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聚集地:

宗谱寻根 2022-04-16 12:21:01

民权县,隶属河南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开封和山东菏泽两省三市结合部,西接兰考县,北邻山东曹县,东临睢阳区、宁陵县,南靠睢县、杞县。民权县历经磨难波折,屡屡改治换名,历史上别称戴国、菑县、考城县、外黄县。民国十七年,经时任河南省国民主席冯玉祥批准,取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之“民权”而置县。

内黄《水经注·汴水篇》:魏郡有内黄县故加外也。遂改称外黄。《史记魏世家》载:秦击魏,魏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辞海》载:外黄,古县名。秦置,治所今河南民权县西北,西汉时陈留都尉治此,唐贞观六年废。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刘邦自雍丘(今杞县)还攻外黄,即此地。后误将外黄为内黄,集市贸易繁荣,称“内黄集”,清同治年间筑寨。民国二年建陇海铁路,并在村北设内黄火车站。

明代,境内设有考城县,属河南布政使司归德府睢州。洪武二十三年,县城遭河患,知县杨显宗徒筑县治于江墓店(民权县李堂镇)。正统二年,县城又遭河患,知县郑道徒筑县治于今北关镇旧城。

清代,境内设有考城县,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清乾隆四十八年三月,考城知县雷逊,移县治、筑新城于堌阳集(今兰考县固阳镇)。至此,考城县治设置于今兰考县境内。清乾隆四十九年,考城县改隶卫辉府。光绪元年,考城县复属归德府。

民国建民权县前,境域分属考城县、睢县、杞县。频繁性地改换地名,给寻根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截至2019年10月,民权县辖绿洲街道、南华街道、人和镇、龙塘镇、北关镇、程庄镇、王庄寨镇、孙六镇、白云寺镇、王桥镇、庄子镇、双塔镇、野岗镇、伯党乡、花园乡、林七乡、胡集乡、禇庙乡、老颜集乡。

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孙姓166.39万人,孙姓在全省排名第十。在17个地级市中,商丘孙姓排第四,8.79万人。孙姓人数在商丘人数中排第九。由数据可以看出,孙姓在商丘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孙姓在民权县域内分布极广,以下是孙姓分布的村落。

孙六村镇

孙六村,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据《孙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河南考城(今民权孙六镇)。”此处时为归德府至卫辉府之交通要道路口,名“孙路口”,后误传为“孙六”。其二,相传清乾隆年间,此处为黄河渡口,有首领孙姓,结义行六在此摆渡,后定居于此,名“孙六口”,因“六”亦读“lu”,故名“孙六”。

孙庄,清同治年间,孙庄(今属城关镇)孙姓迁此。

孙花园村,相传,孙六口孙氏世祖孙应辰(号葛亭公)榜中明嘉靖八年已丑科进士,官至直隶广平府知府。年老返乡后,于孙六东南一公里祖坟处建一花园。至清初,人口繁衍成村,故名“孙花园”。

王庄寨镇

孙庄,清乾隆四年(1739年),孙姓从山东曹县迁此。

孙柏园,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孙姓迁此,村周围多植柏树,远看像一柏树园,故名“孙柏园”。

前土山,据传,此处古为大土岗。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前,孙姓居此,名“孙土山”。因村北亦有一孙姓居土岗前,与此村同名,为示区别,按方位更名“前土山”。后土山,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孙姓由今褚庙乡孙庄迁至林七东南十里建村,亦名孙庄。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黄河泛滥村毁于水,又迁此定居,时护河官在此村后筑一大土堆,改称“后土山”。

西孙庄,原是后土山一部分,因后土山人多村长,不便领导,于1950年划开并改名“西孙庄”。

孙李庄,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李庄寨一李姓富豪雇佃户耕种于此,取名“小李庄”。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孙姓迁入,更名“孙李庄”。

褚庙乡

地处黄河故道,岁月沧桑,几经黄患,名胜古迹尽数覆没,难以稽考。现仅有褚遂良庙遗址一处。

孙庄村,原名小曹庄,后外来孙姓族旺,1965年易名“孙庄”。

孙坡楼,该村地处古归德府至开州之半坡地带(时称褚庙至老颜集段为半坡)。清初,孙姓自山东迁此盖楼一座,故名“孙坡楼”。

范孙庄,明代,孙姓从山西洪洞迁至梁晋口北孙家岗,后到此定居,名“孙庄”,1982年易名“范孙庄”。

梁靖口村,迄今其孙姓后裔已发展约二千人。

杨河孙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孙姓自山东菏泽迁此,傍“杨河”北岸人工土岗而居,称“孙家岗”,1982年改称“杨河孙庄”。

大孙庄,清顺治元年( 1644年),孙姓自梁晋口迁此,称“孙庄”。民国时期,以编织蒲包闻名,人称“蒲包子孙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周围孙庄有四,此村较大,故名“大孙庄”。1924年,村中建基督教礼拜堂一座。

始祖:孙昊,字笃志,号天纯,子一开来,其先祖世居山东孙老家,为乐安孙氏膑公后裔,元末明初昊公携卷迁河南民权禇庙大孙庄。子孙繁盛,后世尊昊公为其开基始祖。

重修族谱序

闻嘗於读书稽古之余见夫去此适彼舍旧从新之徙移也自天子以至於士庶燕翼之谋实难枚举矣而推厥由来莫非自为之而自致之焉乃苦吾先祖天纯公始籍於雍之高梁继家於豫之葵邱自西徂东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殆不啻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岂无故欤使有故而不明其故俾后生螽斯念先人之来脉去路灭首济顶心口蕴结木本水源之谓何继志述事之谓何不惟贻笑於人亦且有愧於已吁将何以对先祖之明明也哉余虽不学术寥鄙怀而服儒服冠儒冠依然士林中人也迄今续家乘明世系敢不慎之敬之勉之畏之谨列为序以附册上也曰公值元革际明兴群雄并峙扰扰攘攘瓜分巒切天下大乱岂柙朝夕乎摧败零落之情形大河南北四顾洪荒一色茂草户口寂寂人丁寥寥呜乎其所以异云汉之诗者几希殊不知血雨旱蝗早见妖孽凶杀之兆矣迨明太祖定鼎金陵扫荡烟尘虚实盈亏神圣英武之天子谅己秦镜高悬也故与赞襄诸公卿筹加减谋补泻欲为均平专一之治焉或者曰汴源竭汾水洋扩而充之不亦可乎顾移民之诏布诸晋阳而安集之声吹於东土风行草偃公即因古戴而家焉彼山高水长之跋涉初何必历历详究也哉虽草结芦地掘臼大有古制未备之风奈皇恩黻叨结同气联同声斩荆披棘以除虫蛇恶物始得居平土食耕田芷芷於光天化日之下也至生平之创业悉发难数小子安能仰颂其万一也云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孟冬下浣毂旦十七世孙廷元拜序

城关镇

孙庄,清朝中期,孙氏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

马庄,清光绪末年,村为伯党大户马家的外庄子。陶、张、孙三姓在此居住租种,取名“马庄”。

南孙庄,据传清末,孙氏自孙庄(今属吴庄村委会)迁此,名“孙庄”,1982年易名“南孙庄”。

孙庄,孙氏祖籍山西,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至孙六。据《孙氏旧谱》载:“由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明洪武二年至今有数百年矣”。后散居各地,一支迁此。

胡集镇

于楼,明洪武二年(1369年),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建楼房一座,故名。清乾隆年间,村遭水患,于姓外迁。李、孙、程、张等姓陆续迁此,仍名于楼。

老颜集

孙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姓自山西洪洞迁此。

林七乡

小孙庄,清乾隆年间,孙姓由伏庄移此,因西有大孙庄,故称“小孙庄”。此处东汉至元朝年间为考城县治所在,后被淹没,无遗存。

大孙庄,清嘉庆初年,孙氏后商自葛岗集今属(今属王桥镇)迁此。习称“旧县集”,为原考城县治所在。

孙道口,明洪武元年 (1368年),孙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小堤河南岸道口处,故名“孙道口”。

花园乡

北孙庄,明隆庆元年 (1567年),孙姓迁此,名“孙庄”。因在花园北,1982年改称“北孙庄”。

野岗乡

孙庄,明洪武三年(1370年),孙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

赵小楼,明洪武年间,赵、宋、孙三姓自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不久,三姓集资建小楼一座。因赵氏势众,出资最多,故以“赵小楼”命村名。

薛寨,相传,孙姓祖居现址西300米处,名“孙寨”。清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黄河泛滥,孙姓东迁于此,同夏寨相邻。此地方言“孙”、“薛”不分,后两村合并,取谐音称“薛寨”。

庄子镇

孙庄,明正德年间,孙氏迁此。

从赵氏天下的赵钱孙李前三,到现在的前十二,孙姓人数排名一直以来比较稳定在前,自古以来就人丁兴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民权孙姓也秉承了这一特性。

资料来自互联网,综合整理信息,信息或有不全或有瑕疵,仅供参考。还有部分孙姓分布区域,没有完全统计,望孙氏族人看到后留言评论区,予以补充,谢谢!整理不易,不到之处,请谅解。

#孙姓#祖恩勿忘,团结族人。#孙姓故事汇#发扬寻根问祖的传统美德。

参考资料:百科

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学习家谱文化。我是专注于孙姓寻根文化的宗谱寻根。传播家谱文化,传播正能量。

0 阅读:2