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兵团并入四野后,林与陈起冲突,只好让上级来裁断,结果怎样

付欢欢养猫 2025-04-01 10:37:06

陈赓这家伙也太嚣张了吧,就凭他手头那点兵力,还想把白崇禧给吞了?林彪瞧见陈赓不听自己的指挥,非要追着广州那边的余汉谋部队不放,心里头别提多恼火了。这不,名将陈赓跟林彪杠上了,俩人各有各的招儿,谁也不服谁。

陈赓和林彪都是咱们军队里响当当的大将,为解放中国立下了大功。这俩人一个赛一个地厉害,那他们到底有过啥精彩的合作,或者发生过啥故事呢?他们之间曾经有啥交集,让人好奇不已。

【林彪酝酿大决战,陈赓执意大迂回】

1949年4月份,国民党就是不肯在和平谈判的协议书上动笔签字。这时,毛主席果断下令,咱们的人民解放军,上百万的勇士们,像潮水一样朝着江南的国民党军队猛冲过去。解放军战士们势不可挡,一下子就把国民党守了千里的长江防线给突破了,直接杀向了他们的统治心脏地带。这一举动,标志着国共两党、两军的大决战正式开始了,口号就是“冲过长江,把全中国都解放出来”。

渡江大战把国民党的统治给打垮了,连老窝都给端了,但他们在全国各地还留下了150万死硬分子,硬撑着不投降。毛主席大手一挥,写了句“要趁胜追击逃跑的敌人,别为了名声像霸王那样犹豫”,带着军队下定决心,要把国民党反动派从中国土地上彻底清除干净。

5月22号那天,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第二野战军的第四兵团,把江西省的南昌城给解放了。南昌啊,那可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南昌起义就是在这儿开始的,也是在这儿,人民武装向国民党打出了反抗的第一枪。现在,人民解放军的红旗就在这座历史名城的上空高高飘扬。

那时候,守着湖南、广西的是国民党里的一个大将,白崇禧。他打仗挺小心,老想着法子不跟解放军的主力硬碰硬,就想保存自己的力量,慢慢找机会反打回去。

白崇禧,一辈子都在战场上闯荡,带兵打仗特别机智善变,大家都叫他“小诸葛”。在国民党跟日本鬼子打仗那会儿,白崇禧就已经开始出名了。他和李宗仁一块儿指挥了台儿庄那场大胜仗,后来又在桂南战役里两次把日军给打退了。

这位抗日英雄,却在解放战争时跟人民走了相反的路,跟人民解放军打了起来。白崇禧打仗经验丰富,指挥得当,手下部队战斗力杠杠的。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跟我军碰了好几次面,对我军的战术门儿清,特别棘手。就连那个以勇猛出名的林彪,都栽在他手里过。

解放战争快结束时,白崇禧躲在湘赣地区,靠着那里的山山水水做掩护,就是不肯跟我们军队硬碰硬。林彪带着第四野战军想绕到白崇禧后面,来个一网打尽,但白崇禧这人太狡猾,靠着地利,两次都巧妙地躲开了,让“四野”扑了个空。这可把林彪气坏了。毛主席都说,白崇禧是中国头号狡诈的军阀。

林彪带着上百万大军往南冲的时候,心里头盘算着,要是能在武汉那边把白崇禧的部队给干掉,那可真是美事儿一桩。不过,“小诸葛”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他知道自己硬碰硬肯定不行,干脆带着队伍撤出了武汉,来了个溜之大吉,让林彪的计划落了空。

中央高层特别看重打击白崇禧部队的任务,为了帮助林彪率领的第四野战军更好地围困和追击白部,中央军委给第二野战军的刘邓大军下了指令,让陈赓带领的第四兵团转而听从四野的调遣,一起加入到对白崇禧军队的战斗中。

第四兵团的头儿陈赓,把中央军委的命令看了又看,心里直犯嘀咕:“这事儿咋这样呢?”副头儿郭天民瞅了眼电令,也是一头雾水。

两人对视了一会儿,陈赓先开了口:“军委的命令嘛,咱们照着做就对了,其他的事儿先别管。”郭天民连忙点头同意。

陈赓和郭天民之所以觉得奇怪,主要是因为他们属于第二野战军,这命令跟平常不一样。另外,这事儿还扯到了辈分,以及林彪和陈赓过去的一些纠葛。

在打仗那会儿,就是解放战争的时候,共产党带着的人民解放军,他们可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讲究辈分、等级分得清清楚楚。不过呢,说到底,是不是老兵、资历深浅这事儿,还是会时不时在队伍里头体现出来。

陈赓和林彪早就认识,他比林彪大十岁,入党也比林彪早了三年。他们俩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不过陈赓是头一期的学员,还是黄埔军校里出了名的“三杰”之一,当时校长蒋介石特别看重他。郭天民呢,是第三期的,林彪则是第四期的,所以按辈分来说,林彪得叫陈赓和郭天民师兄。说起来,在黄埔军校的资历上,陈赓和郭天民都比林彪要老一些。

关键点在于,一直以来,林彪的官职都比陈赓要低,甚至他还曾是陈赓的手下。想当年在黄埔军校,林彪还只是个连长的时候,陈赓就已经因为蒋介石的赏识,在军队里做到了营长的位置。说到两人在人民军队里开始带兵的时候,南昌起义那会儿,林彪还只是陈赓手下的一名排长。

过去的事儿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了。南昌起义那会儿,陈赓带着全营的兄弟给指挥部断后,结果被狠心的敌人逼到了绝境。他瞅瞅身旁那些一起拼过命的战友,二话不说,冲出掩体,打算跟敌人来个你死我活。

猛然间,他瞧见一个单薄的身影往旁边溜了过去,陈赓立马喊道:“林排长,你这是打算去哪儿呢?”

林彪还惊魂未定,他踉跄着走过来,瞅了瞅四周,大声叫道:“陈营长,你在哪儿?”这时,周围不断有手榴弹炸响,尘土飞扬。林彪的声音在爆炸声中显得格外微弱:“连长已经不在了,咱们撤吧?”

陈赓大声命令:“谁都别想着跑,你暂时代替连长往前冲,再提撤退我就毙了你!”

陈赓以前管过林彪。

不过我军讲究的是真才实学,不看资历深浅。林彪虽然经验不算多,但他靠着出色的战斗成绩和一流的指挥水平,很快就崭露头角,后来还当上了人民军队里兵力最雄厚的第四野战军的头儿。他那时真是春风得意,指挥若定。

时间一晃而过,到了追捕白崇禧那会儿,林彪竟然变成了陈赓的上头领导。

陈赓这人吧,性格挺开朗,啥事儿都看得开,军里头那些闲言碎语,他压根儿不往心里去,中央军委的命令,他是坚决照办。他跟副司令郭天民讲:“咱们得跟四野的主力一块儿打仗,这时候得把大局放在第一位,好好配合,让林总放手去指挥咱们。”

陈赓也提到:“咱们兵团的主力部队大都是红一方面军的战士,论资历他们可是咱们的前辈,咱们得敬重他们,从他们身上吸取优点。”

郭天民点了点头,接着说:“虽然现在四野司令部在郑州,但我估摸着,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派人过来了。”

陈赓微微颔首。没一会儿,四野的传令兵就到了,给他们念了林司令的命令。说是四野司令部打算直接越级下命令,要管到各兵团的师一级,还等着四兵团给个回音呢。

林彪的指挥方式总是很灵活,特别喜欢越级指挥,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但这种做法一到下面的部门,就让那些中间层的领导显得没啥大用,好像没啥存在感一样。

陈赓听完,心里不太高兴,说:“怎么能跳过两级直接指挥呢?要是这样的话,那军长和兵团司令还有啥用呢?”

这个联络员啊,也就是个小小的营级官员,面对陈司令的火气,他实在没胆子硬扛,于是就憋着气说:“有啥问题,您还是打电话回野战军司令部吧。”话音未落,他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

陈赓的手下,通讯科的负责人,拿来了给四野的回电草稿给他过目。陈赓扫了一眼,发现上面写着:咱们各个师都是用电台来互相联系,还有跟野战军司令部保持通讯。陈赓就让那科长给改了改,他说道:“咱们各师电台不够使,不方便这样联络,除非是执行啥特殊任务。”

通讯科的负责人被蒙在鼓里,完全不知道陈司令正在生气,他辩解起来:“要是消息能传到师部那就到师部嘛,咱们也没必要搞得这么简陋吧。”

陈赓白了他一眼,那科长就灰溜溜地离开了。

林彪接到陈赓的回电后,直摇头抱怨:“我在辽沈那场大战里琢磨出的门道,一个是顶尖指挥,另一个是高阶指挥,可陈赓他就是没领会透。”

按照毛主席提出的大范围迂回包围的战术思想,林彪带着四野的部队不停地向白崇禧逼近。他看到白崇禧的部队撤退到了湖南,摆出一副要坚守的架势,林彪心里不禁乐开了花。他之前一直在跟白崇禧周旋,就像猫捉老鼠一样。现在,他打算来一场大决战,盼着白崇禧能在湖南这块地界上跟他硬碰硬,好实现自己的宏伟计划。

没多久,林彪给第四兵团下了新指令,叫陈赓带着部队从宜春、萍乡那边斜着穿插进湖南,跟四野的主力一块儿,跟白崇禧来个正面大战。他连第四兵团的兵力怎么分布,还有行军路线都给规划好了,那语气强硬得很,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四兵团接到林彪的命令时,陈赓已经去南京参加二野的军事大会了。郭天民随即召集了三个军长一块儿商量对策。屋里静悄悄的,谁也没吭声,军长们心里都有数,按照林彪司令部的打算,他们得长途行军到醴陵、株洲那一带,跟白崇禧的主力干上一仗。

那时候正好是夏天最热的时候,部队因为天气太热,战斗力下降了不少,要是再接着打仗,肯定撑不住。但军令严明,谁也不敢多嘴,只能憋着气抽烟。

郭天民心里跟明镜似的,开口道:“这事儿啊,还是等司令员回来再做决定吧。”

陈赓在南京的时候,就对林彪的那个计划持反对意见。他一回来,听完郭天民的报告,立马就表态了:“咱们不能这么打仗,不能直愣愣地往湖南冲,得绕个弯子去广东。”

陈赓对郭天民说:“你们那边跟野司说过了没?”

说了下情况,但林总您心里清楚,谁也劝不动他。

林总没采纳我的想法,于是我就直接给中央军委发了电报。

在野战军那些头头儿里,林彪的打法挺强硬,主意也大,不像另外几个司令那么爱听手下人的想法。拿陈赓他们二野的司令刘伯承来说吧,淮海战役那会儿,他直接跟陈赓讲:“你们在战场上亲眼看着呢,情况咋样你们最清楚,就照着你们的想法来。”

当陈赓被归入第四野战军指挥系统后,他这位一向习惯自己拿主意的大将,开始在心里默默决定要尊重林彪的指挥。可没想到的是,林彪给出的头一个战斗指令,就让陈赓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陈赓和郭天民他们几个商量过后,起草了一份电报。这份电报主要是发给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另外也抄送给了林彪,还有第二野战军的刘、邓那边。

林彪一看到电报,脸一下子就白了,他愣了一会儿,然后用一种坚定的声音对通讯处说:“赶紧给陈赓回电,告诉他我的主意已定,没法改了,必须照办!”

还好陈赓的建议被中央和毛主席看重了。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给二野、四野还有陈赓发了电报,说同意陈赓的方案,并且明确告诉大家:“四兵团和十五兵团都由陈赓带着,从广州往广西南部走,在广西境内找机会消灭白崇禧的部队。”

“毛主席真是有远见啊!”陈赓读完电报,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这次林彪“不服从命令”的事儿,多亏了毛主席出手,才顺利摆平了。

事实上,林彪的预估不对头,他的战斗策略和白崇禧的打算完全是两码事。白崇禧的主力正磨刀霍霍,打算拿下雷州半岛,然后溜到海南去。往东边去的那部分军队,不过是装装样子,想把我军的注意力扯开,好让白崇禧的主力顺利攻占雷州半岛。

白崇禧这人狡猾又机灵,他很快就发现往云南、贵州跑的计划泡汤了,而且跟林彪的四野硬碰硬也绝对打不过。他可不愿干那种自不量力的事儿,就像拿鸡蛋去砸石头。所以,他琢磨着把主力部队集结起来,搞个“南线进攻”,好给自己开条路逃到雷州半岛或者国外去。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占据点优势,好扭转眼看就要失败的局面。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不仅读得很透,而且特别擅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把兵法智慧真正带到了战场上,指挥战略,真是当代顶尖的军事大才之一。他一下子就看穿了白崇禧的小九九,明白白部想要逃跑的打算,所以大力支持陈赓采取的迂回包抄战术。

在毛主席的调度下,四兵团立马行动起来,跟着陈赓的指令,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一路直冲,他们在从赣南到广州的近千里前线,挡住了白崇禧的军队。因为我军行动太快,白崇禧的好多部队都没来得及反抗,就直接投降做了俘虏。而我军从三面猛攻,势头很猛,没多久,林彪的四野部队就把白崇禧的大部分军队给歼灭了。

解放战争快结束时,国民党军队败得一塌糊涂,溃逃已成大势所趋。那个“小诸葛”再怎么诡计多端,也注定躲不过失败的结局。但话说回来,要是没了毛主席那些关键的打仗法子,咱们恐怕还得晚点儿才能尝到胜利的甜头。

【一时瑜亮,惺惺相惜】

林彪和陈赓在打仗时各有各的套路,在南线战略上,他们有过意见不合和小碰撞,但说到底,他俩都是咱们国家建立时的得力大将,为新中国解放事业拼死拼活,立了大功。

1961年,陈赓大将离世那会儿,林彪正好是国防部的头儿。他挑起了陈赓治丧委员会的大梁,当上了主任,还一手操办了公祭大会。就这么,他亲自送别了这位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师长朋友的陈赓。

参考材料

赵光、郑军和刘建忠讲述了陈赓三次拒绝执行林彪军令的故事。这事记录在2002年12月的《文史月刊》上,具体页码在第四到第六页。

穆欣讲述:陈赓和林彪在南线的三次意见不合在《红岩春秋》1997年第六期中,穆欣详细描述了陈赓与林彪在南线战场上的三次重要分歧。这三次争论,每一次都围绕着战略和战术的不同看法展开。陈赓以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而林彪则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两人因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尽管这些争论在当时可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它们无疑也为南线的战斗增添了不少变数和挑战。穆欣在文章中详细记录了这些争论的经过和结果,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整篇文章读下来,可以明显感受到陈赓和林彪两位将领在军事上的不同风格和思考方式。而这些分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战场上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陈赓与林彪:南线战略的那些事儿[J].党史小记,1999(03):15-19.文章探讨了陈赓与林彪在南线战略上的不同看法和冲突。在那个时期,两位将领对于南线的作战计划有着各自的打算。陈赓主张灵活机动,注重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战术,他认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能一味死守计划。而林彪则更倾向于稳扎稳打,他强调战略部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差异在南线的战斗中逐渐显现,并引发了一系列战略上的冲突。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些冲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展现了两位将领在战略思想上的碰撞与较量。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南线战场的复杂局势,以及两位将领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