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展的评审时,一般大都是分组进行评审的,例如楷书、篆隶书、行草书书分别进行评审,也就是说,各组评审各组的,一般不会去干涉别组的评审。但某次书法大赛时,行草书组的一位评委却直接对隶书组的评审进行了干预,并且成功提名了一幅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大赛,而这个提名并没有得到其他评委的反对。然而,这位评委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不是这幅隶书作品真的很优秀吗?
后来,这位评委说出了自己对这幅隶书作品提名的理由,这些理由经过讨论后,所有评委并没有反对,反而给予了鼓掌通过。这位评委的理由是:这幅隶书作品让人看上去很有新意,它不同于其它隶书作品那样,都是经过反复打造甚至如同克隆出来的,形式也是千篇一律。而此作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多个隶书风格的创作要求,笔法丰富,字形美观,完全符合创新要求,这在当下隶书创作中是很难得的,可以说它代表了隶书的最高水平。
按照这位评委的说法,这幅作品富于新意,在笔法、融合、字形等多个方面都是自己的显著特点,那么,这些特点能否在个性风格方面出新意?其实,我认为,这幅入展的隶书作品,之所以在当时那么深受欢迎,是与当时的隶书创作出了一些问题相比较的。我们知道,时至今日,很多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上,大多数作品都是经过打造而出的。所谓打造,就是那些培训班上的老师,根据大赛的规则要求,针对学员的所长,专门制作出来的,这样一来,大赛上的作品总感觉没有个性,模式都是相同的。这幅作品的新意在哪里?
一是作者融合了多种隶书风格,形成了新的隶书风格。以前书法家们创作隶书作品时,很少有融合创新这个做法,他们一直学哪种风格,创作的作品就是哪种风格。例如学的是《张迁碑》,写出来的作品就是《张迁碑》,可能是评委多年来看惯的这样的创作作品,一旦有融合创作,就感到很新颖。而此作就是把《张迁碑》和《郙阁颂》等碑帖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上去既是《张迁碑》,又是《郙阁颂》,这样一来,新意就出来了。
二是笔法丰富化。考察书法作品的好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去看笔法。例如以前学习的是《张迁碑》,那在创作作品时,就用的《张迁碑》的风格比较多,这样一来,书法作品中的方笔就会多一些,而且这个笔法在创作中就显得单薄一些。但如果再加上其它笔法于其中,方法就会丰富起来了,让人就会觉得,这是多学后的水平,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总的来说,在当时如果一个人用上述两个方法创作隶书作品,就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创新,一方面,它告诉书法爱好者,学习隶书时,不能只是单学一门一体,而是要兼学多碑帖,另一方面,在表现书法艺术性的时候,还要用最为基本的笔法来实现,这样一来,书法就有了根本,这才是评委们所喜好的。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被视为书法创新的一个办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