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没有国界,在和平环境下为了提高科学技术,各个国家的尖端科技人员经常联手共同研发科技项目,当然,也有为了技术上的“比拼”而存在排斥、打压的现象,中国曾在芯片技术上遭遇美国的“管制”,因此本土科学家是每个国家都想要留住的“底牌”。然而在2007年时,中国科学家李爱珍的名字却出现在美国外籍院士名单之中,并且她是唯一一位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李爱珍1936年出生在福建省石狮周边的一个小乡村中,父母是民国时期的菲律宾华侨,为她的生活和学业提供了优渥的条件,在父母的教导和影响下,李爱珍上学时一直名列前茅,她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之后她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1954年,李爱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可见那时她就已经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了发展方向。
大学毕业后,李爱珍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工作,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她一直从事稀有金属化学冶金研究,在此期间她展现出认真钻研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来从事化合物半导体技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1963年,李爱珍深刻认识到半导体技术对国家科技实力与国防安全的影响,她毅然转道钻研半导体技术,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不断攻克难关。
经历十多年的刻苦钻研与试验,李爱珍带领的团队在半导体技术方面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所研发的材料与技术,在七十年代时得到推广应用,在1978年-1984年期间获得产值高达736万元的巨大收益。在此期间,李爱珍被派往美国访学深造,那时很多人担心她会留在美国去而不返,毕竟她的父母都是华侨,但李爱珍用行动证明她的一腔爱国热情,她回国之后她立刻创建了分子束外延实验室。
那时美国禁止对我国出口分子束外延设备,李爱珍带着团队努力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随着时间推移,李爱珍团队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而她本人也获得了二十多项发明专利。李爱珍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贡献给了科研工作,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她的学生曾说:“大年初一我打电话给李老师拜年,结果家里没人,打到实验室才找到她”。
李爱珍几十年如一日地拼命,每天都沉浸在科研工作中,她不断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在半导体领域里她是一位佼佼者,“分子束外延之父”卓以和曾夸赞她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让世界见识了中国人创造的奇迹,让中国进入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家行列,可她也有未实现的理想,那就是成为中科院院士。
李爱珍62岁时第一次申请中科院院士,按照中科院的规定,60岁以上申请院士需要由6位院士联名推荐,可她一直醉心于学术研究、攻克技术难关,熟悉的院士少之又少,这一次只有郭景坤院士一人推荐了她,她第一次没有通过申请。在接下来的2001年和2003年中她又连续两次申请中科院院士,但无奈名额有限,她仍然被拒之门外。
当越来越多院士了解李爱珍的实力时,他们联手写推荐信,帮助李爱珍提供审核材料,准备在2005年递交第四次申请,然而在这一年又以超出年龄为由而再次被拒,李爱珍只能放弃申请中科院,而这也成为她毕生的遗憾。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与美国科学院仅接触过一次,并没有做大量的努力,一份论文代表目录就让她成为美国外籍院士。
其实并不是美国院士容易获取,他们的评定院士工作也非常繁琐,经过多个推荐环节、选举之后才能决定是否通过,可见李爱珍的才能与实力得到美国科学院的认可,因此评定她为美国外籍院士。此消息一出,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媒体和网友认为中科院选拔院士的制度存在问题,如此优秀的科学家竟然不是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面对众人为自己鸣不平,李爱珍却非常冷静,她认为科研工作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她的一颗爱国之心都表现在科研工作上,她曾两次拒绝美国给出的优厚待遇,在连续被拒四次申请中科院后,她用短短一句话证明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
这个李爱珍也真是,那么死板,不知道活动活动,走动走动吗?一点不会办事。
一个卖国求荣的润人!随便找个藉口而已![得瑟][鼓掌]
恭喜恭喜~
各自为主,评委会一班人也靠它揾点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