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的奠基人,他在1814至1816年间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从1817年至1824年,他担任圣西门的秘书,吸收了其思想,并将圣西门的原始实证主义思想加以系统化。由于观点不合,两人最终分道扬镳。此后,他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教授数学维持生计。自1826年起,他开始设立自己的讲座,推广实证主义,并自称为新哲学的倡导者。
风景
1831年,他重返母校担任教职。1848年,他成立了实证哲学协会。晚年,他致力于创立名为“人道教”的实证宗教。通过研究人类心智发展的历史,他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认为人类(和个人)心智(思想、知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三个阶段,这是一条普遍的、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规律,无论是人类整体心智还是个人心智或每门科学的发展都遵循这一规律;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军事、法权、工业三个阶段。
他的三阶段理论旨在证明实证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顶峰。他的实证主义体系涵盖了哲学(和科学)、政治(和伦理学、社会学)、宗教三个部分。在哲学上,他认为只有直接的感觉经验和现象才是真实可靠的,即“实证的”;科学的任务是描述经验、现象或事实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即规律;但科学并不解释这些现象或事实,也不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因此观察、实验和比较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哲学不是科学之外或高于科学的知识,而是各门科学的协调、统一、综合,它指出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哲学也仅限于经验(现象),不探究经验(现象)之外的东西,即回答“怎样”而不回答“为什么”,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科学被分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生物学)和社会学(数学则是一种逻辑工具而非科学),各门科学经历三个阶段的速度和达到实证阶段的时间不同,上述排列顺序正是它们的发展顺序。他称社会学是人类发展的最后也是最复杂、最重要的科学,认为其理论已经将社会学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从而使社会学进入实证即科学的阶段。
风景
同时,他将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从纵横两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他被视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还把实证主义扩展到宗教领域,晚年将实证主义转变为宗教信条,试图以崇奉人道、人类之爱的人道教取代传统基督教,并设计了一套礼仪制度,建立了人道教教会,自任大主教。他认为建立上述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共同的信念,克服当时精神上的混乱状态,稳定社会秩序。
从19世纪中叶起,他的实证主义学说在欧洲广泛传播,直接影响了密尔和斯宾塞。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共4卷,1851—1854)、《实证教义问答》(1852)等。
二、孔德著作介绍
《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哲学教程》是法国哲学家孔德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卷,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实证主义哲学观点。
第一卷:
孔德在这一卷中主要论述了哲学家研究对象的转变。他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探讨的是万物的本原和宇宙的演化。而他在这部著作中,将研究的主要对象转向人和社会,探讨正义、城邦和法律的起源等问题,目的是更好地认识人和社会。这一转变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指出,并为古今学者所认同。
第二卷:
在这一卷中,孔德详细探讨了人类求知的神学阶段。他认为,人类求知的过程经历了神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神来解释一切现象。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和宗教背景下具有深远影响。此外,孔德还选择用“实证主义”来命名其哲学体系,并阐述了实证主义的定义,即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真正的知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辨和神学的超自然解释。
风景
第三至六卷(虽然具体内容未详细列出,但根据孔德的思想体系,可以推测):
孔德在这几卷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实证主义哲学观点,包括人类知识进步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经历了从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最终进入实证阶段。在实证阶段,人们应该依靠科学研究来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命运。
孔德可能还详细讨论了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知识论、社会观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实证主义哲学框架。
此外,孔德在书中还可能对实证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彰显其实证主义哲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原文中未直接提及《实证哲学教程》3-6卷的具体内容,但我们可以从孔德的整体思想体系中推测出这些卷册可能涉及的主题。同时,原文还提到了库恩对科学进步和真理的看法,这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和补充。库恩质疑了存在一种完全的、客观的、真实地对自然界的叙述的观点,认为这可能对科学进步产生误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库恩否认真理的存在,他只是对真理的符合论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