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面侵华后,在中国快速推进,为何到1938年就突然不行了?

双持旋风 2025-04-22 15:40:08

日本人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中国东边最好的那部分地方,就全让日军给占了。

那时候,汪精卫和胡适这些人老想着投降,这想法闹得满城风雨。

1938年5月,毛主席为了让那些感到困惑的老百姓找到方向,发表了非常有名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在里头,他讲了许多实在的道理,就是要告诉大家,面对困难咱们别怕,得打持久战。这样一来,大伙儿心里头就有了底,知道该咋应对眼前的局面了。这篇东西,真的是给人指了条明路。

我简单说说中日两国的情况,还有对抗日战争的一个大概看法。这战争啊,我觉得能分成三个阶段:一开始咱们得守,守住阵地;然后跟敌人耗,看谁先撑不住;最后就是反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这就是我对中日实力对比和抗战步骤的一个直接理解。

但出乎意料的是,日本表现出来的强大外表下,虚弱程度真的超乎预料。

《论持久战》问世五个月后,武汉会战成了个转折点,日本军队那势不可挡的猛攻,突然间就停了下来。

按照美国人的数据,武汉大战打响前,日本人每天往前冲的速度大概是29公里。

1938年以后,这个数据就改成了每天只进步一公里,到后来干脆就一点没动了。

日本人之前和现在的差别为啥这么大,到底是啥原因造成的呢?

【日本人的战略误判】

近代时候,中国算是被日本快速发展坑得最惨的一个国家。

这两个国家都属于后来者,都在19世纪60年代那会儿,各自搞起了现代化的变革。一个叫洋务运动,另一个则是明治维新。

大家都明白,后起的国家要想强大起来,通常得靠获取一些殖民地的资源,来实现资金的初步积累。

考虑到当时中国的人口和规模,全球范围内根本找不到足够庞大的殖民地,让我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因此,洋务运动到头来还是得说它没成功。

即使保守派不捣乱,即使清政府全心投入,就算李中堂为官清廉,到头来还是会一败涂地。

反过来说,中国这个大国拥有的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像日本这样的小国家在进行初步发展时所需求的资源。

并且,这事也就中国能搞定。

中日两国在近现代那会儿走到那一步,其实是历史大势所趋。

时间一长,日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国内事务搞不定时,就习惯性地找中国帮忙解决。

更为严峻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几千年历史中的国运低谷期。

不管是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还是民国时期的袁世凯,又或者是九一八事变时的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人的强势压迫时,他们一个个都表现得挺像能人。

每次打架输了就得签协议,一签就是大块地盘的让出,关键是还特别讲信用。

在七七事变即将发生的时候,他们对中国还是只有老一套的看法,没啥新认识。

只要战斗取得了胜利,中国的当权者就会同意签署协议,接着就能稳稳地把胜利的好处收入囊中。

等东西都消化完了,咱就再按之前那法子来一遍。

因此,在抗战刚开始那会儿,日本人喊出的“三个月内打垮中国”那句话,其实不是说他们狂妄到真觉得三个月就能灭了中国。他们的真实意图是,想在三个月内逼中国当时的领导层签下让国家灭亡的条约。

日本的整个战争策略,都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起初就没打算一下子搞定,用尽全力、孤注一掷地把中国打败。

而是在后来,随着情况变得越来越紧张,才一点点地增加兵力。

这也让日本失去了一个唯一可能让中国覆灭的时机。

日本人之所以犯下这种战略上的大错,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从九一八事变以后,咱们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那可是迅速觉醒,势头很猛。

到了卢沟桥事变那会儿,全国人民都心往一处使,认定了抗日这事儿,它就是咱们的政治大义,谁也说不出个不字来。

以前,像慈禧、张学良这样的当权者,他们所掌管的土地,其实就相当于他们自家的财产,想卖就卖,没啥好说的。

因此,日本人在和这些人交往时通常都很干脆,几乎不会碰到啥大麻烦。

不过,当民族主义抬头,整个局势的逻辑就翻转了,这世道不再是某个人的私有物,而是成了大伙共有的天地。

就算蒋介石你妄图将这片天下,变成你们蒋家的私有财产,甚至打算低价拱手让给日本人,但在这片大地上生活的老百姓,是绝对不会点头同意的。

你这样做,估摸着也就胡宗南、汤恩伯这几个没脸没皮的手下还会跟着你,其他人估计都不会再搭理你了。

日本人一直缠着老蒋要签条约,他们先是搞了个陶德曼来调停,接着又抛出了近卫三原则,真是步步紧逼。

老蒋压根就没胆子去应对日本的挑衅。

日本人为了让老蒋坐到谈判桌前,只能不断加码,局势被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推向更紧张的地步。

日本这样做,结果不但没能实现他们的目标,反而让原本像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变得更加团结一致了。

以前那些总是争斗不休的各个势力,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主动地聚拢到了国民党的麾下。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那绝对是日本人犯下的最严重错误。

裕仁天皇打算模仿蒙古军队曾经的残酷手段,想在南京城实施大规模屠杀,以此来打击中国人的斗志,让国民政府不得不屈服投降。

在那个民族情感激昂的时刻,这种做法没按预期奏效,反倒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反感。

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最终让日本在中国各界遭到了强烈反对,这使得他们的侵略行动付出了极高的代价。这也是1938年以后,日本进攻势头受到阻碍的一个关键因素。

【战场形势的变化】

除了大家团结起来抗日这一点,还有另一个让日本进攻受阻的因素,那就是战场上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其实有两个主要战场,一个是正面跟敌人硬碰硬的战场,另一个就是在敌人后面搞偷袭、打游击的战场。

咱们先来聊聊前线战场的情况。

中国从东到西,地形上差不多能分成三块,一级一级往上升。最东边的是第一块,地势相对较低。然后往西走,就上了第二块台阶,地势比第一块高了不少。再继续往西,就来到了第三块,也是最高的一块地形,地势一路攀升。这样看,中国的地形就像是三级台阶,从东到西,一级比一级高。

在那些地区里,东边的海岸线那边,第三层阶梯的地势是最低的,地面特别平缓,这对日本的机械化军队前进很有帮助。

战争还没打响前,像白崇禧这样的中国高层人士,其实早就料到这场仗可能会来,所以他们提前琢磨好了应对的法子。

那就是往西南方向撤退,靠着第二阶梯那地方的地势,来削弱日本那些机械化军队的实力。

战斗刚开始那会儿,蒋介石对那些帝国主义大国,心里头还存着些不靠谱的念头。

为了博取那些强大国家的怜悯,竟然把全国最厉害的70万士兵,全拉到了上海这个毫无防御的地方,跟日本人硬碰硬地干了一场大战。

战争一打响,中国算是抢了个先手,占了上风。

因为蒋介石不甘心权力被夺,他直接插手了下级的指挥,结果让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样一来,反倒让日本人有了喘息的机会。

中国部队最终战败得很惨,总共折损了三十多万精兵强将。

你得明白,这三十万大军,在当时那可是战斗力爆棚,无人能敌!

要是那三十万人能活下来,日本人的攻打势头,可能早在1938年前就被遏制住了。

淞沪战役的战败,后面就让南京也守不住了。

蒋介石这次鲁莽行动,差点儿让整个撤退西南的大计划泡汤。

那时候,从南京要运到重庆的设备,刚好碰上长江没水的时候,结果就被困在武汉动不了了。

要是日本那时候直接全力攻打武汉,那结果可真就没法预料了。

还好有第五战区的李宗仁表现神勇,他在徐州那块地方死死拖住了日本人的大部队,还一举拿下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这才让武汉那边有了时间赶紧撤退。

等日本军队从徐州战场撤出来后,中国军队早就已经在武汉四周布好了阵势。

在这场战斗中,蒋介石听了郭汝瑰的意见,决定不打内线,而是放弃之前死守武汉的计划。他改让部队散开,埋伏在武汉周边的山里头,用这种方式来挡住日军的进攻。

这也是中国军队头一回尝试借助第二阶梯的地势特点,去阻挡日军的进攻。

没错,战争才刚刚开始没多久,王耀武带领的第74军,靠着山地的地形优势,把日本的一个师团给彻底打败了,这场胜利,简直能和台儿庄的万家岭大战相媲美。

在武汉那场大战里,日本军队说他们死了4万人,不过根据像张文宪这样的中日战争研究专家的调查,真实的数字大概得有10万人上下。

国民党那边说他们有40万人阵亡,但按国军以前常有的虚报人数那套,这数字顶多也就25万人左右。

说起来,淞沪会战那会儿,咱们中国最能打的部队跟日本军队硬碰硬,结果牺牲的人数是日本兵的五倍。

武汉战场上,看看那伤亡比例,明摆着日军到第二阶梯时就快撑不住了,力量都用尽了。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原本还有条路可走,那就是顺着陇海铁路一路往西边打,占领关中那块地方,好把中国军队逼到四川那个角落里动弹不得。

得明白,四川那块地界儿,虽说防守得跟铁桶似的,牢不可破,可实际上,它也像是个把龙困住的地儿。

从古至今,那片土地上建立起来的统治,到最后往往都没落得个好结果。

那时候,全球各国都因为日本而心里打鼓,没人敢伸手拉我们一把,咱们中国能指望的外援,也就只有苏联这一个老铁了。

苏联给咱们的援助物资,是通过关中这个地方,最后送到了四川。

要是1938年那会儿,日本能把关中给封锁了,那国民政府没了外部支援,战斗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想要阻挡日本当时的进攻势头并不容易,他们确实有实力一路势如破竹地推进到新疆。”

蒋介石下令在花园口炸堤,结果导致了大片黄泛区的形成,范围绵延千里。

黄泛区这块地方,让日本的机械化大军完全施展不开,没法继续往中国西部那片防御薄弱的大平原和走廊推进,只能硬着头皮跟南边的山区硬碰硬。

真是祸不单行,就在日军和国军在前线打得火热的时候,另一个更棘手的对手,竟然在背后偷偷壮大起来。

对,说的就是八路军。

抗战刚开始那会儿,日本鬼子把大部分劲儿都使在了对付国民党上,结果他们后方的占领区管得就松散了。

他们的出现,直接瓦解了国民党在基层的管理网络,给共产党在农村立足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到了1938年底那会儿,共产党在敌人控制的地方已经到处都是了。

实际上,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对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他们英勇善战,多次重创日军,成为打击日寇的重要力量。

日本侵华期间,实施了残酷的“以战养战”策略。

要是没法从占领的地方抢到足够的打仗物资,那早晚得输。

那会儿,在河北有这么一个县城,每年日军能从这儿捞走20万的税钱。

不过,为了搞定土八路,每年得砸进去两百多万军费。

这种花了200万却只赚回20万的买卖,对日军而言,简直比在正面战场连续输掉十场战斗还要惨痛。

【反复无常的美国人】

最后,咱们聊聊一个全球性的影响因素。

大家都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地方不大,资源也少得可怜。就凭他们自己地里的那点东西,根本撑不起长久的战争。

战争刚打响那会儿,日本用的石油有九成五,橡胶有八成,钢铁更是高达九成,都是从美国那边买来的。

美国支持日本,可不是光为了做点生意那么简单。

一战结束后,美国就盯上了英法掌握的全球老大地位。

在以前那个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大力推崇各民族平等,他琢磨着不动用武力,就想把英法的殖民地系统给拆分了。

说到底,姜还是老的更辣些。英法和威尔逊较上劲,联手对付他,最终威尔逊还是败下阵来,空手而回。

但美国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悄悄支持自己的代言人,努力打破英法的殖民统治网络。

他们在欧洲给希特勒撑了腰,让这个爱打仗的家伙对英法的地盘发起了猛烈攻击。

在远东地区,他们暗中支持了那些充满野心的日本人,最终巧妙地利用日本的力量,把英法在中国的所有殖民地盘都给端掉了。

美国人的真正打算是要把日本的位置给顶替掉,他们绝不会让日本走上英法那样的老路。而且,他们已经牢牢掌握了日本的资源命脉,这样一来,就能随心所欲地调整日本在战争中的步伐。

1938年那会儿,日本鬼子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攻占了咱们中国好大一片地方,差不多占了半壁江山。

要是继续按照这个势头打下去,中国可就危险了,非得闹到国破家亡的地步,到时候日本壮大起来,再想控制可就难了。

就在武汉战斗正酣之际,日本为了分散中国的军力,同时对广州发动了袭击。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军队对中国老百姓进行了不分青红皂白的大规模轰炸。

罗斯福政府抓住时机,挑动民众情绪,严厉指责日本所犯下的残暴行为。

我们严厉批评轰炸平民的行为,同时也反对任何从物质上支持这种轰炸的做法。得让大伙儿都明白,不光是国内,还有国外,特别是得让美国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造轰炸机的人知道……我们的立场很清楚,就是反对向那些拿飞机炸平民的地方卖飞机。

最后,美国国会大多数人都投了赞成票,力量非常大,结果就是对日本实施了道德层面的贸易限制。这意味着,他们决定减少对日本的原材料和军事用品出口。

说说飞机这事儿吧!武汉大战六月份打响那会儿,美国卖给日本的飞机,总共是171万美元。

到了会战完结的那个10月,这笔钱已经缩水到只剩7215美元了。

没了美国人的帮忙,日军前进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2 阅读:218
双持旋风

双持旋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