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晚9点可拒做作业,有多少家长敢“确认”

浙江日报 2019-10-31 11:55:39

10月29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被刷屏的同时,“浙江拟规定小学生晚9点后不做作业”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更“疯”。人民日报官微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征集网友意见:28日,《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你怎么看?

有多少焦虑,就有多少反响。相关数据显示,人民日报单条微博从29日发布,隔夜阅读量高达1.4亿,超15万转发,跟贴逾万。获赞最多的一条跟帖是:“那就慢慢写,拖拖拉拉然后到9点都不用写作业了?”

中小学生减负“浙江版”,征求意见中的33条方案,唯独这一条被“单拎”出来展开大讨论,显然触及到了学生学业负担的最大痛点。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效果被吐槽,也是表达了学生和家长的群体性焦虑:一刀切的减负,会否让孩子成为“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快、心智健康的学渣”?

其实是多虑了。南京家长并没有像网文所说的那样,“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全中国的家长也都没疯。反倒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层层加码的减负要求下,表现出举步维艰的抓狂——减负减负,没点实质性举措不行。但实质性迈半步,也会招致非议。减负“浙江版”征求意见方案,眼下面临的尴尬就是如此。

好在征求意见,则可畅所欲言。从网络情绪看,网友并不反对减负,但对操作性普遍存疑。“浙江版”中的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以后可以拒做作业,从时间设定来说,很人性化。但前提是,“经家长确认”,这就颇有些“后果自负”的意味了。也将家长与老师,置于“对立面”,减负成了家长“一厢情愿”和“单项选择”。

众所周知,学习有差异,作业有快慢。从励志的角度来看,越是落后的、磨蹭的,越要迎头赶上。这一点,老师和家长,处在同一个认知的“战壕”里。这无论从育人、还是从考分的现实来看,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条新方案,意味着由家长签字,选择在孩子是否跟得上学业进程的“头等大事”面前,是放弃,还是继续加码。因此这样的“人性化”,本身欠缺人性诉求,显得更为残酷。

应试教育的滚滚洪流中,谁都不会轻言放弃。“经家长确认”的减负版本设置,其实本质上,并没有降低“应试”的分数标准,没有触碰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基,因此本质上,依然是“淘汰制”,是由家长和学生在“后果自负”的原则下,先行选择自我放弃与自我淘汰。这种减负,不是减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而是减去了学校和老师在教书育人中的责任担子,增加了家长的犯难。

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离开素质教育的大门敞开和路径设置,单纯的教学减负是很难完成的。浙江版“减负方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减负工作的重点举措中,包括了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规范考试评价、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规范中小学校招生等一揽子方案。但囿于整个国内的教育框架,这些“重点举措”,综合细看,重点不重,亮点不亮,可谓乏善可陈。

不能怪浙江,全国都一样。这表明,教育改革,首先要改的是教育成长的“跑道”设置,要让家长和学生在现时很难改变的应试教育的主道之外,看到教育设置带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看到更多扇窗户、更广阔天空。否则教育减负,就会永远在作业数量、时间定量等框框中,像走进死胡同一样不停地走死循环的路子。这也是家长面对各项形而上的减负方案,百般不得适应的原因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这番话,一语中的。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破解的是应试的焦虑、成长的焦虑、择校的焦虑。这是学生和家长最不满意的痛点。这些痛点消除了,焦虑自然消除,人民自然满意。因此减负不是学生作业多少的简单加减法,也不是家长晚9点、晚10点之后签字认可的拒绝,而是开拓教育成长路径,破解教育资源均衡难题,让学生在高考独木桥、名校一条路的单线成长路径中解放出来,能够在教育路径的设置中,找到更多的成长出路。

评论员 刘雪松

0 阅读:4

浙江日报

简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