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解放海南,四野官兵登岛后,发现八千多人仍穿着红军军装

嘉志阅览过去 2024-12-19 17:44:50

1950年,解放海南的战斗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解放军的渡海大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冲破这条天然屏障。

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战斗,十多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守军在岛上严阵以待。

他们构筑了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坚固防御,试图以海南为最后的退路,与大陆隔海相望。

解放军不仅面临敌军的顽固抵抗,还要跨越洋流湍急、条件恶劣的琼州海峡,在毫无渡海作战经验的情况下完成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四野部队终于攻破国民党的防线成功登陆时,他们却在这片战火弥漫的土地上发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

八千名士兵仍穿着红军军装,破旧的衣服上满是补丁,肩膀却挺得笔直。

这些战士是哪支部队的?他们23年来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孤岛上顽强生存?又如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打退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与侵略?

红色火种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成了屠刀下的目标,全国各地的革命火种几乎被扑灭。

在四面环海、资源匮乏的海南岛上,情况同样危急,国民党反动派的铁蹄踏遍每一个村庄,一时间,白色恐怖弥漫全岛。

就在这样的极端逆境中,有一群人扛起了革命的大旗,他们就是琼崖讨逆革命军,也就是后来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篇章的琼崖纵队的前身。

琼崖讨逆革命军最初的领导人是冯白驹,一个年轻的共产党人。

1927年,当琼崖特委决定组织武装斗争时,年仅24岁的冯白驹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担。

他带领着琼崖人民在祖祖辈辈劳作的田野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斗争。

1927年9月,琼崖讨逆革命军决定向国民党的控制区发起进攻,目标是东路重镇嘉积和椰子寨。

战斗打响时,革命军只有700人,武器破旧不堪,甚至有不少人只拿着长矛和木棍。

可他们没有丝毫畏惧,在冯白驹和其他领导人的指挥下,战士们高喊着“打倒反动派!建立红色政权!”的口号向敌军冲锋。

他们的英勇顽强令敌军措手不及,甚至一度攻下了敌人的据点椰子寨。

但这场战斗最终还是因为装备和力量的悬殊而失败,革命军被迫撤退。

战斗中,副总司令陈永芹、党代表杨善集相继壮烈牺牲。

琼崖讨逆革命军的第一场战斗虽以失败告终,却让红色的种子深深扎根在了海南这片土地上。

接下来的几年,是琼崖革命最黑暗的时刻,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疯狂围剿,琼崖革命队伍从山村转战到密林深处。

孤悬海外的23年

身处与大陆隔绝的海南岛,琼崖纵队没有中央的直接支援,也没有完备的后勤保障。

他们的军服,许多都是1927年建队时留下的红军旧军装。

那些军服被缝缝补补了一遍又一遍,衣服的原本颜色早已被覆盖,变得难以分辨。

有人甚至为了补一件衣服,把布条拼接成了花纹怪异的图案,但即使如此,这些红军军服仍是战士们引以为傲的象征。

在海南的酷暑和潮湿中,这些军服难以抵挡风雨,但战士们仍然把它当作自己的“战袍”,只要战斗开始,他们就会穿得整整齐齐,以最好的姿态面对敌人。

穿衣的问题尚能凑合解决,但饥饿才是战士们最大的敌人。

海南岛地处热带地区,土壤贫瘠,农业生产力低下,再加上敌军长期的封锁和搜刮,琼崖纵队的粮食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许多时候,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采野果充饥,最艰难的时候,甚至以吃树皮、啃树根度日。

而且山林环境湿热而复杂,不仅是各种蚊虫的温床,更隐藏着致命的瘴气和毒蛇。

每次在山林中宿营,战士们都需要轮流守夜,以防止毒蛇靠近

更可怕的是传染病,由于没有医疗条件,许多战士因为蚊虫叮咬感染疟疾、伤寒,最终病死在深山里。

冯白驹的胞弟,也因长期饥饿和疾病,永远留在了丛林之中。

可即便面对这些痛苦与牺牲,琼崖纵队的红旗始终没有倒下。

琼崖纵队在恶劣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铁一般的纪律,他们坚决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政策,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绝不打扰百姓。

战士们将村民视为自己的亲人,而村民们也把琼崖纵队看作是“山里的希望”。

抗日战争期间,琼崖纵队不仅要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还要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较量。

面对敌人的重兵压境,冯白驹带领琼崖纵队转战于琼岛的山林之间,开展游击战。在武器、兵力都不如敌军的情况下,他们用智慧弥补了装备上的不足。

解放战争时期,琼崖纵队不仅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斗争,还开始为解放海南奠定基础。

他们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将队伍发展到8000余人,还建立了多个革命根据地。

正是这23年的艰苦斗争,让琼崖纵队成为了解放海南战役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解放海南战役

1950年初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此时的国民党企图在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建立最后的抵抗堡垒,以保留其残余实力。

面对敌军在岛上的重兵防守和险峻的地理条件,解放海南战役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琼州海峡,宽约30公里,两岸风高浪急,潮流汹涌,国民党凭借海空优势在这里布置了严密的防线,派遣精锐舰艇封锁海峡,妄图阻止解放军渡海。

而岛上的10万国民党军队则借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自诩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

国民党海南防卫司令薛岳放出豪言:

“琼州海峡不可能有人能渡过,解放军不可能攻下海南。”

解放军没有被困难吓倒,中央军委制定了解放海南的战略决策,由四野负责实施这一前所未有的渡海作战。

此时,琼崖纵队,这支孤悬海南苦苦坚持了23年的队伍,成为了整个战役中至关重要的存在。

他们不仅熟悉海南岛的地形,还与敌人长期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渡海前,琼崖纵队已经积极投入到战斗的准备之中,他们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为解放军筹集粮草、提供渡海物资。

同时,他们还与敌军展开了情报战和心理战,通过游击队的形式不断骚扰敌军防线,破坏敌人的补给线,动摇敌军士气。

琼崖纵队的战士们不畏艰险,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占区侦察,准确绘制出海南沿海防御工事的分布图,并将情报及时传递给解放军。

1950年3月5日,解放海南战役正式打响。

根据作战计划,解放军先在海南岛的东南部登陆,然后与琼崖纵队里应外合,分割和围歼敌军主力。

渡海作战的方式异常艰险,解放军缺乏海军力量,登陆工具只有几百艘普通的帆船。

没有坚固的船舱,也没有炮火掩护,战士们只能在木质帆船上迎着风浪前进。

为了避免敌军发现,他们选择了夜间行动,漆黑的海面上,帆船犹如一片片落叶,在风浪中起伏摇摆。

每一名解放军战士都明白,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行动,但没有人退缩。

当渡海部队抵达海南岛时,琼崖纵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纵队战士们分散在各个登陆点附近的隐秘据点,时刻等待着主力部队的到来。

3月中旬,解放军第一批渡海部队成功登陆海南岛,可刚一登陆,他们便遭到了国民党守军的猛烈反击。

就在主力部队陷入激战之际,琼崖纵队出动了,他们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分成多路奇袭敌军侧翼。

隐藏在密林中的战士们悄然出击,或突袭敌军的阵地,或截断敌人的补给线。

他们的攻击出其不意,让敌军防线出现了多个突破口,为解放军主力打开了登陆的通道。

战斗持续了一整夜,敌军防线彻底崩溃,解放军成功攻占据点,整个战场局势开始向解放军倾斜。

从红军服到新军装

当解放海南的战役接近尾声时,琼崖纵队的战士们终于等到了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与渡海大军会师。

四野的官兵第一次见到这些“红军装战士”时,感到既震惊又敬佩。

他们原以为在这座孤岛上,革命的火种早已难以维持,可眼前这八千多名穿着红军服的战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革命信仰的力量。

会师之后,琼崖纵队的战士们脱下了那身饱经风霜的红军军装,换上了解放军的新式军装。

这是他们第一次穿上完全统一、崭新的军服,许多人站在队列中忍不住低头抚摸衣服的布料,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

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件普通的衣服,更象征着23年斗争的胜利,象征着他们从孤立无援到与全国解放军团结一心的转变。

那些旧军装并没有被抛弃,许多战士将它们小心折叠起来,珍藏在自己的行李中。

解放海南后,琼崖纵队的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在总结海南解放战役时,特别提到琼崖纵队的伟大作用,他说:

“琼崖纵队用23年的坚持,让我们看到革命信仰的力量。他们是孤岛上的红色灯塔,没有他们,海南的解放就不会这么顺利。”

结语

那些打满补丁的红军军装,早已成为过去,但它象征的精神却始终鲜活。

23年的坚持与斗争,从未改变这些战士对革命理想的忠诚,也从未磨灭他们对未来的信念。

从红军服到解放军的新军装,琼崖纵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有信仰,就能跨越所有阻碍。

0 阅读:0

嘉志阅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