“榆”,《古乐府》:“吴歌曰歈”,歌中有草木,也因此了“榆”。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太宗文皇帝驾崩榆木川。

解读《水浒传》、《西游记》、《石头记》非常困难,几乎每一个字都有隐写寓意,因而,“甄士隐”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事,迄今依然是个谜。若不如此训诂,其中之谜恐怕永无解开之日。以下,我讲简单点,只说说“刺枪使棒”。

《史记·天官书》:“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紫宫,即紫薇宫,大明南京、北京皇城都叫紫禁城,也就是《水浒传》中第五十二回柴进说高唐州“这里是禁城之内”,高唐州就是写的大明禁城。书中的禁军,也是此喻。紫薇宫左边有天枪星,右边有天棓星,天棓即“铁棒”,书中也有使铁枪的,那就是花荣。

天枪、天棓都是禁城禁卫,因此,有枪棒“武艺”在身的梁山好汉都是得到禁卫的皇帝以及藩王,包括高俅。那么,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那就是皇帝的师父了。

林冲的事,咱们今后再讲。通过以上解读,高二、高毬、高俅毫无疑问都是隐写的大明皇帝,其中还包括演绎第二次叔侄之争的、相当皇帝的大明天策上将朱高煦。如此,高俅“发迹”是不是写的皇帝发迹呢?

高俅为什么脊杖四十,跌配出界

书中写道:高俅“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帮闲,指的是过去有钱人豢养的文人雅士,而此处的“帮闲”则另有寓意。闲,繁体字有两写:閒、閑,门中之月、门中之木,这就不需要做更多的解读了。帮,实则是“邦”,邦,国也。如果施耐庵写成“邦閒”,那就不是隐写了。“帮”下之“巾”,是书中写得比较多的头饰,也藏有深意。比如,以清风山三头领燕顺、王英、郑天寿隐喻的“燕王英武真天授”,他们的头上就裹着绛红头巾,等等。

高俅是生铁员外家的帮闲,什么是“生铁员外”,有人注解为这个员外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生铁就是毛铁。无论注解者是否读懂了《水浒传》,这个解读却是有道理的,正合书中隐喻寓意。毛,谐音“卯”,讲高毬时就曾讲过了,卯,是大明的隐喻符码。铁公鸡,则隐喻朱元璋家出自姬姓。

然而,《水浒传》中除了生铁员外,还写了一个生铁佛,“生铁”那就不止毛铁的寓意了。以《史记·天官书》之天棓即铁棒(铁棒栾廷玉)为总喻,生铁,就是“升天”的谐音隐喻。生铁员外、生铁佛,写的都是朱元璋。而武松兵器雪花镔铁戒刀,其实就是“雪花宾天”的意思。雪花,即龙虎山上的雪花大蛇,指的是生于蛇年大雪节朱允炆。武松的兵器就交代了朱允炆的结局,《水浒传》中揭露“本处机密”,建文帝绝对没有逃出皇宫。

高俅因为帮生铁员外的儿子使钱,“三瓦两舍”、“风花雪月”,因而被高老头一纸文状告到了开封府。开封府尹便因此将高俅脊杖四十,“跌配”出开封城。后文书中,“脊杖四十”的结果是“刺配”,高俅却是被“跌配”,高二不是囚犯。

“风花雪月”不必多讲,书中的“风”,也就是《石头记》之“风”,一喻风姓娲皇氏,二喻大明南京。风为巽,后文书中写的“东南巽地”,指的就是大明都城。而“西北乾方”,则是大明新都。《西游记》中孙悟空遇火,就藏到巽方,也是这个意思。

三瓦两舍:西晋张华《博物记》中说:“亦云桀作瓦,盖是昆吾为桀作也。”昆吾,是吴回祝融之子陆终所生六子之中的老大,第六子名晏安,即后来曹姓邾国的先祖。祝融,就是大明国号的来历,“融,大明也”。昆吾做瓦,《水浒传》借此隐喻朱明,《石头记》“瓦灶绳床”也是此喻,哪里是什么“曹雪芹”悲苦落魄的写照?

朱姓出自曹姓,曹姓出自晏安,故“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昆吾为桀”做瓦,桀,指的是夏桀,其本义是鸡栖的木桩。

三瓦两舍,指的是瓦肆,也就是后文书中写到的勾栏、酒肆、茶肆。肆,是“四”的大写,既喻朱家两个四爷皇帝,又隐写泗州,“肆,陈也”,朱元璋的母亲就是陈氏太后。三瓦两舍,也就暗写了大明朱家。与“风花雪月”相配,也就指的是朱棣在南京篡位。使钱,也就是朱家同室操戈之意。銭,金戈戈,前面的文章解读过,“金”也是指的朱家。

员外“升天”后,建文削藩,燕王谋反,朱家同室操戈,书中以“火并”写照。如此,高俅被脊杖四十,跌配出界,也就写的是燕王起兵。

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四月,靖难之役爆发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恰是四十岁。

前面的文章中讲过,开封是洪武时期明朝的北京,高俅被开封府跌配出界,寓意燕王杀出了藩地。

淮西临淮州写的是哪里

高俅被跌配出界,于是,“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

“迭配出界”,真有点驱逐出境的意思,但是,此“跌配”与后文书中的“刺配”,都是在文字背后隐藏深意。迭,“更递也”,是更替传递以及递进的意思,《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弟兄迭为君”。公羊高的这句话,正是《水浒传》中“迭”的寓意。第一回书中,误走妖魔的伏魔之殿大门上“重重迭迭使着朱印”,寓意大明有“兄弟迭为君”的寓意。

公羊高,本是《公羊传》的作者,在《水浒传》中引喻属羊的朱标,“高”,引喻为高俅之“高”,后文书中刘高之“高”,大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朱高炽、朱高煦之“高”。大明第一太子朱标虽然没有做过皇帝,但其子朱允炆却追谥他为孝康皇帝。朱棣夺位做了皇帝,是不是“兄弟迭为君”?

“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朱标是长兄,朱棣是老四。《公羊传》这段历史,写的是吴国事,朱元璋就做过吴国公、吴王。

“重重迭迭”有两个“迭”,写的是大明一真一假两次“兄弟迭为君”,真正的“兄弟迭为君”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以我目前的认知,《水浒传》只写到这里,后来朱厚照、朱厚熜的“兄弟迭为君”,施耐庵恐怕没有见到。但《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五年刊刻,尚有五回残卷,而我所据之容与堂刊本,则是万历三十年的本子。“嘉祐三年”又疑似嘉靖三年大礼议,朱厚熜“误走妖魔”,《水浒传》未必没有隐写这段历史。

这一点,嘉靖年间的李开先、田汝成、高儒等人似可为旁证。在这些文人之前,没有谁提到过施耐庵与《水浒传》。因此,《水浒传》究竟是谁写的,成书于何时,尚待进一步探索。

配,“酒色也”,《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乙酉 上崩于西宫……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寿七十一。”《水浒传》中的酒,就是“水酉”,与“醉”同隐大明太祖驾崩。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高俅被跌配出界,第一隐喻就是说的燕王朱棣得“及时雨”而起兵夺位。因此,高俅便投奔了淮西临淮州开赌坊的柳大郎。赌坊掌柜柳大郎是何寓意,下一篇文章再讲,这里先说说“淮西临淮州”。

洪武四年,朱元璋定朝会宴享舞乐之数,其中《起临濠》曲《飞龙引》唱道:“王气成龙虎。提剑起淮西,将勇师雄,百战收强虏。”龙虎是王气,难怪写了龙虎山,梁山泊内聚集了那么多龙虎。

淮西,是朱元璋起兵之地。但是,淮西却没有临淮州,只有临淮县。临淮县即凤阳,也就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讲的“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此钟离,又写在三打朱家庄的故事中,就是祝家庄唯一的外来户钟离老人。

如此,是不是说朱棣回到了老家凤阳呢?洪武九年(1376年)至洪武十三年期间,朱棣确实被“跌配出界”,三次被朱元璋派到凤阳“观祖宗肇基之地”,体察民情。然后,之藩北平,高俅从此“发迹”。

但是,高俅到临淮州这段故事,主要写的不是燕王到凤阳,而是写的燕藩起兵。因为,高俅投奔的是开赌坊的柳大郎。

那么,“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究竟是谁,高俅为何投奔一个赌坊“閒漢”呢?欲知其祥,请看下一篇文章分解。

0 阅读:6
绿野萍踪文化行

绿野萍踪文化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