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期,秦国灭楚能出80万大军?

二狗说历史 2021-08-16 16:00:48

秦灭楚是动用六十万,王翦和李信两次行动是一前一后,不是折叠起来算,楚军没可能全歼李信二十万兵力,这样秦军等同于全线崩溃了。王翦“六十万”大军应是李信、蒙武旧部加上秦王政调派的新军所组成。秦国对楚国出兵是否达到“六十万”难以考证,但秦国当时完全有条件组织一场对楚国有压倒性实力的战役。

秦国和楚国的主战场一直处在城父到銍县一带,既今宿州和阜阳之间展开战线。这地点处于中原富饶地区,主战场西北方分别是楚(陈)、韩(阳翟)、魏(大梁)、宋国(睢阳)故都,还有曾经富有的宋国故地也在秦统治之下。西、北人口密集,交通远比昔日长平战场要便利。

此刻秦国已经灭三晋,并大破燕军,除去故赵国地区需要一些军队把守外,秦国足可以倾国对付楚国。故而,楚国不是跟秦国在打,是在跟秦、魏、赵、韩四国打,还附带一部分楚国、宋国故地。这些地区已经被秦国设为陈郡、砀郡、颖川、东郡。战略上,楚国只能够组织江淮地区的力量与秦国抗衡,当时江南地区开发远不如中原,楚国领土虽广,却不足以跟占有三晋故地的秦国争锋。

战国没有州,按郡来算。秦国一统后算法,楚国只有辖有秦国统一后的九个郡,而秦国约有二十余郡(当时赵国故地我不知道咋算,算不出具体数)。秦军兵力倍数于楚军,这点毋庸置疑。而且你还要算郡与郡的距离,秦国有四个郡堆在前线。

题主大可参考后来项羽、刘邦、英布等决胜的总兵力规模,他们大多战役均在中原地区进行,规模动不动都是十万以上。顺便一提,刘邦和项羽曾在陈县附近的固陵死磕过一阵,而项燕被斩之地就是大泽乡附近。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缘分,三段命运凝聚成历史。

至于战国与三国要如何比较?汉代发展出更正规军,曹操采用的世兵制就更明显,军籍和民籍有明确划分,早期补充兵员以募兵为主,后勤靠发动徭役。曹操后期徭役发动过度,民变频发。秦国是以征兵为主,平时做后勤的壮丁可武装成为战士,战国的情况是战士与后勤切换为常态,总兵力应当是两者均算在一块。那个时代的后勤水平不可能支持“六十万”全是战士的军队,淮海战役的国军也不过约八十万,六十万秦军大约有十万余主力就很强了。

秦军除了京师军,军队还由各郡组织发动,其实就是由原本的国转为郡进行管理,郡兵临时暴增跟以往一个国家暴兵没多大区别,总体来讲秦国就是暴兵率很高,只是整体质量不太好保证。曹操所处的年代,他的主力就只有他的中军,如果郡兵规模太大那等同于独立军阀。

当然,主要还是计算兵力的标准不一样。三国时期最大规模战役,它与秦楚之战主场在差不多位置。司马昭亲督二十六万,而司马昭上表魏帝称是“诸军约五十万”,这大概就是没算上后勤与算上后勤的区别。诸葛诞的淮南军十万,吴国文钦等兵力三万余,前锋朱异三万加三万,再加上孙綝的后续部队,约十余万。倘若司马昭军加后勤为五十万,兼诸葛诞十万,实则魏国就已经组织了六十万规模。而吴国十余万兵力加后勤,大约也有二十余万规模,这就已经相当于复刻了秦楚之战的规模。之所以强调规模,是真不确定史书记载的兵力是否真的实际兵力,但应当是达到挺大规模。

(《亮剑》里让整个晋西北乱成一锅粥的平安县战役,各方参战兵力总合只有五万。)

这两场战役的规模都与地区有关,恰好是中原地区,人口密集,交通也便利得许多。补给线越难走,兵力就越缩水。像卫青和霍去病率十万骑兵远征漠北,以五十万步卒为后勤,造成的损失就远大得多,因为补给消耗与在中原地区作战的差异实在太大。

司马昭时期与曹操时期动员规模不同,与军事制度有关,曹魏拥有成熟的都督制度后,动员州兵比曹操时期效率高很多。况且因为邓艾屯田,魏国在淮北、淮南的粮草补给和交通又强化了许多。

倒推过来,曹操那时的军事制度是东汉崩溃后重建的年轻人,自然比不上身经百战的秦国老同志,但这位老同志的旧制度很快也要走到头了。

1 阅读:55

二狗说历史

简介: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