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对于高血脂患者而言,寒冷的天气不仅让身体变得容易感到疲惫,还可能加重已有的健康问题,甚至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那么,天气越来越冷,高血脂患者究竟该注意什么,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呢?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寒冷季节中,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细节,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喝水的“小技巧”冬季严寒,许多高血脂患者常减少水的摄入量,却不知水分摄入对血脂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水有助于维持血液的流动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能够更加顺畅地代谢,避免因血液黏稠度增加而形成血栓。
我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患者,患有高血脂,他在冬季总是觉得天气寒冷,喝水的量大幅减少,结果他发现自己的血脂开始逐渐升高,经过进一步询问,我才知道,他每次早晨都习惯喝一杯咖啡,而不是喝水。
他认为咖啡能够让自己保持清醒,并且在寒冷的早晨很提神,其实,咖啡虽然能提神,但它并不能有效为身体补充水分,相反,过量的咖啡摄入还可能对血压造成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适量的水分摄入不仅能帮助身体排毒,还能保持血液的流动性,防止血液粘稠,从而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因此,高血脂患者在冬季应当增加水分摄入,尤其是避免以咖啡和含糖饮料代替水。
另外,除了喝水,高血脂患者还需要增加全麦食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调节血糖,还能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从而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冬季宜食用诸如燕麦粥、杂粮汤、豆类等温热食物,此类食物既能增添饱腹感,又不会对血脂造成负担。
增加运动量和保持温暖冬季低温天气对血脂的影响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很多高血脂患者总以为寒冷只是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却忽视了它对血管的潜在威胁,事实上,寒冷天气使得血管收缩,血流变得粘稠,血压上升,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如果此时高血脂患者不注意保暖或进行适当的锻炼,血脂异常和心血管并发症就很容易发生。
我曾接诊过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他因为高血脂多年,基本上每年冬天都会因心绞痛住院治疗。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冬天外出时几乎不穿防寒衣物,也不注意增加运动量。
冬季气温过低,他的血管持续收缩,致使血液流动愈发困难,血脂更易沉积于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心血管问题频发。
因此,高血脂患者冬季尤需注重保暖,早晚气温低时,外出务必要穿着适宜的衣物,保持身体温暖,防止寒冷天气刺激心血管。
不熬夜冬季寒冷,很多高血脂患者为了取暖或处理工作,往往容易熬夜,甚至不自觉地变成了“夜猫子”,然而,长期熬夜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远不止让你第二天感到疲倦那么简单。
我曾接诊一位高血脂患者,其为外贸公司经理,工作压力颇大,晚间常需加班,屡屡熬夜至凌晨,起初,他的血脂水平并不算特别高,但长期熬夜导致他体重增加,代谢变差,血脂水平逐渐升高。
每次他来医院检查,血脂都在不断上升,我多次提醒他:“熬夜是导致您血脂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抽烟吸烟对高血脂患者的危害毋庸置疑,吸烟不仅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还会干扰脂肪的代谢,加剧高血脂症状,冬季气候干燥,许多人为了缓解压力,常常通过吸烟来放松自己。
我曾接诊一位患高血脂多年且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冬季,他常于晨起饮热水后抽烟,如此行径致使其每次检查时血脂指标均不正常。
研究表明,吸烟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患冠心病与中风的风险,故而,高血脂患者务必尽量戒除吸烟这一恶习,远离有害之物。
不要压力大寒冷的天气容易让人情绪低落,尤其是高血脂患者,可能因为身体的不适或担忧健康问题而感到压力山大。
压力过大会激活体内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过高则会增加体内脂肪的储存,导致血脂升高。
我曾接诊过一位高血脂患者,她工作压力大,常常焦虑不安,每次检查,她的血脂水平都比之前更高。
我向她解释,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脂肪代谢的紊乱,进而引发血脂升高,她开始尝试放松自己,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减轻压力,血脂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是控制血脂、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一步。
此外,药物治疗虽能在短期内降低血脂,可若患者不调整生活方式,血脂易反弹,病情甚至会加重,故而,药物仅为辅助治疗,患者自身的管理才是真正的“治本”之法。
随着冬季的悄然来临,寒冷天气不但会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而且可能危及高血脂患者的健康。
通过调整饮水、坚持适度运动、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记住,健康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只有通过长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保持血脂的稳定,远离并发症的威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高血脂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潘庆丽,高血脂症发病年轻化的因素分析与防治手段,中外医疗,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