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杰:抵抗元朝大军的三位大臣,最终结局如何?

情怀历史如风 2024-09-18 13:52:51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英勇无畏的行动和崇高的品质,矗立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比如南宋末年的张世杰、陆秀夫和文天祥,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被誉为“宋末三杰”。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抵抗元朝大军的三位大臣,他们最终结局如何?

一、张世杰

张世杰(?-1279年),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定兴县河内村)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

南宋后期,张世杰跟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官职。不久之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期间互有胜负。随后,张世杰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这意味着南宋来到了灭亡的边缘。在此背景下,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来,张世杰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

到了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朝大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正是因为抵抗有功,张世杰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赵昺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之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最终,南宋正式灭亡后,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二、陆秀夫

陆秀夫(1236年-1279年),字君实,楚州盐城人。陆秀夫幼时,与其兄陆清夫一同,前往孟氏学馆,拜京口名儒孟逢大、孟逢原为师。公元1255年,陆秀夫参加州府考试,名列榜首。而后潜心研究程朱理学,同时博览群书,注重研究宋代名臣主张与辽、金的兴亡,以及蒙古人崛起的经验教训。当然,在南宋生死存亡之际,陆秀夫依然选择投笔从戎。

公元1275年,元朝兵马进攻宋朝,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与李庭芝誓死抗敌。正是因为勇猛抵抗的事迹,陆秀夫被推荐给朝廷,官至礼部侍郎。公元]1278年初,益王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在此基础上,陆秀夫担任左丞相,与另外一位宋末三杰——张世杰同执朝政。到了公元1279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当时,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三、文天祥

和以上两位比起来,文天祥拥有更高的知名度。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不过,对于胸怀报国之志的文天祥,却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在援救常州时,文天祥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之后,文天祥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文天祥被拜为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到了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这可以说是规格极高的谥号了。对于文天祥这位忠臣,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0 阅读:0

情怀历史如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