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秋战国相持几百年才得以统一,而楚汉之争只有几年就结束了?

二狗说历史 2024-06-22 09:25:41

首先要说一下,战国后期的统一并不能和楚汉争霸的结束相提并论,原因见后文。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均势,谁也奈何不了谁,强如晋,魏,虽然可以灭亡一个诸侯,但想占有或者统治是不可能的。当年商鞅入秦时,秦嬴连传位于嬴渠梁,开始变法,变法据记载,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条,像废奴隶制度,重农抑商等,这些变法用现在看来觉得很不科学,但这是当时最适合秦国的方法,秦国人少,倾国之力也不过兵士四十万,这种国家怎么能统一天下?很多人放弃种地当商人,本来产粮就少,这怎么可以?打一场大仗要消耗近十年的存粮,可以说秦当时很虚弱的。

更何况身边有魏这样的霸主,魏国当时魏武卒数量相当庞大,这些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另外还有屯兵,所以秦收回河西之战打的太艰难。

但即使是魏国,打到赵国邯郸,围城许久,还是被围魏救赵。所以当时各诸侯的愿望也就是当个伯王而已。

总结一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人力,资源,制度,经济,文化认知,生产力这些方面都没有达到可以灭国的要求。

这就是为什么统一这么慢,可能这么说比较笼统,但是打天下真的只要军事强就可以吗?

一定不是这样的。

有时候我会想,秦朝建立之后为什么又倒得那么快?人们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争,难道不渴望和平吗?

而且,秦朝初创,此时应该是最强大的时候,同时有利于统一的政策的实施更应该加强秦朝的政权的向心力。

后来我明白,麻烦就麻烦在秦朝的制度和有利于统一的政策上了。

不过这根本题没有关系,暂且不表。

----------------------------------------是这么分的吧?-------------比较长,可着重看黑字旁边的部分----------

楚汉争霸,首先要了解一个流程,秦朝建立→二世胡亥昏庸→秦末农民起义→灭秦→项羽分封诸侯→楚汉争霸→西汉建立。

秦倒下的太迅速,我们都知道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秦末农民起义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也知道为什么农民要起义,因为苛政,收赋税,服劳役的程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能力。

但是秦朝的统治阶层是傻子吗?为什么一定要收那么多的税?我们都知道二世胡亥昏庸,但李斯不是傻X啊。

一个稳固的王朝,一定会有一个稳定的阶层,秦朝也有,秦朝的耕战制度放出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军功贵族阶层。

在耕战体制下,整个国家的上升通道就是战功,秦人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源于对六国这个巨大的蛋糕的垂涎。

而在秦朝刚建立之时,尽管统一六国,成为霸主,但北方的匈奴不断入侵,于是秦始皇大量派军北击匈奴,常年战争不断。

秦帝国建立后的几次对外战争,都是远远比中原贫瘠的地方,不论秦国胜负,都不能给帝国的子民们提供足够的上升通道与资源。

所以在秦朝建立三年之后,秦陷入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

大批军人转业需要安置,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滞留在咸阳,洛阳等大城市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六国混战时迅猛发展的军工企业也因为订单的突然消失而大量倒闭,大批工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只能回到家乡种地。造成大量的民工返乡潮。

为什么秦始皇要修建宫殿?为什么要修长城?为什么要做兵马俑?想想一个词就明白了:凯恩斯主义。

倘使如此,也就罢了,问题是秦始皇为了笼络人心,前六国时期的官员大部留用保持原位,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官僚队伍。为了安抚他们,秦朝不断加薪,三年翻番。而为了养活官僚队伍,秦朝制订了极其严苛的赋税制度。

另外劳役的主要人口是关东人。

这个时候秦朝还有救吗?有的,当时秦朝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三大派别,一方面是以公子扶苏为代表的新贵族派,这些人掌握着兵权和国防军队,主张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巩固政权,稳定局面;第二派是以李斯为代表的官僚派,掌握着国家的一些政事和权力,这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欺压百姓,提倡常年作战;第三派是以赵高为代表的宦官派,这些人虽然权力较小,却是最亲近皇帝的,企图谋权,打击前两派,并且对百姓更是欺压。

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了,胡亥的上位妥协了太多,不可能实施改革的。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让前贵族们看到了希望,民众已经开始反抗秦朝的统治。

项羽,刘邦之众才得以有条件去灭秦。

随后经过军事斗争和政治斡旋,秦朝灭亡,

接下来我们说楚霸王分封诸侯,他分了十八路诸侯,如下图

项羽摒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分封制,恢复战国时期的封建割据,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统一,埋藏战争隐患。

他分封的方案是有私心和严重缺陷的。

首先,他按军功分配土地,又把是否随从入关作为衡量军功的基本尺度。但这仅是他个人认定的尺度,并没有为所有的义军将领所接受。如齐相田荣、赵将陈馀等人因没有入关,未被封王,但他们自认在反秦斗争中有很大的功劳,因而对分封之事满腹怨气。

其次,项羽没有考虑到各路义军将领间的实力对比,他的分封方案牵扯到各诸侯国领地的重新划分,方案公布后,许多心怀不服的实力派并不真正买账,他们恃强凌弱,肆意侵夺,使项羽的分封方案并未完全落实。

最后,项羽的分封方案中夹杂着许多主观感情的因素,方案公布后他自己也并没有彻底实施的打算,处置中显示出过多的主观随意性,自己破坏了方案的严肃性。比如,他要践行熊心关于“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却把巴、蜀、汉中妄指为关中,封给刘邦,使人们一眼就看出其中的诳骗;他的方案曾征求过熊心的意见,大概是想得到来自君上的认可与支持,但不久竟将被尊为义帝的熊心贬徙去郴县,更将其杀害于途中。熊心曾是他制订方案时想要借助的力量,尊其为义帝又是方案中一项特别的内容,这样的处置虽然一时发泄了个人怨情,但却严重践踏了自订的方案。又如他在方案中认可韩成为韩王,但因其未随入关,认为没有军功,就不让他返回韩国,带其到彭城后废黜为侯,最后又杀了他。后来为了阻止刘邦东进,又封原吴县令郑昌做韩王。自己这样随意破坏分封方案,何论他人的态度。

以上种种,总结一下就是,项羽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分配了别人的利益。

项羽作为反秦斗争的领军人物,秦灭时成为天下敬仰的英雄,他有资格出面安排战后天下政治格局,可惜啊可惜,小时候让你不好好读书。

题主说,分封后的复杂关系不比战国少,也是这样的,也不尽然。

战国初期各国均势,而项羽分封之后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实力与版图不划等号的比比皆是。

诸侯走势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韩王成因无功,且韩相张良投归刘邦构成威胁,故项羽将其留在彭城,贬爵为侯,不久杀之。五月,齐相田 荣不满项羽分封,迎战回国就任的齐王田都,田都奔楚,项羽杀之。原齐王、新封胶东王田市畏惧项羽,前往胶东就国,田荣愤而追杀之,遂自立为齐王,不久又攻 杀济北王田安。八月,辽东王韩广(原燕王)因不愿迁徙辽东,燕王臧荼击杀之,并辽东地为燕国;同时,项羽改封郑昌为韩王。同月,未及分封的原秦龙川(今广 东省龙川县)县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割据岭南(今广东、广西大部及周边)。汉二年(公元前206年,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十月,赵将陈馀因不满项羽分 封,联合已反的齐王田荣打败常山王张耳,张耳归汉。陈余迎立代王赵歇复为赵王,自为代王,命夏说为相守代,自己留辅赵王。同月,项羽密令九江王英布遣将杀 害义帝于郴县。

而在八月,汉军亦开始出兵三秦,至此,中原诸侯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未及分封的岭南、闽中(今福建大部及浙江、江西部分区域)地,分别为南越王赵佗、闽 中郡长无诸所割据。这十八诸侯及南越、闽中二诸侯中,南越王相对独立,未参与楚汉战争,置身事外,保持中立。衡山王、临江王虽属楚国阵营,但从未介入战 事,楚汉战争末期衡山王归汉。原闽越越王、秦闽中郡长无诸曾从诸侯灭秦有功,因未被项羽封王,后亦率兵抗楚。其余中原诸侯以及演变而成的诸侯均直接或间 接、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楚汉战争。

看到这,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乱?春秋战国最起码还坚持的几百年,你看这项羽分封的,还没回家呢,都打起来了。

我们说楚汉战争,真的就是楚汉战争,刚开始并没有多少诸侯反楚,所以楚汉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刘邦像秦始皇一样统一了全国。

只有田氏三雄、刘邦一支和楚国有矛盾。剩下的只有张耳不满,对于和项梁资格相差无几的老一辈革命家,项羽对于陈余、张耳的不同对待,确实有失公道。

作死的人天生都会作死,小时候不好好读书,长大不好好听话,做事还不干脆。

项羽在处理楚怀王和刘邦所谓的汉中王的问题上,项羽就应该当断则断,刘邦就不说了,晚了,楚怀王就应该像后来朱元璋杀小明王,就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傀儡就是傀儡,没有用了就该一脚踢开。何况,项羽本身看楚怀王也不顺眼。

本来,项羽打田荣、刘邦、彭越的战争,应该和刘邦灭英布、彭越一样,是皇帝讨伐反叛,是正义的,诸侯应该支持,至少应该中立的。

现在倒好,成了诸侯之间的纷争,其他诸侯不是想着要帮皇帝,而是想着怎么分一杯羹。所以才出现了英布、彭越这种反叛势力。如果单凭刘邦和韩信,未必能搞得过项羽。

所以,项羽不称帝,不废义帝,封刘邦,是三个绝对的策略性失误。

这件事的问题在项羽。

而后来,是刘邦打不过项羽,才进行策反,大多数诸侯也是持观望态度。只有英布和彭越支持刘邦,彭越还不是项羽分封的诸侯。

以上问题一明白,就说为什么那么快。

刘邦兵出三秦,袭占关中大部地区,

在彭城之战前,齐、赵地都已反叛,准备夹击项羽,

而当时项羽在殴打齐国。

刘邦乘齐、楚两军胶着之际,在洛阳接受董公“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的建议,以项羽杀害义帝为口实,为义帝报仇讨逆为政治号召,令三军发丧,缟素三日,发檄文布告全国:“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率本部及塞、翟、河南、殷、西魏五国诸侯联军56万攻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并一举攻占楚都彭城。

项羽得知之后,这怎么能忍,最讨厌这种偷家的剑圣了,留下部队继续攻打齐国,反手带着三万精锐回归,打出彭城之战这副牌。

结果就是,汉军(包括诸侯之兵)被歼数十万,刘邦也险些被虏,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逃回荥阳,经此一战,汉军元气大伤。

其实有韩信,张良,吕泽这些人在,只要刘邦不傻逼,政治军事上很少可能有失利,但没办法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项羽已经完了。

此战可以说项羽以完胜结局,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在大的政治环境方面,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或则投靠项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则重新脱离刘邦的控制走向刘邦的对立面,如魏王豹,陈余。

这也可以说是勇战派的经典案例,对于项羽来说,他的根本在他的军队,彭城是什么玩意?能吃?刘邦以为占了老家就赢了,太想当然了。

项羽并没有抓住战机乘胜追击并且利用诸侯反汉从楚的有利形势联合反汉势力进军关中,有什么客观原因吗?

淮阴侯在京索击败了楚军,随后刘邦的一系列布置,把战线稳定在了荥成一线。

之后进入相持阶段。

然后就是,

安邑之战灭魏,井陉之战赵亡代亡燕降,潍水之战平定齐国威胁楚国后方,猜猜领军的是谁?没错,韩信。

成皋争夺战中,几次收复成皋,然后广武对峙,鸿沟议和。

刘邦退守固陵后,采纳张良建议,分别给齐王韩信、魏相彭越承诺“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许以割地封王。

十二 月,果然调集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淮南王英布、刘贾等各路大军40万人,以韩信为最高统帅,以并本部共6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么快?

因为经过战火的洗礼,各个“诸侯国”之间的面积不断变化,民众所认同的国别之分没那么大了,他们也需要和平,

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讨伐非常虚弱,并不能反对刘邦,

而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占据了当时资源雄厚的地区。

比较致命的一点是:不论是刘邦还是项羽一直在打击削弱各诸侯,各诸侯的本性贪婪,忽左忽右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不同于项羽,刘邦打败项羽,天下就没有对手了,而项羽,就算杀了刘邦又如何。

楚汉争霸的结束,西汉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刘邦缔造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其子孙几代人的的努力才使汉朝掌握在皇帝手中。

0 阅读:206
评论列表
  • 2024-06-25 17:57

    百姓累了,各国的国主和贵族都差不多死绝了

二狗说历史

简介: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