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很多仗、立下大功的开国少将李水清,在一机部(就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干了好一阵子。等他们一机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合并还有整顿后,李水清的任务也就差不多搞定了。
他急着要见邓小平,就盼着能早点回到他日思夜想的部队。
邓小平跟他说:“水清啊,你那封信我仔细瞧了,你在一机部干得真不错,我估计先念同志不会轻易让你调走的。”
这个连邓小平都极力挽留的人才,到底经历了哪些不凡的事情呢?他又怎么一步步成为了开国少将的呢?
【卧虎山一战成名】
李水清,老家在江西吉水县,他很小的时候就加入了红军,那时候才十三岁,算是个地道的“小战士”。他经历了好多次的反“围剿”战斗,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慢慢积累了很多战场上的实战经验。
他回想起来,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军对俘虏的好政策,真的让国军那边很震动。红军抓到俘虏后,不会一直关着,过阵子就会把他们放了。而且放人的时候,还会给每个人三块银元,让他们能顺利回家。
不过,敌军头头真是傻得很,他们居然把之前抓到的国军士兵又给聚到一块儿,让他们再去打红军。可这回,几乎没人愿意对红军开枪了。红军一喊话,那些士兵就很爽快地回应,说红军不会杀俘虏。
1949年那会儿,解放大战正激烈,太原那边开始了一场大围捕战斗。
把守太原城的是国民党的高官阎锡山,在国民党开始节节败退的时候,他就悄悄琢磨起自己的小九九,妄想着能割据一方,当个“地头蛇”。
他在太原城搞了个超坚固的环状防线。特别是东北边那个卧虎山,上面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的堡垒,简直是攻不进去,守起来却稳如泰山。
李水清带头,他领导的一九九师挑起了攻坚的大梁。
碰到敌人那坚不可摧的防线,上头决定了个新打法,就是让李水清先冲太原城,等城里头站稳了脚跟,再从里面往外打,把卧虎山也给端了。
李水清果断地遵照上级指示行事,他打仗时总是既勇猛又谨慎。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他悄悄派了一支小队去卧虎山进行侦察和摸底。没想到敌人那晚特别大意,小队轻而易举地就拿下了敌人的两个堡垒,没费一兵一卒。
李水清高兴坏了,立刻下令让更多的战士通过这个突破口猛攻进去,好稳住并扩大他们的胜利。这一试可真试对了,夜袭的战士们一路畅通无阻,直接就把对方的指挥碉楼给攻占了,还顺手抓到了六十八师的师长和副师长两个大鱼。
看到这么多成果,李水清可没得意忘形,更没放松警惕。他才不会像滑铁卢战役里的格鲁希元帅那样,只知道守着命令,不懂得变通。
他动手研究起战场上的情况,琢磨起上司定的“先打下太原城,再去收拾卧虎山”的作战计划。
他觉得,指挥部根据整个战场的大局,定的先打城再攻山的方案挺对路,但战场上啥情况都可能发生,变化得太快了。
现在他已经把敌人的头头给抓住了,那卧虎山上的敌军肯定没了主心骨,乱成一团。咱们要是还拖着,等他们重新组织起来,那就不妙了。所以咱们得赶紧趁这个机会,晚上他们搞不清状况的时候,全线冲过去,一下子把卧虎山给端了,然后再考虑打下太原城!
他毫不犹豫地立刻调了两个团的士兵,从那个突破口猛地冲进去,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捅敌人的肚子。
在迅速决定发起攻击的同时,李水清也赶紧把战场上的新情况和自己的战斗打算用电报告诉了指挥部。指挥部那边很快就有了回音,果然让他们要稳重些,别乱来。很明显,李水清这次的行动跟整体的进攻计划对不上了。
不过,你瞧瞧整个战争历史,那些出名的将领啊,往往都不是靠照着老规矩、死抠命令才出名的。他们能迅速看清形势,不被外面的干扰带着走,做出对的决定,这不仅要魄力,要胆量,还得有那份敢担责的勇气才行。
兵团头儿杨成武一听前线那事儿,没急着叫李水清撤回来等着,而是立马连夜给李水清打电话,想问问那边啥情况,还有他打算怎么办。一听李水清说要搞突袭,他心里头那个高兴啊,觉得咱解放军里头能有这么机灵大胆的指挥员真不错,就告诉李水清,让他大胆去干。
李水清和格鲁希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一旦发现战机稍纵即逝,就敢毫不犹豫地出手。就算这意味着要冒着违反军令的巨大风险,他也铁了心要下令突袭卧虎山。
这场战斗打下来,李水清的勇猛没白费,司令员也没看错人。
李水清用少数兵力取得了大胜,他只派了两个团去攻打卧虎山,结果只损失了几百人,就拿下了这个战略重地。而且,他们还抓到了国民党军的五千多名精兵。这样一来,太原战役的某个战场上,他们可就掌握了主动权。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太原战役打得最久,解放军牺牲也最大。说到这场大战里的卧虎山之战,那真是整个艰难过程中,少有的一个快速解决、伤亡小成果大的战斗。
让这位老红军重焕人生光彩的时刻,是在1949年和1950年。那时候,他带着六十七军一九九师,先参加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阅兵大典,接着又走了国庆阅兵。
开国大典阅兵时,打头阵的是李水清带的一九九师。为了把这次任务干得漂亮,李水清从部队上万号人里,仔细挑选了两千个精兵好汉来参加阅兵。
在开国大典跟国庆阅兵的时候,李水清带着199师,迈着骄傲的步伐,两次大步流星经过天安门,走在所有阅兵队伍的最前头,头一个接受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检阅。打那以后,他所在的199师,就被大家叫做“首都师”,名声在外。
【抗美援朝战场上再建奇功】
1951年那会儿,他又带着超厉害的一九九师去了朝鲜打仗。在朝鲜的东边战场上,他们打了个大胜仗,干掉了侵朝美军范佛里特搞的那个“秋季攻势”的第一波攻击,真的是开门红啊。
1951年6月份,李水清那时候已经是六十七军的副头头了。他在各个级别的干部碰头会上,很坚定地跟大伙说:“朝鲜那边是国际上的战场,咱们人民解放军是中国的队伍,得拿出真本事,展现出咱军的威风,还有国家的威风,给祖国长长脸!不能让美帝国主义看扁了咱们!”
那个秋天,六十七军在金城这个地方打了个漂亮的阻击战,头一回出手就大获全胜。他们成功地把美军范佛里特发起的“秋季攻势”给打回去了。短短三天时间,就干掉了敌军一万七千人,这数字可真不小,一下子就刷新了朝鲜战场上单日歼敌的最高纪录。
1953年那会儿,为了给侵略者一个狠狠的教训,中朝两国的军队联手发起了规模宏大的夏天大反攻。
在发起总攻前,李水清坐在前线指挥所,认真地听侦查员讲述美军那边的地形地貌、防御工事、兵力怎么安排的、火力点都在哪儿,还有他们的指挥部和炮兵在哪里,这些信息讲得特别细。听完这些,他才动手制定进攻计划。
到了该动手的时候,他下令让部队突然对敌人发起全面冲锋。
他大手一挥,下令开炮,顿时,上千门大炮和多管火箭炮一块儿轰鸣起来。各路先头部队猛地冲向敌人防线,发起了强劲的攻势。
那会儿,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就在这时,199师595团一连有个19岁的安徽小伙子,名叫李家发,他毫不犹豫地抱起炸药包,猛地冲向敌人布下的第一道铁丝网,一下子给炸开了。接着,他又直冲第二道铁丝网,再次炸出了一个突破口。
部队往敌人把守的山头猛冲时,一下子就被那些大大小小的地堡里射出的猛烈机枪火给挡住了。李家发英勇地倒在了敌人的机枪下,他用自己的身躯为队友挡了子弹。
六十七军在夏天发动的那场反击战里,一共干掉了敌人12万3千人,还夺回了朝鲜238平方公里的土地,让金城以南的战线重新回到了平衡状态。
李水清跟战士们说了领导夸他们的话:“大家干得真漂亮,真就是咱们‘首都师’的风范!”
听说五九五团出了个像黄继光那样的英雄,名叫李家发,而且这位英雄在献身之前已经受了七处伤,他听后心里头热乎乎的,眼眶都湿了。他激动地喊道:“这可是咱们安徽人的大荣耀啊,也是咱们国家的自豪!”
后来,他看着轿岩山顶上,志愿军战士们拼死插上、迎风飘扬的那面红旗,心里一直翻腾,久久没法平复。
打完仗以后,李家发被特别表彰,给了他“特级功臣”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人物”这两个大奖。
李水清专门记录下了来自安徽省南陵县延虎村的英勇战士李家发的壮举,写进了他的战地日记里。
之后,李水清带领的一九九师在朝鲜战场上连连获胜,他自己也在军队里升为了67军的副军长。但这远不是他军事生涯的顶点,等他们从国外回来,组织上找上门来,说是要给他再升一级。
因为六十七军的军长李湘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党中央看到李水清的部队在抗美援朝时打得特别出色,就打算让李水清来接替军长的位置。
大家都说,要是士兵心里没想着当个将军,那可真算不上是好士兵。对于在战场上拼杀的军人来说,除了勇敢杀敌、保卫国家这种大事儿,要是能升官加爵,得到军衔和更高的职位,这不仅仅是说明他们在军队里干得好,更是让他们觉得特别骄傲、特有面子的事儿。
在部队里头,能爬到军长这种大头衔,大多数人做梦都想,可李水清偏偏给推了,这是咋回事呢?
李水清将军不想当军长,原因挺让人意外,他觉得自己能力和品德还达不到那个位置。
李水清跟首长掏心窝子讲:“我从小就跟红军走南闯北打仗,压根儿没念过几天书,肚子里没墨水,就是个粗人。现在仗打完了,我这老一套跟不上时代了,怕被国家落下。我想多补补科学文化的课,好在部队里头多出点力。”
李水清那会儿年纪已经不小了,但他求知的热情依然高涨。他特别想学习科学文化,就为了能把部队建设得更好,服务得更到位,这真让人佩服。李老将军不仅在战场上是个常胜将军,带兵打仗有一套,而且他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也是高得没话说。
他的上司被他的这股子刻苦学习的劲儿,还有那种谦虚、不计较名利的性格给打动了,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中央考虑到他的需求,直接让他去南京军事学院进修。李水清一到南京军事学院,就感觉自己找对了地方,他拼命吸收各种知识,能力突飞猛进。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最终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李水清留学回来没多久,单位就惦记上他了,不打算让他闲着。以前的老上司又来找他,还是想让他去当第六十七军的军长。这回,李水清没犹豫,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最终,李水清因为打仗打得好,在部队里表现也很突出,所以在国家成立后的授勋大会上,他得到了开国少将的荣誉。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那会儿,还是啥时候,不断学习进步对每个人来说都超级关键。李水清当时没直接去当军长,而是选了继续深造来提升自己,这实际上是种巧妙的策略,为他后来的军队生活铺垫了更稳当的基础。
【走上建设岗位】
1975年,一机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合并和整顿后,李水清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尽管他当时已经是一机部的部长,但心里始终惦记着陪他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人民解放军。
他忙完手头的事情后,立刻拿起笔给邓小平写信,表达自己想再次回到部队工作的愿望。邓小平没有立刻给他答复。过了大约一个星期,李水清陪着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国朋友。等客人离开后,邓小平把李水清叫住,打算直接回应他的请求。
邓小平迟迟没有给出明确态度,这让李水清心里头早就跟猫抓似的,急得不行。好几次在接待外宾的场合,他都差点儿忍不住想直接问主席,可又生怕这样会打乱了公务的安排。
邓小平跟他说:“水清啊,我瞧了你写的信,知道你在一机部干得挺棒的。先念同志那边,估摸着不会轻易放人哦。”
李水清会转到一机部去上班,其实是周总理亲自点的将,让他从部队过去的。
那时候,李水清心里头觉得,自己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打了一辈子枪林弹雨,到地方上去干工作,怕是真不适应。再说了,他心里头也真舍不得那个呆了一辈子的军营,那里头有他的根,有他的魂。
了解了他的担忧和念头,周总理立马安排在中南海西花厅跟他碰了头,两人坐下来好好聊了聊。李水清也没拐弯抹角,把自己的担忧一股脑儿说了出来。
周总理很诚恳地对他说:“水清同志啊,你的本事大家心里都清楚,我就是想找个能稳稳当当掌舵的部长,你来最合适!”
李水清一接手,就下狠劲整治一机部,挑了好多有本事、懂技术的干部来帮忙。之前的一机部部长陈正人,退下来后遭了不少罪,晚年过得挺惨,病了也没人管,这事儿让一机部的老员工们心里都挺不是滋味。
李水清据理力争,有了周总理的撑腰,他成功为陈正人平反,让他名誉得以恢复。这事儿在一机部传开后,职工们都拍手叫好,都说这位看似“大老粗”的部长做得对。
陈正人去世后,周恩来和李水清一同前往八宝山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周总理紧紧握着他的手,称赞道:“水清啊,你又立功了,多亏了你,不然这追悼会还真办不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