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了一个比较出名的大v,给自己搞了一个年度华语片十佳的总结。让一群网友骂爆了。
因为里面有《热辣滚烫》。
虽然我也觉得它这个榜单很扯,好几部电影在我看来都不算特别好,而好的,反而上不去。
比如连《热辣滚烫》都能上,但比它有诚意且拍的紧凑得多(这里不扯情怀这样比较主观的事情)的《飞驰人生2》却看不到影子。
这让我很反感。这个大v的欣赏水平,起码在我看来真的不高,甚至可能确实跟我价值观不合。在此之前没关注过这个人,之后应该也不会。
不过换个角度,我也依然感觉某些网友的被害妄想症太严重了。
因为这不是某个电影大v道德怎么样的问题,是我很反感一些人喜欢非常调侃性质的说「xxx收钱了」、「带我一起赚钱」,只要这个电影他自己不喜欢,那么所有认为这个电影还ok的人就都是收钱了。
而因为商稿本身是有有效期的,是为了催谷票房而服务的,过期就没啥价值了。所以又要加个buff,说这是这个up主给其他甲方看他多敬业,一年前收了笔钱,年末还在吹。
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是一个很常见的指控。放到键政里就是对方是踩缝纫机/1450,也是幻想对方做这件事是有基本工资的。
换句话说其实就是「我不喜欢的东西,谁要是说喜欢,那这个人不是傻逼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
四舍五入一下,其实就等于「我全对,舆论顺从我,就代表民意得到了彰显。舆论不顺从我,就代表其他人都被资本买通了」。
这种全方位立体赢的逻辑,都是家传的,基本跟传武、中医一样,都属于中国比较有代表性、地域特点的人文发明。它用一个幻想中的大魔王,去解释生活里所有不如他意的事,有时候这个大魔王是美国,有时候是资本,有时候是落马贪官,有时候是具体性别。
而这个思维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什么不如意都能套到这个逻辑里,他作为世界主体,永远是对的。哪怕是处于「和而不同」或者「双对临朝」的中间地带都不行,必须得是他全赢,人类全责。
我一直以来对《热辣滚烫》的评价都很明确,我觉得还行,前半段比较搞笑,后半段拖沓一点。以娱乐性来说,比《满江红》强,但远不如《飞驰人生2》跟《第二十条》。所以我当初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就说过,其实还行,但如果你过年只想去电影院一次,一定要看《飞驰人生2》。我也完全知道这片子肯定是有营销过度的成分,但这似乎跟绝世烂片的关系也不大,营销跟作品本身就是得分开谈的,你因为营销吵到你眼睛了,大不了不看,甚至可以骂。但为什么能进化到「只要说这个电影不难看就一定是傻逼或者收钱了呢」?
至于说什么「是为了给甲方爸爸看」的言论,完全是从没从事过电影行业、宣发行业的人在那没屁格愣嗓子,是因为现在说人收钱有点过时效了,硬叠加出的简陋理由。贾玲现在对这电影在网上的评价在意程度,应该还没有每天追着这个电影骂的人要多。
原因无他,钱挣够了,流媒体也卖很久了。
而口碑这种「长线营销」的产物,对这么一部已经过了热度的热度片是比擦屁股纸还没用的东西,真的只有黑子在意,没人会给它花钱了,也没有哪个甲方会傻到关心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你在诺基亚时代吹捧bb机,真的能因此接到安卓的商单?能想到这种逻辑的人是被迫脱产太久了,脑子已经被阴谋论灌满,以至于没有空隙结合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去思考问题。
最后就是,我也不认为热辣滚烫有多好,不过因为这么一个电影就能发酵出一堆阴谋论,从年头阴到年尾,我觉得这个反应出的心理信息,要比这个电影本身更值得解读。毕竟这里面元素太丰富了,包含了被害妄想症、巨婴、情感障碍、反社会等多种标签。
而这并不是知乎,微博的人素质低,也不是某个具体性别才这样。你打开各大平台都会发现,极端且狗屁用都没有的念经言论越来越多,虽然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必须要治的社会病,因为社会不是一群被隔绝于正常社会的人去改变的,可这些人却会被社会改变。十年前甚至更早,人有奔头的时候,说人话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这已经代表了这个时代,大家过的真的不开心。有没有贾玲拍电影,以及她拍的是不是烂片,也一样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