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故里再寻踪
作者:孙福明
一、孙膑,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著有兵法流传至今。汉代刘向撰《战国策》有记载,据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考证,孙膑约生于公元前380年卒于公元前320年。司马迁《史记 - 孙吴起列传》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年而有孙膑,膑生于阿鄄之间也,孙膑亦是孙武后世子孙也。”《史记》中只说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并没有指明确切位置,下面就用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查找一下孙膑故里的望乡之路。
二、阿,最早的记载是《春秋左传》,当时记载是柯邑(柯城),属于卫国,《左传》庄公十三年鲁庄公与齐会盟于柯,就是此地。春秋末期齐国夺取此地,并改名字为阿邑,秦朝时期将此地改称为东阿,汉代设置东阿县。
三、鄄,春秋时期的鄄位于今天的鄄城县北十五公里处的旧城镇,属于卫国。《春秋左传》记载:“前559年孙文子(林父)驱逐卫献公,卫献公出逃,孙林父在阿泽打败了卫献公随行卫队,鄄人抓住卫献公的俘虏,并交给了孙林父,从这一历史资料证明阿、鄄是春秋时期戚城孙氏管辖之地。
四、阿、鄄之间的范围,事实上指东阿、鄄城之内的地域,两邑是呈东北西南走向,之间相距约75公里。今天的河南省台前县全部与范县部分乡镇,今天的山东省阳谷县、梁山县、郓城县和鄄城县部分乡镇。依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我们只能审慎地把“孙膑故里”确定在以上两省数县所辖的方圆百里的椭圆区域内,该域内的两个顶点,分别是阳谷县阿城镇与鄄城县的旧城镇。那些出于乡里之见,非要将历史名人确定为本乡本土的做法并不可取。
五、战国时期鄄城县旧城镇,由于春秋末期戚城孙氏家族衰落,不得不外迁谋生,战国时期的卫国就很快衰弱下来,鄄城便成了魏、赵、齐争夺之地。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70年5月,卫国发生内乱,卫出公(姫辄)仓皇逃出国都,卫侯打算去鄄城,由于拳弥反对而去了城锄(今天河南省滑县东)。这表明在公元前470年,鄄城属于卫国管辖。据杨宽《战国史》附录《战国大事年表》记载:公元前370年赵进攻齐的鄄,公元前365年赵进攻卫的鄄。可见在公元前370年之前,齐国已经占领了鄄城,而又在公元前370年一365年,卫国又一度从齐国夺回了鄄城,接着又被赵国攻占了。公元前322年齐国又从赵国夺得鄄城,直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从孙膑生活的年代里,其鄄城曾先后两次被赵国占领,三次被齐国占领,中间还曾回归卫国。就孙膑的国籍而言,既可以说是齐国人,也可以说是赵国人,更可以说是卫国人。
六、关于孙膑、字伯灵。唐以前的文献中还没有找到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编撰的《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中。根据现在的考证,《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中的妫姓孙氏,是大唐豪门孙逖家族编造出来的一支姓源,近代出土文物孙逖家族里的十二块墓碑,得到孙逖家族私编家谱的可靠证据。唐林宝撰《元和姓纂》乐安郡望始祖是第一任青州刺史孙嵩(字宾硕),乐安孙氏世系只有唐孙逖家族近十几代是正确的,春秋战国时期乐安孙氏的世系都是孙逖家族拼凑出来的。
七、孙逖家族的私编家谱传到宋代,被《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的编撰者,信以为真的写入正史,误导孙氏一千多年,在明、清、民国时期编修家谱热时,在没有考证唐朝以前的孙氏家族资料的情况下,嫁接到孙逖家族编造出来的这一姓源上,这也是现在妫姓孙氏迷信家谱的原因。
八、最近看到了孙治宇宗亲主编的一本书《孙膑兵法和孙膑研究》,书中把孙膑故里确定在鄄城孙家花园,其证据有:1、孙老家的地理位置就在阿、鄄之间。2、《孙氏家谱》此谱所载孙膑以下十多世系记述,写的与《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完全一致。我个人觉得此家谱孙膑以下十多世系,就是抄的《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上的。3、《孙膑传影》落款是:大明万历岁次己卬端月(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孙膑画像》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孟冬戊(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4、1991年,在孙家花园附近出土文物孙膑墓碑,此碑系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所立。光靠这些明、清时期的资料证明
孙家花园就是孙膑的故里,还远远不够,还须要拿出更真的史料与文物证据为好。
一一濮阳市孙氏研究会
孙福明
公元二零二五年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